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涌泉 沈秋之
(浙江大學(xué)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
《七階禮》為三階教的禮懺法,隋信行撰。隋唐之際,佛教的宗派興起,并各依其所宗經(jīng)典撰作懺法。三階教是由隋代僧人信行創(chuàng)立的佛教派別,曾風行一時,但屢遭禁毀,且與傳統(tǒng)佛教之間的摩擦不斷,因而在唐末便湮沒不傳,大多數(shù)典籍散佚不存。就《七階禮》而言,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一八《偽妄亂真錄》載有“廣七階佛名一卷”和“略七階佛名一卷”的條目,但并無內(nèi)容。同為智昇所撰的《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上收錄有兩篇未列標題的《七階禮》,但有可能被后人進行了修改(1)參林世田、楊學(xué)勇、劉波《敦煌佛典的流通與改造》,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87-288頁。。幸運的是,隨著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包括《七階禮》在內(nèi)的一批三階教經(jīng)典得以重見天日,為后世研究三階教禮懺法提供了新的資料。
目前所見敦煌本《七階禮》寫卷數(shù)量繁多,但這些寫卷不僅傳抄形態(tài)復(fù)雜,且往往與《十方禮》《寅朝禮》等其他禮懺文混抄在一起,由于這些禮懺文結(jié)構(gòu)類似,導(dǎo)致前人的相關(guān)定名十分混亂。與此同時,部分寫卷殘損嚴重,我們僅憑有限的文字不易判斷這些殘卷或殘片的具體性質(zhì)。而殘卷的綴合則有助于敦煌禮懺文寫卷的判定和進一步的整理。
在廣川堯敏等學(xué)者研究的基礎(chǔ)上,楊學(xué)勇《三階教〈七階禮〉與佛名禮懺》一文通過內(nèi)容的分析,將敦煌本《七階禮》分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和“七階禮懺文”型兩大類(2)參楊學(xué)勇《三階教〈七階禮〉與佛名禮懺》,《敦煌研究》2016年第1期,第92-101頁。,可以依從。通過對業(yè)已刊布的敦煌寫本文獻的調(diào)查,我們目前已發(fā)現(xiàn)“七階佛名經(jīng)”型寫卷65號、“七階禮懺文”型寫卷55號,另外還搜集了35號存疑待考殘片。在可確定為《七階禮》的120號寫卷中,首尾完整者僅11號,其余109號皆有不同程度的殘損。這些殘卷或殘片頗有本為同一寫卷而被撕裂為數(shù)號者,如《國圖》條記目錄指出S.7956V(3)本文中“S.”指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斯坦因編號,圖片來自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陸續(xù)出版的《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簡稱《英圖》)及IDP公布的彩色照片;“BD”指《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012年出版,簡稱《國圖》)敦煌寫卷編號;“Дх”指《俄藏敦煌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出版,簡稱《俄藏》)敦煌寫卷編號;“P.”指《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出版,簡稱《法藏》)敦煌寫卷編號。另外,見于卷子背面的文獻簡稱“V”。、BD3422V可綴為一組;《俄藏》指出Дх1048、Дх1233可綴為一組,又將Дх2602V、Дх3813V、Дх3910V、Дх3915V歸為一組,但并未完成綴合(后來張涌泉、劉丹《敦煌本〈摩訶僧祇律〉殘卷綴合研究》一文介紹了該四號殘片的綴合關(guān)系,又新綴入Дх3408V)。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從殘字相互契合、內(nèi)容前后相承、行款格式相同、書風字跡似同、污跡殘損相似等不同角度進行比較分析,將30號《七階禮》殘卷綴合為12組,包括“七階佛名經(jīng)”型寫卷7組,“七階禮懺文”型寫卷5組?,F(xiàn)按綴合后寫卷的完整程度,依次綴合如下。
(2)BD2844(北8311;調(diào)44)。見《國圖》38/272B-275B。卷軸裝,6紙。前部如圖1左部所示,首殘尾缺,存148行,每行16字左右,首6行下殘,第6、7行有圓形殘洞。楷書。前五紙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為敦煌僧眾日常禮懺所用文書,形態(tài)歧雜多樣”。《國圖》條記目錄定作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1所示,BD10338系從BD2844右上角脫落的殘片。銜接處原本分屬二號的“是諸眾等人”“以”“事”“身”八字皆得復(fù)合為一,橫向烏絲欄亦可對接。又此二號行款格式相同(天頭等高,皆有烏絲欄,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佛”“一”“供”“世”等字),可資參證。
從殘存內(nèi)容判斷,BD2844禮拜佛名為南無七階佛、南無二十五佛及別禮二佛等九階佛,且南無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的佛名均為別唱(8)《七階禮》在禮拜諸佛時有別唱和總唱,別唱指分別唱誦佛名,逐一禮拜;總唱則不必逐一禮拜。,可明確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的《七階禮》殘卷。BD10338所存文字為禮懺文中的請佛、嘆佛儀式,見于《七階禮》的兩類寫卷,僅憑殘存字句難以確定歸屬。今二號綴合為一,可知BD10338殘片亦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的《七階禮》殘卷,宜一并擬題為“《七階禮》(七階佛名經(jīng)型)”。
圖1 BD10338+BD2844(前部)綴合圖
(2)BD673(北8305;日73)。見《國圖》10/14B-18B。卷軸裝,6紙。前部如圖2左部所示,首殘尾全,存150行,每行19字左右,首6行上下殘??瑫?。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七階禮懺文”,并稱本文獻“所抄為敦煌僧人日常作佛事所用的七階禮懺文”?!秶鴪D》條記目錄定作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據(jù)殘存文字判斷,BD673可明確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的《七階禮》殘卷。BD12024所存文字為禮懺文中的請佛儀式,見于《七階禮》的兩類寫卷,僅憑殘存字句難以確定歸屬。今二號綴合為一,可知BD12024殘片亦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的《七階禮》殘卷,宜一并擬題為“《七階禮》(七階佛名經(jīng)型)”。
圖2 BD12024+BD673(前部)綴合圖
(1)BD3019(北8312;云19)。見《國圖》41/86A-87A。卷軸裝,3紙。后部如圖3右部所示,首尾皆殘,存59行(后2行下殘,末行僅存9字右側(cè)殘筆),每行17字左右??瑫S袨踅z欄。寫卷上、下部各有規(guī)則污漬。原卷無題,《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為中國人編纂的禮懺文獻,形態(tài)較為復(fù)雜”?!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為經(jīng)黃紙,紙高26.4厘米,為7-8世紀唐時期寫本。
(2)BD2881(北8310;調(diào)81)。見《國圖》39/26B-28A。卷軸裝,4紙。前部如圖3左部所示,首殘尾全,存68行,每行17字左右??瑫?。有烏絲欄。寫卷上、下部各有規(guī)則污漬。原卷無題,《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為敦煌僧眾日常禮懺所用文書,形態(tài)歧雜多樣”?!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為經(jīng)黃紙,紙高26.5厘米,為7-8世紀唐時期寫本。
按:據(jù)殘存內(nèi)容判斷,上揭二卷皆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七階禮》殘卷,且其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3所示,接縫處邊緣吻合,原本撕裂在二號的“毗盧遮那無障礙眼圓”九字皆得復(fù)合為一,橫向烏絲欄亦可對接。二號卷面上部和下部皆各有波浪形水漬,這些水漬形狀雷同,循環(huán)出現(xiàn),大小、間隔漸次縮?。挥侄柦杂媒?jīng)黃紙,紙高近同,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有烏絲欄,滿行皆約17字,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南”“無”“佛”“一”“切”等字),可資參證。
圖3 BD3019(后部)+BD2881(前部)綴合圖
(1)BD7291(北8330;帝91)。見《國圖》96/123A-124B。卷軸裝,3紙。后部如圖4右部所示,首尾皆殘,存73行(前8行上殘),每行17字左右??瑫S袨踅z欄。原卷無題,《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原為中國人所撰,為三階教典籍,流傳形態(tài)復(fù)雜”。《國圖》條記目錄稱原卷紙高26.5厘米,為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2)BD9262(唐83),見《國圖》105/201B。殘片。前部如圖4左部所示,僅存7殘行(首行僅存4字左側(cè)殘筆),行約17字??瑫S袨踅z欄。《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為敦煌僧眾日常禮懺所用文書,形態(tài)歧雜多樣”?!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紙高26.5厘米,為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4所示,接縫處邊緣吻合,原本撕裂在二號的“南無憂德佛”“善”“稱”七字皆得復(fù)合為一,橫向烏絲欄亦可對接。又此二號紙高皆為26.5厘米,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滿行皆約17字,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南”“無”“佛”“一”“切”等字),可資參證。
據(jù)殘存文字判斷,BD7291前后所抄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禮懺文。其中卷首至第41行“和南一切圣賢”為第一部分,其內(nèi)容包含了敬禮東方善德佛等十方佛,當擬題為“寅朝禮”;第42行“南無東方須彌燈光明如來十方佛等一切諸佛”至卷末為第二部分,其禮拜對象包含了十方佛、過去七佛、五十三佛等,與BD9262綴合后,所存內(nèi)容為南無七階佛,可擬題為“七階禮(七階佛名經(jīng)型)”?!秶鴪D》混而為一,欠妥。
圖4 BD7291(后部)+BD9262綴合圖
(1)BD8039(北8337;字39)。見《國圖》100/168B-170A。卷軸裝,4紙。后部如圖5右部所示,前后皆殘,存69行(首6行下殘,后3行上殘),每行20字左右??瑫?。有烏絲欄。卷中有分題“七階佛名一卷”,《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為中國人編纂的禮懺典籍,形態(tài)較為復(fù)雜”?!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紙高28.6厘米,為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2)BD7119(北8328;師19)。見《國圖》95/195A-196B。卷軸裝,4紙。前部如圖5左部所示,首尾皆殘,存89行,每行18字左右(前4行下殘)??瑫?。有烏絲欄。卷中有分題“十方禮”,《國圖》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并稱本文獻“原為三階教典籍,在敦煌地區(qū)甚為流行”,“文獻形態(tài)復(fù)雜”?!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紙高29厘米,為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5所示,接縫處邊緣吻合,原本撕裂在二號的“南無”“釋迦”“三十五佛”“無金剛”“尊王佛”十四字皆得復(fù)合為一,橫縱烏絲欄亦可對接。又此二號紙高接近,行款格式相同(天頭、地腳等高,皆有烏絲欄,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南”“無”“佛”“一”“切”“禮”等字),可資參證。
據(jù)殘存文字判斷,BD8039前后所抄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禮懺文。其中卷首至第37行“一切普誦”為第一部分,其內(nèi)容為禮佛儀式中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等分別禮拜三寶,以及五悔、六念等,當擬題為“寅朝禮”;第38行“七階佛名一卷”至卷末為第二部分,可擬題為“七階禮(七階佛名經(jīng)型)”。BD7119亦抄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禮懺文,其中卷首至第79行“勤求無上道”與前號后半部分綴接,恰好構(gòu)成完整的《七階禮》,可擬題為“七階禮(七階佛名經(jīng)型)”;第79行“十方禮”至卷末為第二部分,其禮拜佛名包括了南無東方阿閦佛等十方佛,當擬題為“十方禮”。二號綴合后,所存內(nèi)容包含了《寅朝禮》《七階禮》《十方禮》三種禮懺文,體現(xiàn)了敦煌禮懺文混抄的特點。《國圖》混而為一,欠妥。
圖5 BD8039(后部)+BD7119(前部)綴合圖
(1)P.2415。彩色照片見法圖網(wǎng)站。卷軸裝,4紙。后部如圖6右部所示,前后皆殘,存53行(前4行、后3行下殘),每行16字左右??瑫?。原卷無題,《法藏》擬題“七階佛名經(jīng)”。
(2)P.2869。彩色照片見法圖網(wǎng)站。卷軸裝,4紙。前部如圖6左部所示,前后皆殘,存61行(末2行上殘),每行16字左右??瑫T頍o題,《法藏》擬題“禮懺文”。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6所示,二號接縫處上部邊緣大體吻合,中下部因紙張破損無法完全拼合。又二號行款格式相同(滿行皆約16字,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南”“無”“佛”“如”“來”等字),可資參證。
二號既原屬同卷,而《法藏》將此二號擬定作完全不同的標題,自然不妥。據(jù)殘存文字判斷,此二號均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七階禮》殘卷,可擬題為“七階禮(七階佛名經(jīng)型)”。
圖6 P.2415(后部)+P.2869(前部)綴合圖
(1)Дх5131。見《俄藏》12/26B。殘片。如圖7右上部所示,存5殘行,部分行內(nèi)有雙行小注,行存中上部3-4字(按正文大字計算,下同)??瑫?。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
(2)Дх5602號。見《俄藏》12/194B。殘片。如圖7右部所示,存11殘行(首行僅存“經(jīng)”字下側(cè)部分殘形,后三行僅各存中部1-2字),部分行內(nèi)有雙行小注。楷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
(3)Дх10492。見《俄藏》14/305B。殘片。如圖7左部所示,存14殘行,部分行內(nèi)有雙行小注,行存4-17字(首行上部2字僅存左側(cè)殘形,末行下部2字僅存右側(cè)殘形)??瑫S袨踅z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
按:據(jù)殘存文字推斷,上揭三號殘片包含了總禮南無阿閦如來和別禮南無二十五佛、南無二佛等內(nèi)容,可明確為“七階佛名經(jīng)”型《七階禮》寫卷,且三號內(nèi)容前后相接,可以綴合。綴合后如圖7所示,其中Дх5131系從Дх5602右上角脫落的殘片,接縫處邊緣大體吻合(因?qū)懢碛坝r變形嚴重,橫縱邊緣無法同時拼合,接縫處稍作調(diào)整后如7右下角所示),原本撕裂在二號的“方”“經(jīng)”“依”“寶”四字皆得復(fù)合為一,縱向烏絲欄亦可對接;Дх10492與前二號殘片不能直接相連,據(jù)完整文本推算,間缺約4行。又此三號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三號共有的“南”“無”“十”“方”等字),可資參證。
最近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敘錄》(以下簡稱《俄錄》)將Дх5131、Дх10492擬題為“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上”,又將Дх5602擬題為“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上合香之法”,均不準確?!都T經(jīng)禮懺儀》是由諸經(jīng)的懺悔儀式匯編而成的,且其收錄的《七階禮》與敦煌本之間頗有區(qū)別,因此,我們尚無法根據(jù)該組殘片所存的文字判斷其具體出處(9)據(jù)筆者調(diào)查,在已定名的敦煌文獻中,尚未發(fā)現(xiàn)可確定為《集諸經(jīng)禮懺儀》的寫卷;前賢擬題為“集諸經(jīng)禮懺儀”的寫卷實際上只是《七階禮》等禮懺文的殘片。。
圖7 Дх5131+Дх5602…Дх10492綴合圖
(1)S.1931。見《英圖》30/216B-217。卷軸裝,4紙。前部如圖8左上部所示,首殘尾全,存64行(首4行下殘),每行20字左右。尾有題記“天福叁年丙午歲四月廿二日蓮臺寺僧李保行手記之耳”??瑫?。原卷無題,《英圖》擬題“禮懺文”,并稱“本《禮懺文》與《七階佛名經(jīng)》《七階禮懺文》有密切關(guān)系。或為其中的異本”。
圖8 S.1931(前部)+S.10480綴合圖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8所示,S.10480系從S.1931右下角脫落的殘片,接縫處邊緣吻合,原本撕裂在二號的“依”“十”“東方善德如”七字皆得復(fù)合為一。又此二號行款格式相同(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方”“佛”“一”“南”“無”“佛”等字),可資參證。
從殘存文字判斷,二號寫卷禮拜內(nèi)容為南無七階佛、南無二十五佛及別禮二佛等九階佛,且南無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均為總唱,可明確為“七階禮懺文”型《七階禮》殘卷?!队D》及《英藏》將此二號擬題為“禮懺文”,不準確,宜改題為“《七階禮》(七階禮懺文型)”。
(1)Дх3408V。見《俄藏》10/288B。殘片。如圖9-1右部所示,存2殘行,行存中部2-7字??瑫?。原卷無題,《俄藏》擬題“禮懺文一本”,《俄錄》略同。
上揭五號反面存殘片4塊30行,所抄內(nèi)容為《摩訶僧祇律》卷五,張涌泉、劉丹已將其綴合(10)張涌泉、劉丹:《敦煌本〈摩訶僧祇律〉殘卷綴合研究》,《敦煌學(xué)輯刊》2018年第2期,第96-98頁。,并指出卷背的禮懺文亦可綴合,其中Дх3408V與Дх3813V相接,內(nèi)容為禮懺文中的請佛儀式。
(3)BD3068V(北7077;云68)。見《國圖》42/8A-9A。卷軸裝,4紙。前部如圖9-1左部所示,前殘尾全,存48行,每行11-17字不等??瑫?。原卷無題,《國圖》擬題“七階禮懺文雜抄”?!秶鴪D》條記目錄定作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反面抄《摩訶僧祇律》卷五。
按:前賢已指出前五號可以綴合。今謂BD3068V亦為《七階禮》殘卷,且與上揭五號當出于同一寫卷,試作示意圖如圖9-1所示,BD3068V與Дх2602V不可直接綴合,其間約缺15行。此六號殘片行款格式相同(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BD3068V與俄藏五號殘片共有的“敬”“禮”“無”“佛”“衆(zhòng)”“方”等字,參看表1),反面均為《摩訶僧祇律》卷五,亦可綴合(六號綴合后如圖9-2所示)。
圖9-1 Дх3408V+(Дх3813V+Дх3910V)+Дх3915V+Дх2602V…BD3068V(前部)綴合圖
圖9-2 Дх3408+(Дх3813+Дх3910)+Дх3915+Дх2602…BD3068(前部)綴合圖
據(jù)殘存內(nèi)容判斷,上揭六號寫卷可明確為“七階禮懺文”型《七階禮》殘卷,各家的擬題不夠準確。
表1 Дх3408V等卷號與BD3068V字形比較表
(1)Дх6090。見《俄藏》12/354B。殘片。如圖10右部所示,存21行,行約10-14字(上部多有殘泐)。楷書。有烏絲欄。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俄錄》擬題“集諸經(jīng)禮懺儀卷上”。
(2)Дх1048、Дх1233。見《俄藏》7/283A-283B,《俄藏》已將二號圖版綴合。卷軸裝,2紙。前部如圖10左部所示,前后皆殘,存30殘行,每行存中下部4-11字??瑫?。有烏絲欄。原卷無題,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擬題“誓愿文”,《俄藏》改題“禮懺文”,《俄錄》從之,并稱“前24行為《禮懺文》”,“后3行為《集諸經(jīng)禮懺儀一切普誦》”。
按:上揭二號內(nèi)容前后銜接,當可綴合。綴合后如圖10所示,接縫處邊緣大體吻合,原本撕裂在二號的“等”字復(fù)合為一,橫縱烏絲欄亦可對接。又此二號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地腳等高,滿行皆約14字,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號共有的“南”“無”“仏”“一”“切”“敬”“禮”等字),可資參證。
據(jù)殘存內(nèi)容判斷,二號寫卷可明確為“七階禮懺文”型《七階禮》殘卷?!抖聿亍芳啊抖礓洝返臄M題不準確。
圖10 Дх6090+“Дх1048、Дх1233”(前部)綴合圖
(1)Дх11789。見《俄藏》15/335A。殘片。如圖11右部所示。存7殘行,行存中下部3-9字(首行僅存上部三字部分殘筆),中部有不規(guī)則殘洞??瑫T頍o題,《俄藏》未定名,《俄錄》擬題“禮懺文”。
(2)Дх10482。見《俄藏》14/301B。殘片。如圖11左部所示。存14殘行,行存3-14字,每行上端皆殘,中部有一組形狀相似的不規(guī)則殘洞??瑫?。原卷無題,《俄藏》未定名,《俄錄》擬題“禮懺文”。
據(jù)殘存文字推斷,二號寫卷可明確為“七階禮懺文”型《七階禮》殘卷。《俄錄》的擬題不準確,宜改題為“七階禮(七階禮懺文型)”。
圖11 Дх11789+Дх10482綴合圖
(1)BD10790(L919)。見《國圖》108/151A。殘片。如圖12右部所示。存8行(五、六行空白無字),行約13字??瑫S袨踅z欄。前四行似為“三歸依文”,后為“黃昏禮懺”(原題)?!秶鴪D》擬題為“禮懺文殘片”?!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紙高15厘米,為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圖12 BD10790…BD8965綴合示意圖
(2)BD8965(有86)。見《國圖》104/297A。1紙。如圖12左部所示,前后皆殘,存12行(后部另有二空行),行約13字。楷書。有烏絲欄。存文包括“三歸依文”及“總唱七階諸佛”(未抄完)等內(nèi)容。原卷無題,《國圖》擬題為“七階禮懺文(兌廢稿)”,并稱本文獻“敦煌遺書中存有多種異本,形態(tài)復(fù)雜,各本差距較大”?!秶鴪D》條記目錄稱原卷紙高15厘米,為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按:據(jù)殘存文字判斷,上揭二號應(yīng)皆為敦煌禮懺文寫本。在敦煌遺書中,標題為“黃昏禮”的寫卷有部分內(nèi)容屬于《七階禮》,故二號極有可能出自同一寫卷,試作綴合如圖12所示,難以完全銜接,中間有殘缺。又二號紙高皆約15厘米,行款格式相同(皆有烏絲欄,滿行皆13字,天頭、地腳等高,行距、字距、字體大小相近,均為袖珍裝),書風字跡似同(比較二卷共有的“入”“經(jīng)”“藏”“智”“惠”“如”等字,參看表2),可資參證。
表2 BD10790、BD8965字形比較表
上面我們通過內(nèi)容、斷痕、行款、書風字跡等方面的比較分析,將30號《七階禮》殘卷綴合為12組。這一工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恢復(fù)了寫本的原貌,也讓我們對寫卷的性質(zhì)有了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特別是由于各類禮懺文寫卷結(jié)構(gòu)相似,均包含禮佛、嘆佛、五悔、三歸依、和南、六念等內(nèi)容,一旦出現(xiàn)嚴重的殘損,僅憑殘存的只言片語,就無法識別所抄禮懺文的性質(zhì)和類型,以致原藏家或出版物無法對這類殘片準確定名,誤擬、泛擬、混擬等問題屢有出現(xiàn),甚或索性不予定名。通過綴合,存文得以大幅增加,有可能使我們得以厘清殘卷的具體歸屬,從而給予準確的定名,進而為后續(xù)的編目、斷代和整理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