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虹 徐朝
在黑龍江省有一座被稱為“手握秒表的城市”,這里曾先后走出3位冬奧冠軍、3位特奧冠軍、7位世界冠軍和一大批優(yōu)秀短道速滑運動員,獲得冬奧會金牌6枚、特奧會金牌7枚、世界級金牌172枚、國家級金牌519枚,15次打破世界紀錄,被授予“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等多項殊榮,是享譽中外的“冬奧冠軍之鄉(xiāng)、世界冠軍搖籃”,她就是——七臺河。
走進這座由觀光塔整體打造而成的“中國?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了解奧運冠軍的成長之路,感受愛與傳承締造的偉力,解密這座冠軍之城的神奇魔力。
自己動手盤火炕、搭爐子、砌鍋灶,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凌晨三點,用自制的澆冰車一圈圈澆灌冰場……冠軍之城的起步條件異常艱苦。上世紀70年代,孟慶余剛剛組建滑冰隊時,所有的一切都是東拼西湊得來的,就連給隊員做夏季訓(xùn)練的滑板都是準備結(jié)婚打家具用的木板。到省冰上基地訓(xùn)練,他們租住在最簡陋的平房里,雪花都能飄被子上。專業(yè)隊多、上冰時間緊,他們只能每天深夜等所有班次訓(xùn)練結(jié)束后再上冰。為了不影響孩子們休息,孟慶余早起悄悄出去買菜做飯,晚上孩子們睡熟后,把自己關(guān)在衛(wèi)生間或廚房里,給隊員逐個磨冰刀。
運動員體能消耗大,馬慶忠經(jīng)常起早,到早市給孩子們買魚頭、大骨頭等燉湯增加營養(yǎng),每月130元的伙食費總是不夠,一些孩子因家庭困難時常交不上伙食費。沒辦法他就找親戚朋友借,每頓飯都要等孩子們吃完他再吃,有時只能撿一點剩下的菜湯。當年范可新因為家庭困難買不起冰刀不敢參加速滑隊,馬慶忠二話沒說——冰刀我送給你。
孟慶余、馬慶忠、董延海、王曉鳳、姜海、趙小兵……七臺河能夠成為短道速滑冠軍城市,離不開一個個傳奇式的奠基人和幾代優(yōu)秀的教練員。他們用愛呵護著孩子們的身心,用執(zhí)著與追求搭起了一個個冠軍成長的天梯。他們研究的一整套獨特而有效的訓(xùn)練方法,使運動員技能體能強,成才周期短,無論站到哪一級賽場都是毫不畏懼,霸氣擔當。
1990年在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上,張杰奪得首枚金牌;2002年的美國鹽湖城冬奧會,楊揚實現(xiàn)了我國冬奧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的加拿大溫哥華冬奧會,王濛一人奪得三金,孫琳琳奪得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世錦賽500米,范可新取得三連冠……“敢為人先,勇爭一流”,從七臺河走出的世界冠軍,用持之以恒、堅韌不拔贏得了世界的喝彩,詮釋了這座冠軍城市的精神。
在冠軍館里有一個特殊的展臺,它是七臺河孩子們穿舊了的冰鞋、輪滑鞋組成的,這里的每一雙鞋,都不知多少次磨破了孩子們稚嫩的雙腳,至今仍然沾染著孩子們的汗水、淚水、血水。而這些,僅僅是鑄就冠軍城市數(shù)以十萬計冰鞋的冰山一角。“寶劍鋒從磨礪出”,這座手握秒表的城市用“奉獻、實干、拼搏、創(chuàng)新”詮釋著每一個成績的由來。
“冠軍城市奠基人——孟慶余和歷代教練”、“中國冬奧冠軍第一人——楊揚”、“短道速滑‘濛時代開創(chuàng)者——王濛”、“折翼天使的翅膀——張杰”……中國?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由8層展廳組成,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展示著七臺河48年的滑冰事業(yè)歷史,總結(jié)了七臺河的冠軍精神,展現(xiàn)著艱苦奮斗、扎實創(chuàng)業(yè)的龍江精神,為七臺河轉(zhuǎn)型發(fā)展助力加油,為黑龍江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