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在談及育子時,陳凱歌說:“往粗里說,男孩子不會打架、不會上房、不會爬樹、不會說臟話,那就不是男孩子。擱雅處講,就是‘水與火兼顧,水,是柔軟不爭,是要兒子懂進退、愛家人;火,是熾熱堅毅,是要兒子不怕事、能吃苦?!?/p>
由己及彼,不讓兒子成人人可捏的軟面團
像《霸王別姬》《梅蘭芳》《趙氏孤兒》等,陳凱歌的作品一直以來以別出心裁著稱。他在生孩子的時間問題上也一樣別出心裁:喜歡年齡大的時候要孩子,他說:“孩子如果只跟我差20多歲,我會覺得是一件挺奇怪的事情?!?/p>
1997年大兒子出生時,陳凱歌差不多45歲了,正應(yīng)了他的話:“父與子之間有一個比較長的間隔,對孩子的幫助教育能更好一點兒。”
陳凱歌說大兒子小名叫“果果”,是他跟陳紅的愛情果實。至于給大兒子起名“陳雨昂”,他說一是因為小時候特別喜歡雨果,二是覺得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太霸氣了,自己如果不將這“昂”字引進兒子的大名里,這輩子導(dǎo)演就算白干了。最終,陳凱歌對“雨昂”二字很滿意:下著雨,昂著頭,挺好。小兒子出生時,因為有了“雨昂”二字做借鑒,加上孩子生下來時個頭特大,看起來有要飛的架勢,陳凱歌靈感突然來了,說:“要不就叫飛宇吧?!笨磥恚髮?dǎo)演也和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望子成龍啊。
從給兒子起名字看,很多人以為陳凱歌在育兒觀念上會比較正統(tǒng),不承想,他卻不走尋常路,說:“男孩子不會打架、不會上房、不會爬樹、不會罵臟字,那就不是男孩子?!背酥?,陳凱歌還一再強調(diào):“孩子還得正直。正直體現(xiàn)在哪兒呢?就是會說理、會打架,會打架是必須的?!?/p>
陳凱歌之所以在育兒上有這樣一番“不同尋常”的言論,與他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分不開。
“文革”期間,紅衛(wèi)兵到陳凱歌家里抄家,抄到一堆書,放把火全給燒了。不僅如此,他們還讓他母親面對著墻站。那些紅衛(wèi)兵都是陳凱歌的同班同學,平時與他關(guān)系都特別好,誰知說變臉就變臉了。面對那群變臉的同學,陳凱歌雖然滿心憤怒,卻一句話也沒說出來,因為父親一直教育他要謙和、退讓,于是他就“退讓”了。關(guān)鍵時刻,還是家中的保姆站了出來,她對那些紅衛(wèi)兵說:“學生,你們平常都叫她劉阿姨,劉阿姨身體不好,給她—把椅子讓她坐坐?”紅衛(wèi)兵于是給了他母親一把椅子。
那一刻,14歲的陳凱歌抽自己的心都有了:我怎么就沒想著跟他們理論呢?我怎么這么怕事兒呢?從那時起,他就覺得人不能一味退讓,不然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好欺負。
有了孩子之后,陳凱歌一直在想,到底要將孩子教育成什么樣的人呢?最終,他總結(jié),得讓兩個兒子有一點兒凜然之氣,遇事不怵。所以,陳凱歌教育兩個兒子時說:“你們不能太文,不能太弱,你們得有一點當仁不讓的勁兒才行,這樣日后才能夠在社會上生存?!?/p>
有一天,陳凱歌在一個飯局上喝得有點多,回家后對陳紅有點無禮。當時,11歲的陳雨昂“噌”就站了起來護著母親。遇事的時候,能夠站出來,這就叫不怕事。聯(lián)想起自己當年沒能站出來給母親弄—把椅子,還不如家中的保姆,陳凱歌心里還在自責。因此看到兒子的表現(xiàn),他在心底直夸:“行!沒了我當年怕事的影子……”
各有千秋,在家教中融入“水與火”理念
14歲時,陳雨昂離開父母獨自到美國加州求學。在學校里,每個孩子都要負責養(yǎng)一匹馬,打掃、清洗、遛馬,陳雨昂從頭到尾都很好地堅持了下來。一年之后,他寫了篇作文,開篇寫道:我其實不怎么喜歡馬,它拉屎、放屁都當著我的面,毫不忌諱。因此,我很嫌棄它,對它的態(tài)度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冷漠。但是,就在放暑假的最后一天,喂完了,洗完了,拿著馬鞭掉頭走時,我突然回頭看了它一眼,發(fā)現(xiàn)馬也在看著我。那一瞬間,我有了想哭的念頭。
陳凱歌看到這篇作文,給出的評語很耐人尋味:持續(xù)的奉獻會換來眷戀。他說兒子的這篇作文對他觸動很大,讓他感悟到,小孩要先對自己誠實,然后才能對別人誠實;小孩這種對自己誠實的品質(zhì)需要引導(dǎo);跟孩子相處要自然,不要老端著大人的架子,也不要瞎吹“你是他的朋友”。
小兒子陳飛宇也沒有讓陳凱歌失望。4歲時,陳飛宇開始練習彈鋼琴。那正是一個孩子貪玩的年齡,因此他經(jīng)常會忘了練琴。一天,小飛宇又忘了練琴,陳凱歌便命令他將鋼琴關(guān)起來,以后永遠不準再彈了。沒想到小小年紀的陳飛宇竟哭了,還對著鋼琴深深鞠了一躬,保證以后不再貪玩。
10歲時,陳飛宇被陳凱歌帶去劇組救場,扮演電影里少年時期的“王”。他抹著厚厚的妝,一遍一遍重復(fù),直到找到最好的表演狀態(tài)。
16歲那年暑假,陳飛宇又被爸爸帶到《妖貓傳》劇組實習,當導(dǎo)演助理,負責照顧電影的最大主角——那只最不好管理的小黑貓。空檔時,陳凱歌還要他跟著學習拍電影的技巧,感受劇組的真實動態(tài):幾百號人的協(xié)調(diào)溝通,紛繁復(fù)雜的瑣事,接踵而至的小麻煩……
陳雨昂的缺點是有點混亂。一次,陳凱歌去看他,見他整個臥室亂七八糟,不成樣子,有些生氣,說:“這都什么玩意兒?你也好意思帶我進來!”陳雨昂連忙解釋:“我同學全這樣,沒一個整齊的,這樣才酷呢,你弄得整整齊齊的人家瞧不起你?!薄澳氵@是什么邏輯?完全臟亂差,特別亂!”陳凱歌勒令他趕快改正過來。
陳飛宇卻與哥哥相反,是個秩序狂和極端的完美主義者。比如,他覺得哪個字寫難看了,就會用橡皮擦掉重寫,寫完還覺得不好看,就再擦再寫,直到滿意為止。他臥室里每一件衣服都整整齊齊地掛著,書放哪兒,鬧鐘放哪兒,畫掛哪兒,衣服怎么疊,全都有具體標準。陳凱歌覺得兒子這樣也不行,便開導(dǎo)他:“你要打破這個潔癖,不能成天老想著什么東西放得不對。這是你性格的弱點、缺陷,所謂豁然開朗,人要有開朗之心,不要老被這些生活日常所糾纏?!?/p>
陳凱歌覺得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的、不可替代的,因此,他平日里很注重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做榜樣。
陳凱歌認為自己身上有兩種東西值得孩子們學習和借鑒。一是勤奮,不管他們做什么行業(yè)都離不開這一點。二是“愚笨和天真”,這也是特難得的東西。他覺得人一旦太聰明就容易出麻煩,因為太聰明的人器小,不太聰明的人有一部分器大。
尊重兒子,希望有一天以兒子為驕傲
陳飛宇的第一部戲是與歐陽娜娜合作的《秘果》。作者饒雪漫因為一組照片看中陳飛宇,邀請他出演片中主角段柏文。陳飛宇接到邀約時感到很意外。
生活中的陳飛宇其實挺鬧騰,而段柏文是那種外表冷淡心中卻波瀾壯闊的人,反差非常大。為了讓陳飛宇能夠成功塑造這一形象,陳凱歌夫婦做了許多輔助工作。陳紅讓陳飛宇從身邊人著手去學習、借鑒,還跟陳凱歌一起看了很多遍劇本,每一場重頭戲都用紅筆標下來。一連十多天,一家人吃飯走路都在討論這個事兒:這場戲的情緒是什么?人物在這個時候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陳凱歌強調(diào),演戲演的就是人物關(guān)系,你的對手是誰,你必須了解清楚了,才可能真正做好。
“一出道,就頂著‘導(dǎo)二代的光環(huán),靠著父母的資源,站在了別人或許一生都難以到達的羅馬……”當網(wǎng)友這樣議論陳飛宇的時候,陳凱歌夫婦還在為“小兒子要不要入這行”糾結(jié)著。
其實,作為過來人的陳凱歌,并不太希望陳飛宇子承父業(yè)。他太清楚這個行業(yè)的艱難了,并不想讓兒子承受那么多;而且這個圈子里確實有一些壞習氣,他也不想讓兒子沾染到這些??膳牧说谝徊繎蚝?,陳飛宇鐵了心要做一個演員。陳凱歌見兒子堅持,便說服自己:一個人認定了一件事情后所迸發(fā)出的力量無可比擬,而且一盤好棋是由每一步棋決定的,不是由眾多棋子決定的。
最終,陳凱歌尊重兒子的選擇,但也不忘給他敲警鐘:“做一個演員,你首先得扛得住各方面的壓力,其次得有為了演好角色把天大的難處不當回事的毅力?,F(xiàn)在你入了這行,就沒了退路,只能前進,慢慢去完善自己?!?/p>
跟在父親陳凱歌身后的陳飛宇,自然領(lǐng)悟到了成功背后是不為人知的艱辛和永不言敗的精神。
《將夜》是陳飛宇第一次接觸動作戲,為了完成角色,他在籌備期接受了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和武術(shù)訓練,拍攝過程中曾轉(zhuǎn)戰(zhàn)新疆、貴陽、襄陽等許多地方。2018年夏天,吐魯番最熱的時節(jié),陳飛宇穿著沉重的盔甲,從三四十米高的沙丘上往下滾,眼睛里、嘴巴里、耳朵里全是沙子。從新疆最熱到最冷的季節(jié),陳飛宇為自己的第一個電視劇角色“寧缺”付出了8個月。
這部戲拍完,導(dǎo)演很滿意,陳凱歌也很滿意。陳凱歌希望陳飛宇“蹲得下去、站得起來”,出演《將夜》讓兒子明白了面對生活的艱難,要有股堅忍不拔的勁兒。
如今,陳飛宇已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的學生。不久前,他憑借網(wǎng)劇《將夜》獲得超級新人獎。除了出演影視劇之外,他還熟讀唐詩宋詞,練習書法音樂,很注重讓自己全面發(fā)展。
陳雨昂遠在美國,如今已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大二的學生,還是該學院中美峰會的現(xiàn)任主席。
看著兩個兒子都努力上進,陳凱歌夫婦倍感欣慰。陳凱歌說:“當有一天,人家介紹我時,說‘這是陳飛宇他爸或‘這是陳雨昂他爸,我就知足了!”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