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前珍
2020年全國各地的高考卷,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都觀照現(xiàn)實生活,注重考查語文核心素養(yǎng),著眼應用能力,弘揚家國情懷。細究浙江卷,在此基礎上穩(wěn)中求變,守正創(chuàng)新,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把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作為考查關鍵能力的突破點。具體而言,在材料的選擇上,注重以同類材料并置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題目的命制上,通過讓學生完成多重對比分析來檢視思維能力的高下;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命題者也有意設置矛盾,形成張力,以此來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這樣的考查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一、材料選擇:并置對比
最典型的是詩歌鑒賞題,選取了王勃的《秋江送別》和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兩首送別詩。詩的題材相同,情感及表達特點卻不盡相同。以《秋江送別》為代表的傳統(tǒng)送別詩,悲苦傷感是主流的情感;而《送柴侍御》在情感表達上“翻新妙脫”,“不覺有離傷”。兩首詩歌的情感,一悲傷一曠達,幾乎囊括了所有送別詩的情感,極具代表性。兩詩并置,自然構成了一種對比的張力,考查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又如語用題第6題,圖一和圖二的構圖元素古今有別,兩圖并置,現(xiàn)代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相映成趣。近年流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這種題型本身就包含二至三則材料,必然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和綜合分析能力。不僅如此,浙江卷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選取了以分析文字閱讀與圖像閱讀不同特點為主要內容的對比性閱讀材料,契合學生的閱讀體驗,揭示了“讀圖”時代的閱讀活動與既往不同的特征,提醒學生對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進行深入思考。
二、考題命制:分析對比
在命題形式上,直接從對比角度設計考題的就有三題。分別為:第9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關圖像閱讀的不同特點”;第20題詩歌鑒賞,“比較《秋江送別》和《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第22題《論語》題,將“居敬而行簡”和“居簡而行簡”兩種不同的為政原則進行對比,要求考生進行分析。對比題分值達14分之多,我們從中不難窺出命題導向。
此等“一比一”式的對比,命題者猶覺不足,于是在題干設置上再添比較,如詩歌鑒賞19題,除了將《秋江送別》和《送柴侍御》在抒發(fā)的情感上作對比,還引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名句作情感上的類比。面對此類比較分析題,考生若能求其同而析其異,勾連教材,遷移比較,必能展現(xiàn)出不凡的鑒賞能力。
如20題,要求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忌紫刃枰獜摹耙庀蟆钡倪\用上入手分析,這就很有難度;因為一般情況下,學生只會注意比較意象的選擇,據(jù)此分析不同意象的不同象征意義,而很難注意到意象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及由此帶來的迥異的表達效果。第二點,考生需從“空間處理上”去對比分析,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tǒng)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xiāng)”);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chuàng)新性的表達。考生想要答出傳統(tǒng)寫法,需勾連平時所學知識;若要答出創(chuàng)新表達,則需在兩詩的對比觀照中生成答案。第三點是抒情方式上的區(qū)別,“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答出這種對比,考生需對詩歌抒情手法作一個系統(tǒng)回顧和概括。由此可見,在對比中設置題目,易于開拓學生的求異思維,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忌拇痤}過程就是一個將原有知識系統(tǒng)化、全面化的過程。
綜觀全卷,還有許多題目的設置暗含對比。第6題的圖文轉換,實際上暗含著對比賞析,它要求分析傳統(tǒng)年畫和現(xiàn)代宣傳畫的異同點,從而更好地評價各自不同的“創(chuàng)意”。又如,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具體到答題過程中,學生需在整體把握三則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復位、對比、辨析的方法,確定選項的表述與原文的信息是否對應,從而判斷正誤。這些題目的設置,對高中語文教學發(fā)出了強烈的信號,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
三、情境創(chuàng)設:矛盾對比
高考卷不能只突出知識方面的考查功能,這是青年人生成長與轉折期的一次大考,本身也是青少年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一課,對于青少年有著多方面、多緯度的教育意義。因此,命題者不僅要在內容的選擇上慎之又慎,在試題的命制上考量周全,更需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精益求精。在萬眾矚目的高考卷中,任何一個文本的選用,哪怕簡短到字音題、病句題里的一個句子,也有價值觀上的意義。
四道語基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原則上所有的文本都不具備唯一性,完全可以替換。然而我們依舊能從中讀到命題者的良苦用心,“浙江詩路文化”“生態(tài)文學”等體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蘊含人文關懷;“新冠肺炎”“長征5號”“汽車影院”反映現(xiàn)代生活,關注熱點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整份浙江卷的情境設置上,我們依舊能發(fā)現(xiàn)命題者想通過建構矛盾,在對比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如詞語題和標點題所選擇的文本是對“彈幕文化”的評論,而對“彈幕”的評論有褒有貶,揭示彈幕文化的雙重特征,這些都指向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卷中篇幅最長的文本是現(xiàn)代文大閱讀題的選文。細品今年浙江卷現(xiàn)代文大閱讀題的選文,你會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破壞性與人性的溫暖修復性,兩大主題,一暗一明,一隱一現(xiàn),構成對比,相互映襯。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詩歌、小說等大多從屬于一個主題——保家衛(wèi)國?!堆穭t與眾不同,一方面讀者在字里行間能感受到彌漫的硝煙,殘酷的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傷害——家人分散,妻離子別,身體和心靈雙重受傷;另一方面,女歌唱家和海軍中尉豐富而純潔的內心世界展現(xiàn)出動人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情的溫暖構成對比,情感的張力就呈現(xiàn)得特別飽滿??忌鷤冎挥懈惺艿竭@一點,才有助于深度解讀文章意蘊,進而準確答題。第13題問“鋼琴的修復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修復”的前提是“受傷”,誰受傷?受什么傷?女主人公愛情生活受傷,海軍中尉在戰(zhàn)爭中飽受親人生離死別之苦,可以想象戰(zhàn)爭中的人們家園殘破、生活被毀、心靈受傷。由“受傷”而觀照“修復”,不難理解鋼琴修復的三重寓意:心理創(chuàng)傷的修復,愛情的修復,戰(zhàn)后家園與生活的重建。鋼琴修復了,愛情樂章、戰(zhàn)后家園和美好生活重建的樂章都可重新奏響。文章明寫男女主人公熱愛生活、擁抱愛情的美好,暗寫戰(zhàn)爭的毀滅性,振奮人心之處就在于強烈的對比。對此,我們要理解命題者的匠心:引導考生觀照現(xiàn)實生活。2020年的考生們剛剛經(jīng)歷疫情的重大考驗,面對病毒肆虐的嚴峻形勢,也該用這種禍福相依的辯證哲學觀去反思現(xiàn)實。無論面對多大的災難,人性人情是戰(zhàn)勝它的最佳武器,任何時候都不該喪失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摧毀”之后可以“重建”,獲得新生。學生在研讀這些文本時,應能通過對比的方式,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語活動經(jīng)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
說到情境設置,作文題也是不能不說及的。今年浙江卷作文題的情境設置也充滿著強烈的對比,需要考生構建出一種思維的張力。材料一講“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材料二講“家庭和社會”——“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材料三指出矛盾錯位,這就是一個對比明顯的情境,它不是讓考生簡單地思考如何實現(xiàn)個體的期望,也不是簡單地討論個體期望是否要服從于家庭與社會,而是讓考生思考:當個體期望與家庭、社會的期待不一致時,如何審視自己的期望?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對個體預期的落差、錯位,將考生置身于充滿矛盾的情境中,要求考生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口,立足于真實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真知灼見,更要求考生善于辯證地看待問題,注意開掘多重的層次,寫出深度和廣度。
比較是一種手法,更是一種思維。我們再舉文言文選段《上曾子固龍圖書》和作者張耒為例。張耒把上至屈原、司馬遷,下至唐宋的韓愈、歐陽修等人,縱橫對比,層層剖析,表明了自己的文學主張。處世時,他有強烈的憫農意識,因而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軍事上主張開邊御敵,反對司馬光等人因循守舊的做法;文學創(chuàng)作上,提倡平易詞達,反對曲折雕琢。
對比思維是通過對兩種相近或相反事物的比較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特性與本質的異同。在對比思維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評價、反思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體驗式的思維模式。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因而我以為今年的浙江卷是一曲思辨色彩濃郁的高歌,求同亦求異,于對比中提升思維品質,命題者用心良苦、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