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于志輝
摘要:新教育模式下,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引導者,本文作者就新教育模式下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能力進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問題 自主學習 享受學習 評價
新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以學為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因此,新教育模式對教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里是我對新模式下教師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教師要學會設計問題,制定規(guī)則
雖說新教育模式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并不是弱化教師的作用,減輕師的負擔,而是要求教師把工作做在課前。我們知道,要想讓學生主動做事情,必須讓他有做這件事情的激情和興趣;要想授之以漁,必須讓學生想吃魚。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開啟引擎,點燃激情,這就是課前探究問題的設計,一個好的問題能夠開啟一次成功的學習,教師要真正了解、把握知識的產生過程、產生背景,以及知識所能、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有能力站在高處俯瞰知識,解析知識,整合知識,讓知識融入一個特定的、有意義的探究過程中。因此,在教師職業(yè)生涯中,我們應該努力把握和領會學科本質、學科結構、學科歷史、學科背景,不要局限于對知識點的記憶和對考點的熟悉;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我的學科素養(yǎng),使自己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以便更好地設計課堂問題,讓學生學習的小宇宙爆發(fā)。
學生的熱情被點燃了,樂于探究了,這還不是課堂的全部。要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而不雜亂,高效而不冗繁,教師還應在課前制定好相應的學習規(guī)則,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條不紊、有章可循。比如,我們需要小組建設的規(guī)則、實施科學實驗的規(guī)則、社會調查的規(guī)則、評價考核的規(guī)則等等。所有的規(guī)則都應該為學生學習服務的,要有激勵作用,但不能少了制約功能;既要保障效率,還不能有失公平;既要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引領作用,又不能讓課堂成為這些學生的獨角戲。好的學習規(guī)則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指導和把握,做到學習上的“形散而神不散”。
二、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享受學習過程
伴隨著舊教育模式的是教師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教育以及學生普遍的為考試而學習的狀態(tài)。新教育模式強調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享受學習,有獨立自由的心智家園。因此,新教育模式下,教師不僅要懂知識,用知識,更要享有知識,領悟知識的意義,引導學生去享有知識,享受學習,這樣,教育才可能保障學生心智的成長。各學科教師都應該對他所教學科的知識持有喜愛、欣賞的態(tài)度,自身具有發(fā)現(xiàn)知識之美得品質和能力,才能把這種對知識的感情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去享受每一次探索未知的過程。比如,生物老師對科學美、生態(tài)美、和諧美的領悟:小到細胞,大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甚至是生物圈,都是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整體;萬物皆有生命,都有一個生命該有的權利,維護生態(tài)之美同時也是維護人類自己權利和尊嚴;對生命的探索永無止盡。
三、教師要學會充分關注學生,欣賞學生,評價學生
所謂關注學生,并不是死死束縛住學生,而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體驗,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和情感收獲,必要時給予適當?shù)狞c撥和指導,讓學生主動學習,享受學習的美好。
欣賞和肯定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不能僅用“對”與“錯”進行評定,而是要認真傾聽,認真分析學生展示出來的每個觀點,每種思路,給予恰到好處的褒獎和肯定,或者有價值的追問,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味和挑戰(zhàn)性。有時候,所謂“錯”的東西更有教育意義,曾聽過一堂課,每個學習小組在展示的時候都把自己討論得最有把握,最具優(yōu)勢的內容給大家看,但只有一個小組,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在黑板上板書了他們小組成員在做某道題時所出現(xiàn)的所有錯誤,還附有錯誤分析,他們的目的很明確,這是一道易錯題,他們想以這樣的方式教會大家怎樣正確解題。這樣的展示別出心裁,效果也非常好,從另外一方面講,學生能夠敢于把自身的錯誤展示給大家,警示別人不要出錯這種行為是學生成熟的一個表現(xiàn),教師應該抓住時機給予肯定和鼓勵。
評價學生,不只在課堂,而是整個學習過程。有的學生善于表達,那么他在課堂上展示多,得到表揚和肯定的機會可能相對多一些,但是我們的老師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課堂,而是要關注整個學習過程,發(fā)現(xiàn)在課前認真準備的學生,發(fā)現(xiàn)課下堅持改錯的學生,發(fā)現(xiàn)大膽質疑的學生,發(fā)現(xiàn)樂于分享、樂于奉獻的學生等等,給予適當?shù)脑u價和鼓勵,讓每個學生的努力都有價值。對于班主任老師來說,還應該發(fā)現(xiàn)學生生活的閃光點,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評價都是學生成長的動力。
以生為本,教皈依學,新的教育模式給我們留下還有很大的空間去探索,去思考教育的意義,在新課改的路上,只要我們有激情,有恒心,腳踏實地去做,我們的努力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張卓玉著.《構建教育新模式》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年 第1版.
[2] 馬玉璽,李海勇,王寶林等著.《走進山西高中新課堂》 太原 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0年 第1版.
[3] 張海晨,李炳亭著.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 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0年 第1版.
[4] 陳愛苾著.《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 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