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苗
現(xiàn)代詩歌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必讀篇目,選入教材的現(xiàn)代詩歌都是融入了文化記憶、時代氣息,傳達著詩人強烈呼喚的經(jīng)典之作。然而,很多語文教師認為現(xiàn)代詩歌考試一般不考,講不講沒有什么影響,讓學生讀讀﹑體會就行;也有老師認為,詩一講就沒味,不如讓學生自己讀;最令人尷尬的是“不會講”——無法發(fā)掘現(xiàn)代詩歌的特質(zhì),教學中套用古詩鑒賞的方法,課堂趣味不足,美感全無。如何改變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低效現(xiàn)狀?筆者認為現(xiàn)代詩歌教學重在一個“融”字。
古人寫詩,追求“銀河精彩,融作文章”“未成沉醉意先融”。在筆者看來,“融”不僅是詩人寫詩的方法,也是一種讀詩的最佳狀態(tài),還應是一種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境界。筆者所說的“融”,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兩個層面,從教學目標上講,是能夠?qū)崿F(xiàn)學生的閱讀心理和詩人心靈的交融;從教學方法上說,是讀、寫、思、用等語文學習活動的交融。下面就以《雨巷》教學為例加以闡釋。
一﹑變奏朗讀——詩韻與詩情交融
“朗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將書面文字變成有生命的語言聲音”①。朗讀表面上是“動口”,實質(zhì)上是“動心”。朗讀者利用角色聲音(音色)﹑重音(音強)﹑節(jié)奏﹑速度(音長)﹑抑揚(聲調(diào))﹑停頓(斷連)與情感支配(氣息)來給詩精心“度曲”。詩是詩人心靈的律動,抒情性是詩歌的生命和特質(zhì)。因此,朗讀是學習詩歌的重要方法之一。詩歌朗讀是通過對詩韻的把握來感受詩人的心靈。
筆者說所的“變奏朗讀”,是指通過“增﹑刪﹑調(diào)”的方式,改變詩歌原有的節(jié)奏或停頓,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朗讀。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對“變奏后的詩文”與原詩細細對比﹑玩味,并深究“詩人為何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從而窺探詩人幽微的情感,感悟意境,最終以最適切的言語之聲與詩人的心靈契合。
《雨巷》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形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詩歌的感情在回環(huán)往復中發(fā)生幽微變化。學生在朗讀時,一首詩從頭到尾讀得語調(diào)一致,腔調(diào)相似。顯然,學生朗讀的“腔調(diào)化”和“形式化”說明他們對詩歌的理解不夠準確,對詩人情感揣摩不夠細膩,沒有準確還原出詩句應有的生命形態(tài)。筆者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變奏朗讀——
師: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雨巷》這首詩有些地方的分行不符合邏輯?
生:第一段就有。
(原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師:那我們按照常規(guī)思維給改一下吧!
生:應改為: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
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
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師:大家讀一讀,用常規(guī)思維改變后,效果怎樣?
生:原詩中“獨自”與“彷徨”分開,有各自強調(diào)的意味,這樣作者的孤苦就顯得更濃。
生:原詩“撐著油紙傘,獨自”,既凸顯作者形單影只,也很有畫面感,仿佛能看到作者撐著油紙傘,在那狹仄而悠長的雨巷中煢煢孑立、茫然凄苦的身影。改后的,就不能凸顯這種效果。
生:原詩中“獨自”有點承上啟下的感覺,也有點雙關的味道,給人感覺,作者想說自己“一個人撐著油紙傘”“孤獨地彷徨在雨巷”,由身體到精神地展示了自己的孤獨。
生:“獨自”把孤獨的作者和寂寥的雨巷融在一起,詩人在雨巷,雨巷是詩人。
師:那么“獨自”該如何讀?
生:要重讀,聲音低沉,要把“自”的音托長一些,要讀出愁苦無法排遣、無人訴說的感覺。
師:原詩把“悠長悠長”和“而又寂寥的雨巷”分開,大家意見何如?
生:我覺得原詩的分行給我們想象的空間。“悠長悠長”放在行尾,仿佛看到作者在狹仄悠長的雨巷里永遠走不到盡頭?!岸旨帕取备惺茏屓烁惺艿剿臍夥?,層層遞進。改成幾個形容詞并列,情感弱了許多。
師:是的,由形到神遞進出了孤苦,那如何讀出這“形神兼?zhèn)洹钡墓驴嗄兀?/p>
生:“悠長悠長”,要把聲音拖得長一些,第二個“悠長”聲音更長?!岸帧币刈x。
師:我認為,原詩的“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不如我們改成的“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好。因為,我們改完后,強調(diào)了“我的希望”,凸顯出詩人的渴望。大家,贊同我的觀點嗎?
生:不贊同。讀原詩,我的目光不僅停留在“我的希望”幾個字上,還停留在“丁香一樣的”上面。我覺得詩人知道自己的希望是渺茫的﹑憂傷的﹑難以實現(xiàn)的?!拔蚁M眰鬟f的是理想的不確定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這種不確定的理想增添了詩歌的美感。
師:那“我希望”該用什么語氣讀?
生:應該,讀得很輕,很虛,像美麗憂傷地嘆息。
師:通過變奏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看似不合常規(guī)的語言組合方式,都是詩人的個性化處理,其中隱藏著情感的密碼。誠如美國詩人賽琪·科恩所說“每一次換行都意味著一個想法的完成”。每一個換行處都能帶來不同的能量,詩人換行就是希望讀者的目光在某個詞語上更長停留?!队晗铩分校@種個性化處理有多處,大家讀一讀﹑品一品……
“(詩歌)每一次換行都意味著一個想法的完成”②,詩人期望通過換行,使讀者的目光在“那一個詞”上停留得更長久,以激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進一步閱讀的欲望。故,詩歌的“換行處”往往隱藏著詩人的“情感留白”。變奏朗讀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捕捉詩人的“情感留白”,反復涵詠中,還原情境,因言溯意,深切體會詩人個性化的情緒抒發(fā)。從而,在詩韻與詩情的交融中,尋找到詩歌最適切的“音調(diào)”。
二﹑相關文本對話——詩情與感悟相融共生
“互文理論”指出,“任何文本的建構都是引言的鑲嵌組合;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zhuǎn)化”③;“任何文本都處于與其他文本的相互關聯(lián)之中,符號的意義則在文本的交織中演變、發(fā)展?!雹芤谎砸员沃盎ノ摹钡囊x是“相關文本之間的對話”。受“互文”理論的啟發(fā),在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筆者常常引導學生通過“相關文本對話”的方式去破解詩人情感的密碼。其中,“聯(lián)詩互文”是筆者最常用的方法。
“雨巷”詩人戴望舒,選擇“丁香”這一富有隱喻意的古典意象,抒發(fā)特定背景下內(nèi)心的凄苦迷茫。幽深含蓄的情感,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難度。課前,班級過半學生提出一個相同的疑惑,“詩人為什么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而不是‘蓮或‘蘭或‘梅一樣的姑娘”?
過多闡釋,對詩歌的整體審美來說是一種破壞。語文教師有義務守護好“詩美”。于是,筆者呈現(xiàn)一系列“丁香詩”——
偏怨別,是芳節(jié),庭下丁香千結——毛文錫《更漏子》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馮延巳《醉花間》
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陡卸鞫唷?/p>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攤破浣溪沙》
丁香結夢水潺潺?!獜埫凇督?jīng)舊游》
經(jīng)過一番討論探究,學生歸納出,“丁香”是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意象,它象征著“美麗又憂愁、凄涼、渺?!?“丁香一樣的姑娘”,正是風雨飄搖的年代里詩人那“美好又渺茫的理想”?!奥?lián)詩互文”,使學生擁有了一對思緒翩飛的翅膀,與古今詩人精神交通。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解決了“為何選擇丁香這一意象”的疑惑,也積累了一種關于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方法。值得提倡的是,聯(lián)詩互文是一個以情激情﹑以情喚情的閱讀過程,它摒棄了支離破碎地解讀,竭力地保護了完整的詩美世界。
現(xiàn)代詩歌具有鮮明的跳躍性和情緒化,這致使不少學生對現(xiàn)代詩產(chǎn)生“抽象”“難懂”的畏懼心理。現(xiàn)代詩歌是對傳統(tǒng)詩歌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與古代詩詞必然存在著許多契合之處——意象的選擇、情感的抒發(fā)、表現(xiàn)的手法等。找準“詩歌”之間的契合點,便尋得了與詩人對話的捷徑。當然,“相關文本對話”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搜尋詩人傳記、不同時期的相關手稿、學者的評價等進行比對﹑關照﹑歸納和破解。
三、融詩入我——把詩美融入學生的生活
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融”,指向讀﹑寫﹑思﹑評交融共生。筆者所提倡的“融詩入我”,是關于“現(xiàn)代詩歌”的閱讀遷移,即閱讀之后的運用與實踐活動。
1.組織詩歌朗誦活動
“學詩功夫在詩外”,詩歌的學習一定要延伸到課外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課后,我班舉行了“同一首詩”——《雨巷》專題朗誦活動。每個學生都是“經(jīng)典詠流傳”的身體力踐者?!巴皇自姟崩收b活動,從樂曲的選擇、畫面的調(diào)配、配樂方式(有“一以貫穿”式配樂﹑有高潮凸顯式配樂)、朗誦方式的設計(獨誦與齊誦結合﹑誦與詠結合)等方面,展現(xiàn)了學生對“詩歌文本”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耙皇自娮龀芍螅⒎且怀刹蛔?,它在不斷的流傳與欣賞中,有隨時生長的生命?!雹菰趥€性化朗誦中,朗誦者的角色定位(朗誦意圖)是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朗誦者對詩歌的判斷﹑感悟與表現(xiàn)?!袄收b推薦詞”,是融入朗誦意圖極好方式,也是“融詩入我”的具體路徑之一。筆者提倡學生采用引用詩句﹑模仿詩的句式﹑模仿詩性語言風格﹑“化詩入文”等方式,融入“朗誦個體”的理解感悟。個性化的朗誦活動,讓詩歌融入了學生青春的生命。
2.開展“三行詩”的創(chuàng)作
近年來,“三行詩體”因其保持了詩的特質(zhì),還融入音樂、圖畫等美學元素,加之表達個性、用語時尚,深受年輕人喜愛?!叭性姟眴⑹疚覀?,只有讓詩與學生的生活交融才能真正地喚醒詩心。在《雨巷》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精選意象,模仿詩文結構,融入個性表達,來創(chuàng)作“三行詩”?!叭诮饧赐瑲w”,學生真誠地寫道——
“等你在雨季/你不來/這雨綿綿無絕期;丁香一樣的姑娘/我甜蜜的憂傷/青春的渴望;蒹葭蒼蒼/迷蒙雨巷/哎心中的姑娘;紫丁香花開三季/我們就將傷別離/樓前的新綠蓊郁成永遠的回憶……”
詩人拉馬丁說,一生中連一次詩人也未做過的人是悲哀的。如詩的年華里沒有詩的浸潤是遺憾的?!叭性妱?chuàng)作”,引領學生把詩歌融入尋常生活,在親切的語境中學習“詩性言說”,美化靈魂,完善自我。
3.設計個性化“藝術品”展示
詩不僅是詩人的,也是讀者的。學生學詩,同時也參與詩歌的重構與創(chuàng)作。給詩配圖,以典雅的字體抄詩于彩箋,把自己的作品設計成不同的“藝術造型”等?!叭缁ǖ挠图垈恪薄耙粡澯晗铩薄耙粯涠∠恪保@些個性化的“藝術品”中融注著學生閱讀的真誠,融入了學生對詩歌的重構與創(chuàng)作。
總之,“融”是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是一種讀詩的理想狀態(tài),也應是現(xiàn)代詩歌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現(xiàn)代詩歌不是孤立靜止的藝術品,語文老師要善于發(fā)掘﹑整合各種“詩性文本”,巧設“讀、寫、思、用”相交融的語文學習活動,用詩情召喚詩心,用實踐誘發(fā)詩情,讓學生的閱讀心理和詩人心靈的交融,讓詩歌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詩美”的藝術思維活動。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積極語用的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批準立項號:GH-13-18-L19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何三本.《說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版。
②[美]賽琪·科恩,劉聰譯.《寫我人生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③④[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年版。
⑤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