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紅
摘要:由于受地理、歷史、文化、生活等因素影響,中西文化存在著一定差異,而這種差異影響會阻礙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本文著重論述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分析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并提出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文化意識的滲透、適時導入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文化;差異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語言交際,是為了與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溝通交流。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它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生活及行為和價值觀。我們的英語教學除了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外,必須了解該語言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因為語言是離不開文化而存在的。而就目前的英語教學而言,我們更多地過于重視語言的準確性而忽略了交際中的靈活性和得體性。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師生都有意識地增強文化意識,在語言教學的同時注重文化教學,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中更好地去運用語言,克服由于文化理解上的差異而導致的學習障礙。
一、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生活背景會形成不同的語言結(jié)構(gòu)及語言習慣,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識。人在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中長期居住,會漸漸形成某個地域環(huán)境中的某種文化、生活等習慣,從而產(chǎn)生文化上的偏差,因此,中西方文化在語言的應用方面必然會產(chǎn)生差異。文化的差異性不僅體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中,更多體現(xiàn)在居住于不同環(huán)境的人們的認知習慣、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等差異。比如,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在社會文化中每個國家都擁有各自的特點和內(nèi)涵。另外,觀察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時間觀念的不同都造成了差異性。因此,了解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有益于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理解,讓異域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以廣泛傳播應用,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文化的價值。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比
(一)稱謂差異
在中國文化里如果一種稱呼方式認為是得體熱情的,在西方人眼里卻是唐突無禮的,反之亦然。中國文化中長者為尊,“老”字代表見多識廣、足智多謀。如“老王、老前輩、老大爺”等。而西方文化認為“老”字代表年齡大、沒活力、保守、無用,并對對方不分長幼一律直呼其名,中國人認為這是沒有禮貌、不能容忍的。另外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以親屬關(guān)系稱呼,如:“大爺、大叔、大哥、大姐”等。而西方人為了表示尊重一般通用:“Mr.Miss.Mrs.”。
(二)感謝與贊賞
中國人崇尚中庸謙遜,西方人比較直爽、暢達,主要體現(xiàn)在接受他人贊賞方面。貶己尊人是富有中國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當聽到贊揚時,雖然心里非常高興,但總會謙遜地說“No,I dont.”。而讓老外很不高興,這是受中國五千年文化中謙遜的特質(zhì)所影響。當英美人聽到贊揚時,能較外向地接受他人的贊揚,并表現(xiàn)出欣喜而道聲感謝,這是對自身的肯定和認同。我們會認為西方人不夠謙遜過于自信,而他們會認為中國人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言不由衷、缺乏自信。
(三)見面打招呼
英美人對中文的打招呼常常產(chǎn)生誤解。中國人相互見面時一般會問候:“吃了嗎?”“上哪兒去?”以表示一種關(guān)切親近的心情。此時中國人并不是關(guān)心對方是否吃飯了,或者真正想問對方要去哪兒,而是出于禮節(jié)上的問候,對方也不需要正面來回答。而英美人聽了會認為你在譏笑他,或者認為你想請他吃一頓,當被問到上哪兒去,他們會認為你想打聽他的隱私,從而產(chǎn)生很大的反感。英美人見面問候時喜歡談論當天的天氣,常說:“what a nice day,isn't?”“Bad weather,yes?”或者“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問候。
(四)隱私差異
英美人對個人隱私十分重視,在中國文化中被認為是禮貌的言行,而在西方文化中卻認為是被侵犯了隱私。他們對個人收入問題和年齡問題都很敏感,比如中國人初次見面即可通過閑聊詢問對方的年齡、工作、收入。但在英美國家這些都是隱私,不能隨意打聽。如果你問對方“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就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私事的干涉,違反了交際規(guī)則,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突出表現(xiàn)。
(五)價值取向
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的差異,造成同一事物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產(chǎn)生不同的褒貶義,如“狗”在西方是用來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賴的人,與狗有關(guān)的詞語多為褒義,像“幸運兒a lucky dog”“一個快樂的人a gay dog”“愛屋及烏love me love my dog”。而中國文化里狗都賦予了貶義,代表卑劣可惡的品性,如“走狗”“狗屁不通”“狗急跳墻”“狗血噴頭”“雞鳴狗盜”等。另外不同顏色也擁有不同的文化信息,“紅”在中國文化里表示“喜慶、幸福、美好、革命”,故有紅燈籠、紅對聯(lián)、紅運等。而西方文化中“red”卻有“血腥、暴力、危險”的意思。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被英國人翻譯時避開了“紅”字,翻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六)交際原則
西方文化倡導個人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原則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人潛意識里對家庭、親朋等集體有強烈的歸屬感。人際交往時為了維持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做事的特點是不愿得罪人,認為人言可畏,私人財物也常常不分彼此可共同分享。宴請賓客時常常會不停地給賓客添加食物來表達主人的熱情;在饋贈禮物時極力要求對方接受禮物來表達自己的誠摯,以此達到維持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而西方的交際原則是以個體意識為主導,突出個人行動的自由、權(quán)利和獨立。認為每個人都應在競爭中生存,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們把提供某種物品、提供某種服務的禮貌行為看作是干預個人自由的言行,是侵犯個人自主的行為。
三、結(jié)語
總之,語言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的傳授必定借助于語言。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對文化差異現(xiàn)象引起足夠重視,教師和學生都要有意識地增強文化意識,適時導入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只有對外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有更多了解,才能在學習中避免文化差異導致的障礙,從而促進學習者達到靈活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軍.中英文化差異在語言應用中的體現(xiàn)[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8):184185.
[2]何文娟.跨文化交際中中英非語言交際禮儀的差異比較[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