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校開家長會,我本來要去的,但是因為談業(yè)務沒去成。女兒不依不饒,說我不是好家長。我辛苦工作也是為了這個家??!難道因為這,我就不是好家長了嗎?
林中靜
答:人民日報刊登過一篇家庭教育類文章,其中提出家長層次論。
第一層次:舍得給孩子花錢
很多家長在子女教育上很舍得花錢,除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外,基本是孩子“指啥買啥”。家長的初衷是望子成龍,想通過外在條件輔助孩子更好地學習,但金錢上的付出,只是滿足了孩子的低層次需求,這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層次:舍得為孩子花時間
兩位爸爸:一位為賺更多的錢,沒參加過家長會,僅有的幾次接孩子放學,還搞錯了班級。另一位每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做游戲……孩子跟他特別親。這兩個家庭的孩子誰更幸福呢?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
生活中,很多家長沒有具體的教育目標,一味貪大求全,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孩子不感興趣,學這么多意義何在?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踏踏實實地完成每一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前提是這些目標必須和孩子一起規(guī)劃。
第四層次:為教育孩子提升、完善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初的學習、模仿對象。為更好地教育孩子,有些家長不滿足于經(jīng)驗教育,而是主動學習教育方法、理念,不斷提升、完善自己,同時也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第五層次: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并以身作則
這是做父母的最高層次。這類父母活得明白、通透,他們支持、鼓勵孩子發(fā)揮所長,同時告訴孩子,即使失敗了也沒什么可怕的,他們永遠是孩子堅強的后盾。同時,他們以身作則,以積極健康的態(tài)度生活,力求活出自己的精彩。
對照以上,您可以看看自己屬于哪一層。如果您想成為更好的家長,可以向上一個層次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