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劉邦釋婁敬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準備聯手進攻漢朝。劉邦震怒,派人出使匈奴,以查看虛實。匈奴人為了誘敵深入,故意把壯士肥馬都隱藏了起來,外面看到的都是些老弱病殘。漢朝的十個使者先后歸來,異口同聲地表示可以進攻匈奴。劉邦還是不放心,又派婁敬再次出使,婁敬回來后提出了相反的意見:“兩國交兵,正應當展示自己的長處以威懾對方,這次我去匈奴,卻只看到老弱殘兵,這一定是示之以短,然后出奇制勝,我認為匈奴不可擊,否則兇多吉少。”
此時漢朝三十萬大軍已在行進途中,劉邦聽到婁敬的話非常惱怒,下令給婁敬戴上刑具,關押進廣武監(jiān)獄。不幸的是,戰(zhàn)事被婁敬會中。劉邦被匈奴人布下的奇兵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點就回不來了。劉邦逃回廣武,問手下的人說:“婁敬聽到我失敗的消息,是不是很開心?。 笔窒氯嘶卮鹫f:“婁敬被關進監(jiān)獄時,曾氣憤地說,‘陛下不聽臣之言,恐怕有去無回!恐怕他并無悔改之意,如此目無君上,應當嚴懲,以儆效尤?!眲罟笮Γ骸八揪驼f的沒錯,為什么要懲罰他呢,做錯的是我啊!”于是,他親自前往監(jiān)獄,下令釋放婁敬,并道歉說:“我不聽先生的話,以致被困平城,慚愧??!”不久,劉邦又賜婁敬劉姓,封關內侯。
解讀
劉邦因為不聽婁敬的意見貿然出兵導致失敗,后來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勇于認錯,體現了一個君主的風度。劉邦在錯誤面前勇于回頭,勇于擔當,因此贏得了人心,這或許也就是他成為一代君王的奧秘所在。
紀德向普魯斯特道歉
法國作家紀德在《新法蘭西評論》編輯部收到普魯斯特的幾本書的手稿,翻看了幾頁開頭,又瀏覽了一下中間部分,然后匆匆掃了一眼結尾,便合上手稿,毫不猶豫地當作退稿處理。
普魯斯特最終自掏腰包出版了《去斯萬家那邊》。不久,紀德讀到了小說印刷版,他認真地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不禁被小說所散發(fā)出來的藝術魅力深深打動。
紀德給普魯斯特寫了一封真誠的道歉信。在信中,他說當初退稿是《新法蘭西評論》所犯下的最嚴重的錯誤,也是他生命中最為悔恨的一件事。在解釋退稿原因時,紀德坦白地說,他曾經認為普魯斯特是一個把社交當成工作的做作的家伙,因此只是大概看了一下手稿。為此,紀德在最后寫道:“我為我的草率行為而自責,懇請獲得您的原諒!”
解讀
英國詩人馬羅曾說:“永遠不要因承認錯誤而感到羞恥,因為承認錯誤也可以解釋作你今天更加聰敏。”大作家肯向小作者道歉,紀德是聰敏的,也是可貴的。
李比希的“錯誤之柜”
在“李比希實驗室”大廳中央矗立著一個高大的柜子,柜子里擺放著一個盛著棕紅色液體的瓶子,而在柜門上貼著有機化學創(chuàng)立者李比希親筆題寫的標簽:“錯誤之柜”。這是為什么呢?李比希說:“1826年8月14日,法國化學家波拉德宣布他發(fā)現了元素性質介于氯和碘之間的新元素溴,這一發(fā)現震驚了化學界。我頓時想起四年前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趕緊找出了那瓶棕色液體,認真地進行了化學分析,分析結果使我既激動又痛心。原來,那瓶棕色液體的成分正是波拉德發(fā)現的新元素溴。我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進行了大半輩子的化學研究,卻缺乏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為了警誡自己,我特意把那瓶棕色液體放在原來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廳中央,在上面貼上一張工整的字條:‘錯誤之柜。而且,還把瓶子上的標簽揭了下來,用鏡框裝上,掛在床頭,我不但給自己看,還展示給學生和朋友們看?!?/p>
解讀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什么恥辱,要在實踐中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崩畋认S谩板e誤之柜”告誡自己,教育學生,警示后人,最終成為化學史上的一代大師。
張中行的自責
1947年,張中行協助巨贊和尚編輯佛學月刊《世間解》,向俞平伯先生約稿,俞平伯欣然同意,寫了篇《今世為何需要佛法》的長文交給了張中行,并在雜志上發(fā)表了。過了一段時間,俞平伯寫信來詢問稿費事宜,張中行十分驚訝,認為一個慣于吟詩“看翠袖,對紅裙,舊情疑假又疑真”的名士,怎么會如此在意稿費這樣的小事呢?因此就對俞平伯產生了看法,認為俞平伯也俗氣得很。直到俞平伯去世之后,張中行在《新文學史料》中讀到了一段史料,始知當時俞平伯家生活極端困難,甚至靠夫人典當度日。他因此“感到不安,或竟慚愧”,特作文以記這件小事,以自責之心告慰故人。
解讀
在人際交往中,不能主觀、片面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出判斷,而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那樣才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做錯了事并不可恥,可恥的是明知故犯或將錯就錯,找更多的理由辯解,自欺欺人。人的偉大,并不在于他的毫無過失,畢竟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一位真正有品德的人,能夠勇敢地承認錯誤,并且努力加以改正。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渡袝ひ劣枴?/p>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杜f唐書》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北宋〕李覯《易論第九》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明〕王守仁《改過》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明〕陸九淵《與傅全美》
改身之過,遷(發(fā)揚)身之善,謂之修身。
——〔明〕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英國〕莎士比亞
在革命事業(yè)中,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蔡K聯〕列寧
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珴蓶|
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復錯誤。
——周恩來
觀點:以辯證方法對待錯誤
論者:邵景均
所謂錯誤,直觀地說,是給事業(yè)帶來損失和負面影響的事,屬于“壞”的范疇。由于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錯誤也是如此。從古至今,變錯誤為成功、化腐朽為神奇的事例可謂千千萬萬。人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等俗語,就蘊含著這樣的意思。對善于辯證思維的人來說,錯誤是進步的階梯。中國共產黨就有從錯誤中學習的豐富經驗。對于錯誤,不必刻意回避或推諉粉飾,而應正視它、分析它,從中吸取教訓,找出從錯誤走向正確、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路徑。
觀點:以革故鼎新開辟未來
論者:張凡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我審視的自覺,不注重反思、不勇于糾錯,就容易驕傲自滿、裹足不前。周恩來同志曾寫下《我的修養(yǎng)要則》,其中就有多條與檢視問題、改正錯誤有關?!耙⒁鈾z討和整理,要有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具體的糾正自己的短處”……這些充滿自我警醒意味的“要則”,照見共產黨人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精神狀態(tài),也為做合格黨員樹立了榜樣。不粉飾缺點、不回避問題,知錯即改、立行立改,才能在推陳出新中不斷超越過去、超越自己。
(摘編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