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菲 曾江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和討論用中藥解表劑來治療四季不同外感疾病的過程,其中包括敗毒散、柴葛解肌湯、桑菊飲、香薷飲等方劑的臨證加減和臨床療效,對于治療實證感冒的臨床用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有利于中醫(yī)藥的推廣與發(fā)展。本文是筆者通過筆者老師的臨床應用和自己的理解總結而成。
關鍵詞:外感病;敗毒散;柴葛解肌湯;桑菊飲;香薷飲
1 敗毒散加減治療冬季外感病
1.1 敗毒散的臨床應用
敗毒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名為人參敗毒散,由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甘草組成。風寒感冒多于冬春季發(fā)病,為外受風寒之邪,衛(wèi)表失和,肺氣失于宣降所致。[1]2019年冬季北方的流感疾病多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惡寒程度重,發(fā)熱程度輕,肢體酸痛,無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癢,痰白稀薄,脈浮或浮緊。此為風寒束肺導致的氣虛外感風寒濕證。
1.2 風寒束肺證與風寒束表證的鑒別
要注意與風寒束表證鑒別。若為風寒束表證則病在太陽,不宜使用敗毒散,敗毒散的主治癥狀中鼻塞流涕很明顯,正所謂肺開竅于鼻,病位在肺,敗毒散中的桔梗和枳殼起到一升一降的作用,升降相合,寬胸理氣,宣肺通鼻。而風寒束表的太陽表證是太陽風寒未解,入里化熱,則以惡寒發(fā)熱、身熱增盛為主要表現(xiàn),使用柴葛解肌湯或者麻黃湯治療更為合適。
1.3 敗毒散的臨證加減
第一,要注意臨證加減。若病人氣虛明顯,脈象較快,則可加入適量人參,不會影響退熱,反而會扶助正氣以鼓邪外出,達到驅(qū)邪而不傷正的效果,又可以防止邪氣復入,白虎湯加人參也是異曲同工的效果。正如《寓意草》中說:“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qū)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yǎng)虛弱之意也。”另外根據(jù)不同年齡,可稍作區(qū)別,年輕人可使用黨參代替,老年人則使用人參為宜。但是,不宜加入黃芪來益氣固表,黃芪是用于素體虛弱而無外感的癥狀,若誤用固表則會導致外感寒邪固在體內(nèi),無法外出。另外,要注意發(fā)汗過度,傷及營氣的情況。若患者輸抗生素或使用激素后大量汗出,耗傷營陰,則應加入白芍,敗毒散辛溫發(fā)散加入白芍可達調(diào)和營衛(wèi)的效果。
第二,老年人使用荊防敗毒散后容易遺留咳嗽的癥狀。老年人素體虛弱,經(jīng)過辛溫發(fā)散之后,肺氣仍不能正常肅降,表現(xiàn)為咳逆??赡芘c現(xiàn)代人冬季室內(nèi)溫度較高有關,溫度過高使得人體氣機不能內(nèi)斂,導致冬不能藏精,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加僵蠶和桔梗,達到補腎水滋養(yǎng)肺津的目的,止咳效果不錯。另外一種理解,風性輕揚,易襲上焦,易于入里客肺,郁而化熱,令肺氣失于宣降而見咽癢咳嗽等癥狀,加用蘆根清宣肺氣以防邪氣化熱入里,即“先安未受邪之地”,療效每每令人滿意。[1]
2 柴葛解肌湯加減治療冬季外感病
柴葛解肌湯出自陶氏的《傷寒六書》和程氏的《醫(yī)學心悟》,此處說的是陶氏的柴葛解肌湯,亦名干葛解肌湯。方劑組成是柴胡、干葛、甘草、黃芩、羌活、白芷、芍藥、桔梗。主治外感風寒,里已化熱的風寒束表證。癥見惡寒漸輕,身熱增重,無汗頭痛,肢酸,鼻干目疼,心煩不眠,口渴,唇燥,口苦。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微洪者。[2]其中惡寒發(fā)熱,身熱,無汗頭痛,肢體酸痛,這些癥狀為太陽病的表現(xiàn),但卻不能盲目的認為是麻黃湯證。從患者的浮數(shù)、洪大之象以及伴有面赤氣粗的表現(xiàn),可判斷病也在陽明,加上口苦咽干是少陽病的表現(xiàn),故此證為三陽合病,宜使用三陽同治,兼清里熱之法。在劑量上,柴胡和葛根劑量不必過大,青年人各10g左右即可,其他藥物可根據(jù)臨床癥狀來隨證加減。另外,還應注意此方的煎服方法,此方辛溫作用比較明顯,故不宜久煎,15~20分鐘為宜。
3 桑菊飲加減治療春季和冬季外感病
3.1 桑菊飲加減治療春季外感病
桑菊飲出自《溫病條辨》,方劑組成為桑葉、菊花、杏仁、薄荷、連翹、苦桔梗、生甘草、葦根?!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帮L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甘”,桑菊飲從“辛涼微苦”方法,以清輕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3]桑菊飲主治風溫初起的輕證,表現(xiàn)為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shù)。本病邪淺病輕,以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如吳鞠通所說:“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碑斨我浴靶翛鑫⒖唷敝?,達到清熱止咳,疏風宣肺的效果。另外,注意桑菊飲微苦之力可降氣止咳,但原方微苦之力不足,筆者老師臨床常常加入百步、紫苑、僵蠶來加強效果。肺為清虛之臟,加入僵蠶可化濁避穢,助散風利咽之效,此為取升降散之妙用,若高熱,也可加入蟬蛻等藥。
3.2 桑菊飲加減治療冬季外感疾病
北方冬季的空氣質(zhì)量不佳,多地區(qū)會出現(xiàn)霧霾,肺為嬌臟,外邪易首先犯肺,故每年冬天的外感病也比較嚴重,多表現(xiàn)咳嗽氣促為主證。此類冬季外感,前期也可使用桑菊飲來治療,治療上焦而不犯中下,正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另外可酌情加入貝母、僵蠶等來避穢。若患者平日勞累過度,后期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加肉桂、桔梗來引熱下行。
4 香薷飲治療夏季外感病
新加香薷飲出自《溫病條辨》,方劑組成是香薷、金銀花、鮮扁豆、厚樸、連翹。此方主治惡寒發(fā)熱,身重,頭重如裹,面赤口渴,納差欲吐,舌苔黃膩,脈浮數(shù)。夏季的外感病的邪氣主要為暑熱和暑濕,尤其以暑濕外感為主。新加香薷飲可治療此類病癥,退熱效果良好。若使用新加香薷飲后,未退熱,則是濕性粘膩,難以褪去的表現(xiàn),則考慮為陽明表證而不是肺衛(wèi)表證。此時可用滑石、荷葉、荷梗等,輕用石膏來清解陽明之熱。另外,注意服法上與桑菊飲服藥相同,要輕漸頻服,得汗,止后再服,不汗再服,服完不汗,更作服,即可退熱。但退熱后,往往患者飲食仍不佳,納差欲吐,此為濕邪困于脾胃的表現(xiàn),可以使用清熱利濕加健脾化濕的十味香薷飲來治療。十味香薷飲,出自《是齋百一選方》卷七。方劑組成為香薷葉、人參、白術、陳皮、白茯苓、黃芪、厚樸、干木瓜、白扁豆、甘草。主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膨悶,飲食無味,嘔噦惡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
最后,還有一種特殊的外感病發(fā)熱若伴隨頜下淋巴結腫大,熱毒蘊結少陽,證似“大頭瘟”,可使用普濟消毒飲來治療。各種常見的外感病以衛(wèi)分證和氣分證為主,治療方法較為單純。若邪入營血,則需要增加輔助檢查和仔細辨證后再給出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崔娜娟.荊防敗毒散加味治療風寒感冒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7,32(01):6062.
[2]王守鐸.柴葛解肌湯治療風溫的臨床體會[J].黑龍江中醫(yī)藥,2002(03):64.
[3]周偉,王冬波,徐薇薇,張立秋.加味桑菊飲治療小兒風熱咳嗽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05):119120.
作者簡介:杜紫菲(1998—),女,河北邢臺人,本科,研究方向:中醫(yī)學;曾江(1997—),男,江蘇泰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船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