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是一場辯論,是一場專家出題、考生單方面闡述的辯論。每年,在海量的議論文中,語言單調枯燥、人物故事堆砌是考生的通病。如何增強議論文語言的生動性?筆者以為:多寫生動活潑的比喻句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試想,如果我們能變單純的、空洞的、枯燥的說教為生動的比喻,讓閱卷老師讀了不乏味,我們的作文自然高人一等,分數(shù)焉有不高之理呢?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盡管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宣傳“仁”的主張,但他一生始終沒有得到重用,這不是孔子的錯。因為那時諸侯們的人性極度扭曲,私欲急劇膨脹,占地圍城,伏尸百萬,他們打紅了臉,殺紅了眼,他們就像京滬高速上的小汽車,時速200公里,剎不住車了。但孔子還是竭盡全力希望諸侯們剎車。或許有人這樣譏笑孔子:“孔丘,你看看你周圍的男人,有的在山東曲阜鬧市中有房,有的在泰山腳下開設農莊,還有的開奔馳寶馬,你孔丘有什么?你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你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在外游說,卻一事無成,你孔丘像個男人嗎?老婆孩子都沒有照顧好,你像個男人嗎?”孔子微笑地面對譏笑者,溫和地對弟子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舍小家,為大家,妻子死了都不回家,至死不改初衷,我們難道不對孔子肅然起敬嗎?我們應該用熱烈的掌聲回敬中國這位儒學大師。
這就是活潑的議論文語言,這里有比喻,有描寫,有對話,卻都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讀者看到這樣的語段,全無枯燥之感,有的只是會心一笑。如何亮化議論文的語言?這里有三點建議。
一、扣住相似點,做精準的比喻
比喻是作文的魔杖,是作文的神水,比喻是人類發(fā)明的一種非常好的思維方式。什么事物,什么現(xiàn)象,什么道理不好講解時,打個通俗易懂的比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古人師曠為勸晉平公學習也有一妙喻:“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課堂上學生起初未解其意,未能認識這一組比喻妙在何處。我點撥了一下:初升的太陽、正午的陽光、蠟燭的光亮分別給你什么樣的畫面感?由此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三者的特點與這三個年齡段的人的學習能力是很相似的。所以說師曠作的這個比喻很準確很形象,對晉平公有很好的說服力。
二、加入流行語,讓作文“萌”一點
流行詞語背后是流行文化,耳朵和嘴巴接觸的是流行詞,但心靈應該到達的是文化。一個有洞察力的人,往往能從見慣的流行語中解讀出更多的意味。這一解讀的過程放在作文中,就為作者的思維能力打上了優(yōu)質的標簽。2019年社會語言應用豐富多彩、熱點紛呈,社會發(fā)展、技術進步催生語言熱點。原本小眾的網(wǎng)絡語言與大眾的日常用語開始深度融合,表達信心堅定時說“不忘初心”,提醒親人出行注意安全時說“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開心時說“好嗨喲”,工作加班說“996”,還有“硬核”“斷舍離”等生動鮮活的詞語。這些在親友群“通行無阻”的詞匯接受度和傳播度都很高。這些變化說明網(wǎng)絡語言從“小眾”到“大眾”再到“分眾”,從虛擬世界到現(xiàn)實世界的邊界正在消解,網(wǎng)絡語言正全面走進現(xiàn)實生活。作為站在時代前沿的高中生,為了作文能“萌”一點,當然應該用一些網(wǎng)絡語言。
三、用一點反語加強幽默
用正面話來表達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話來表達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語或正話反說。這種形式在文章中恰當?shù)厥褂?,往往帶有較強的嘲諷口吻。如魯迅的《“友邦驚詫”論》:“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p>
魯迅在運用反語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借用反語,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罪惡立場赤裸裸地亮出來示眾,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他們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所采取的投降主義路線,等于代他們寫了一篇賣國罪行的自供狀。
魯迅的雜文為什么那么耐讀,魔力就在于作者的語言。作為考生,我們應當有所作為,那就是錘煉我們的語言,寫“亮閃閃”的議論文。
文章說到底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多打比方,多加強描寫,多加入一些流行詞語,議論文讀起來會更精彩,更耐讀。
【李雪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