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一、明暗線索設置巧妙,內容奔放灑脫又不失嚴謹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相對獨立的兩部分,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殘疾陰影的心路歷程。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以景物描寫為主,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與母親,采用追憶回想的方式,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兩部分內容看似不相關,其實貫穿著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我”與地壇的緣分;暗線——“我”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母親的思念。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壇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我”思考了三個問題:關于死;為什么出生;怎樣活。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壇則是為了感受親情,追念母親,因為這里處處都有關于母親的回憶。在這里“我”也思考了兩個問題: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最終作者找到了答案。這兩個部分在不同的層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對照地壇荒蕪而不衰敗的景象,作者感悟到自己雖然殘疾但不能頹廢,應該像地壇那樣,讓生命張揚出活力;而對照母親苦難堅強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應該像母親那樣,勇敢堅強地面對人生的不幸。
二、細節(jié)化的景物描寫與傳神的虛寫,動靜結合
《我與地壇》不僅以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打動了海內外無數(shù)讀者,最重要的是善于抓住地壇的景物細節(jié)和“我”的心理變化細節(jié),反復描述,不斷狀寫,認真臨摹,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信念。
1.景物描寫方面,作者借助擬人、排比、襯托等方法,既突出荒園的坍圮狀態(tài),又以小見大地凸顯了歷經(jīng)滄桑的地壇變得荒蕪的境況,這正跟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態(tài)相吻合。
2.人物的心理變化方面,作者精巧地以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來突出其心理狀況,表明這古園是和他息息相通的,古園的一切生命和其他一切景象,都能理解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給他以生命的啟示。
三、語言極富哲理性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jīng)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仍以頑強的生命力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于一個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說,肯定有所啟示。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積極面對人生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地壇陪伴“我”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母親面對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地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兒子找到一條通向幸福的道路,她默默地支持著兒子,寬慰著兒子。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給了作者生存的啟示:“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p>
四、表達真情實感
一篇文章令人難忘的根本原因,是其中的人與事能讓讀者有動情之處。而要動情,文章的選材就得恰當貼切,可讀性強?!段遗c地壇》之所以能撼人心扉,就在于作者善于順理成章地以“我”的事情來展露“我”的情感,表達真情實感。文中“我”花了幾年時間完成了對生命的思考和解讀,其肉體上的掙扎和心靈上的洗禮,都是以人和事來表達的。“我”從草木螻蟻身上體悟到了微小的生命尚且能頑強活下去的精神動力,能夠清醒地洞察未來,選擇生存,難能可貴。
出乎其外
我二十一歲那年
史鐵生
19年前,父親攙扶著我第一次走進那病房。那時我還能走,走得艱難,走得讓人傷心就是了。當時我有過一個決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
那天恰是我21歲生日的第二天。我對醫(yī)學對命運都還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將是一件多么麻煩的事。我舒心地躺下來睡了個好覺,心想:十天,一個月,好吧就算是三個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來的樣子了。和我一起插隊的同學來看我時,也都這樣想,他們給我?guī)砗芏鄷?墒俏也粌H沒能出院,病反而更厲害了。整個冬天就快過去,我反倒拄著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雙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
我能住到7號來,事實上是因為大夫護士們都同情我。大夫護士都已經(jīng)明白我這病的前景極為不妙,還因為我愛讀書。護士長好幾次在我母親面前夸我,最后總是說:“唉,這孩子……”這一聲嘆,暴露了當代醫(yī)學的愛莫能助。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幫助我,只能讓我住得好一點,安靜些,讀讀書吧——他們可能是想,說不定書中能有“這孩子”一條路。
可我已經(jīng)沒了讀書的興致。整日躺在床上,聽各種腳步從門外走過。心里荒荒涼涼地祈禱: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給我留下!
窗外的小花園里已是桃紅柳綠,22個春天沒有哪一個像這樣讓人心抖。我已經(jīng)不敢去羨慕那些在花叢樹行間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輕人。我記得我久久地看過一個身著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著方步曬太陽;只要這樣,我想只要這樣!只要能這樣就行了,就夠了!我回憶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覺?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是什么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踢著它走是什么感覺?沒這樣回憶過的人不會相信,那竟是回憶不出來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著那塊草地,陽光在那兒慢慢地淡薄,脫離,凝作一縷孤哀凄寂的紅光一步步爬上墻,爬上樓頂……
我乞求上帝不過是在和我開著一個臨時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裝進了一個良性的瘤子。對對,它可以長在椎管內,但須長在軟膜外,那樣才能把它剝離而不損壞那條珍貴的脊髄。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寫下“上帝保佑”,我想,或許把這四個字寫到千遍萬遍就會贏得上帝的憐憫,讓它是個瘤子,一個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個惡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種,那也行。
朋友送了我一包蓮子,無聊時我撿幾顆泡在瓶子里,想,賭不賭一個愿?要是它們能發(fā)芽,我的病就不過是個瘤子。但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一直沒敢賭。誰料幾天后蓮子竟都發(fā)芽。然而科學勝利了,它三番五次地說那兒沒有瘤子,沒有沒有。定案之日,我像個冤判的屈鬼那樣瘋狂地作亂,掙扎著站起來,心想干嘛不能跑一回給那個沒良心的上帝瞧瞧?后果很簡單,如果你沒摔死你必會明白:確實,你干不過上帝。
我終日躺在床上一言不發(fā),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隨后由著一個死字去填滿。王主任來了。我面向墻躺著,王主任坐在我身后許久不說什么,然后說了,話并不多,大意是:還是看看書吧,你不是愛看書嗎?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你會后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么白白地過去了。這些話當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死念,但這些話我受用終生,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頻繁地對死神抱有過熱情,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記得王主任這些話,因而還是去做些事。使我沒有去死的原因很多,“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臺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里,我開始想寫點什么,那便是我創(chuàng)作欲望最初的萌生。我一時忘記了死。
21歲過去,我被朋友們抬著出了醫(yī)院,這是我走進醫(yī)院時怎么也沒料到的。我沒有死,也再不能走,對未來懷著希望也懷著恐懼。在以后的年月里,還將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發(fā)生,我仍舊有時候默念著“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認識了神,他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名字——精神。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唯有乞靈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么,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
(選自《我二十一歲那年》,有刪改)
同步訓練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五段結尾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慘淡凄寂的氛圍,映襯出作者孤獨哀傷的心情??此茖懢?,實則寫人,側面寫出病情帶給“我”的打擊和痛苦。
B.“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王主任的一番話,雖未能打消“我”的求死念頭,卻對“我”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后來“我”開始慢慢地去做些事,感受到了活著的興致和價值感。
C.“我”曾千方百計祈求“上帝保佑”,但卻并未能得到上帝的憐憫,甚至一度走向茫然。后來,“我”終于放棄了信奉“上帝”,轉而追求另一種精神。
D.“說不定書中能有‘這孩子一條路”,這句話別有深意,文章多次寫到“我”愛看書,暗合后文的“乞靈于自己的精神”這一意圖。
2.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鐵生的散文語言極有特色,請結合本文舉例簡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