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
諭紀澤(咸豐九年三月初三日)
清明字諭紀澤:
大抵寫字只有用筆、結體兩端。學用筆,須多看古人墨跡;學結體,須用油紙摹古帖。此二者,皆絕不可易之理。小兒寫影本,肯用心者,不過數(shù)月,必與其摹本字相肖。吾自三十時,已解古人用筆之意,只為欠卻間架工夫,便爾作字不成體段。不特寫字宜摹仿古人間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間架。
《詩經(jīng)》造句之法,無一句無所本。《左傳》之文,多現(xiàn)成句調(diào)。揚子云為漢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法言》摹《論語》,《方言》摹《爾雅》,《十二箴》摹《虞箴》,《長楊賦》摹《難蜀父老》,《解嘲》摹《客難》,《甘泉賦》摹《大人賦》,《劇秦美新》摹《封禪文》,《諫不許單于朝書》摹《國策》“信陵君諫伐韓”,幾于無篇不摹。即韓、歐、曾、蘇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擬,以成體段。爾以后作文作詩賦,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間架可立,其收效較速,其取徑較便。
版面所限,內(nèi)容為原信節(jié)選
評 點
曾國藩從兒子寄來的書法作品談起,談到寫字的用筆與結體,又從字的間架(即結體)談到詩文的捷徑。為增加說服力,信中一一指出揚雄(字子云)的代表作均為摹仿而來,又指出韓愈、歐陽修、曾鞏、蘇軾等文章大家皆善摹仿。
摹仿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較高的層次,即從“看”上再進一步:照著別人的樣子來自己動手做。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建筑在繼承之上的。先要有繼承,然后才能言發(fā)展,言創(chuàng)新。
對于詩文這個領域來說,閱讀、摹仿都是“繼承”中的內(nèi)容,自己的獨立寫作,在理論上可算作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范疇。許多年輕人繼承這一步尚未走好,便急著要創(chuàng)新。寫出的東西,相比前人的優(yōu)秀之作,差得很遠,有何“新”可言?結果寫了一輩子詩文,了無可觀。多多地摹仿名作,雖在學習的過程中花費了不少時間,但“繼承”這一步走得堅實,“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階段便會來得快,故而此途為捷徑。
曾國藩本人是作文的高手,這番話是他的閱歷之言。有志為詩文者,當可從中獲得啟發(fā)。況且,“一法通,萬法通”,在書法詩文之外,僅以經(jīng)營而論,繼承同樣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基石,曾國藩所闡述的道理同樣適用。
在兩年后的另一封信件中(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父子倆再次對如何寫文章進行了討論,從中我們或也能窺見一些隱于做事中的做人道理。
曾紀澤問父親,文章如何才能做到雄奇。曾國藩回答:要想文章雄奇,首先要注意的是行氣,次在造句,再次為選字。什么是氣?筆者以為,氣,是指整篇文章的氣勢、氣象、氣韻,也就是給讀者的整體感覺。曾國藩告訴兒子,造就整篇文章的雄奇之氣,是第一位的。但是,文章是由一句一句的話組成的,故而每一句話都不能忽視;每一句話又都是由一個一個的字組成的,故而每一個字也都不能忽視。所以,文章的雄奇與否,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字上。
筆者揣測,曾國藩這封信的主旨,是在教導兒子要注意文章遣詞造句的細節(jié)功夫。故而他在談到自己所喜歡的以風格雄奇見長的韓愈、揚雄時,特為指出,韓、揚的行氣是天授,難以學到,所能學到的是人事方面的長處,即字、句的遣造,琢磨細節(jié)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