李金宇
讀園記、游園林,常見“美人”字眼。欄桿有美人靠;植物有美人蕉,“繞砌尚生書帶草,隔窗仍種美人蕉”;河面有美人橋,如《揚州畫舫錄》記載,“美人橋在掃垢山尾硯池……并引《夢香詞》云:‘聽鶯宜近美人橋”。就是園林中的峰石,竟也有一個極女性化的名字——美人石。
揚州明鄭士介的休園,清李斗有云:“止心樓下有美人石?!眱x征明崇禎汪氏的榮園,內(nèi)有一太湖石,嵚崎玲瓏,當?shù)厝怂追Q“美人石”。無錫秦氏寄暢園內(nèi)一石亦名美人,清高宗御制《介如峰詩序》云:“寄暢園中一峰亭亭獨立,舊名美人石?!蹦暇?,清胡任輿的大來別業(yè),按《金陵園墅志》記載,園內(nèi)除了函笏軒、松墀、曲池、善余亭、山照閣、榴嶼、桐軒、竹林、月臺、水閣、牡丹砌、雪洞、大橋外,還有一美人石。
這些單體置石,往往奇姿透瘦、曲線妖嬈,誠如園林文化學者陳從周先生所言:“園林中除假山外,尚有立峰,這些單獨欣賞的佳石,如抽象的雕刻品,欣賞時往往以情悟物,進而將它人格化……它必具有? ‘瘦、皺、透、漏的特點,方稱佳品……”這所謂的移情化、人格化,在欣賞者眼里,就成了女性化、美人化。如淮安清黃宣泰的止園,園內(nèi)有土山一座,山巔立一湖石峰,名曰美人峰,被描寫為“高約三丈,風姿綽約,遠望如凌波仙子”。即使有些石峰,雖不以美人名,但在人們心目中仍是美人形象。如南京隨園有一石,清袁起在? 《隨園圖說》中形容為:“傍一石,玲瓏如靜女垂鬟,盈盈相向?!鼻逋鯌凇读想S筆》中講到萬歷年間有兩塊數(shù)丈余的英石,一塊在城西蔣氏第,名“美女伸腰”;一塊在城南錢氏宅,曰“舞袖”。透過題名,可以想見這兩塊石峰的身形是多么婀娜多姿了。
園林中何以會出現(xiàn)如此眾多的美人意象,略加探究發(fā)現(xiàn),這與園主、造園者、游賞者是男性群體有很大關(guān)系。思維慣性、話語習慣使他們在賞玩、記錄中常常把園林當女性來看待,比擬女性成了常態(tài)。小至園中一花一草,最有名的大約是李太白的《清平調(diào)》三首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以花比楊貴妃;“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以牡丹比趙飛燕;“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將花與美人合寫。大至園林盛衰起落,名園盛時,田汝成寫西湖,語為“夜觀最宜,風露舒涼,清香徐細,傍花淺酌,如對美人倩笑款語也”;名園衰敗,卻是“樓臺也似佳人老,剩粉殘脂倍可憐”。名園、美人,其盛衰之道在游賞者的眼中全系一理,感慨名園,就是在感慨美人;感慨美人,同樣也可以來感慨名園。清余懷既有云:“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復有過此者乎?”
中國園林重山水、尚自然,整體風格呈現(xiàn)出幽曲、內(nèi)斂之狀,更多陰柔之態(tài),“庭院深深深幾許”是其最突出的營構(gòu)特色。而這在男性群體的視角里,園林的氣質(zhì)便演化成了女性的氣質(zhì)。曾有學者用“園境如詞境”來概括中國園林,而“詞貴陰柔之美”,“婉約”是詞之正宗,婉約也成為了中國園林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在這里,中國的園林形成了它獨特的審美意象——仿佛是迷人的女色,既含蓄委婉,又不乏千姿百態(tài),萬種風情。
中國園林脫不開的女兒氣,使得園景與美女之間,在氣質(zhì)上最為合拍,在形態(tài)上最為相宜,二者的推衍聯(lián)想也最為自然。明祁彪佳的寓園內(nèi)有堤一處,名為踏香,本是平平常常的一處擋水高岸,但在男性記錄者筆下,因女性的行走,而變得活色生香、引人遐想起來,“春來士女聯(lián)裙踏歌,屐痕輕印青苔,香汗微醺花氣”。揚州西郊虹橋景區(qū),清鮑皋詩曰:“晴波繞郭引蘭舟,一帶園林小逗留……欲買春風竹西路,釵光鬢影不勝收?!眻@林映帶左右的瘦西湖兩岸,因女性參與其中而美不勝收。最有意思的是清才子袁枚的隨園,《隨園詩話》中云:“隨園四面無墻,以山勢高低難加磚石故也。每至春秋佳日,仕女如云,主人亦聽其往來,全無遮攔?!睘槭裁醋屖伺奥犉渫鶃怼?,其實,在男性看來,女性就是園林風景中重要的一分子,二者密不可分,是園林中的又一景致。這也印證了韋友山所謂“佳話湖山要美人”一語。園林中的女性,大約正如卞之琳《斷章》所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p>
一方面,園林因美人而生色,另一方面,從古代筆記史料看,女性在園林的環(huán)境里更添一分區(qū)別于常的動人。清袁學瀾在《吳下名園記》中曾記載了女性游覽蘇州城內(nèi)名園滄浪亭、拙政園、獅子林、依園時的情形,其場景是“人影衣香,與花爭媚,夕陽在山,猶聞笑語”。與花爭媚,寫出了女性在園林中的容顏相貌;猶聞笑語,則寫出了女性在園林中的性情狀態(tài)。設(shè)想一下,當古代女子從閨閣走向室外,從封閉的空間走向公共空間,一下子進入另一種狀態(tài),放下繁瑣的女紅、擺脫禮教的束縛,在園林的空間里,她們?nèi)杭涣?,娛樂休閑,呼吸著自然的氣息,享受一份難得的寬松與自在。在這里,她們“俗慮塵懷,爽然頓釋”(沈復《浮生六記》);在這里,她們“擇園亭勝地,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因為天性得以釋放,她們把最自然、最活潑、最生動的一面表現(xiàn)了出來。難怪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得最美的畫面不在閨閣,不在府邸,而是在大觀園的疊石理水里,一群十六七歲的女孩,和詩賞景、嬉戲打鬧,自由地言說、無拘地歡笑。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