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劍
近日,廣州從化街口商業(yè)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一幕被刷了屏。一個名叫睿睿的小班學生,在一學期內被同學欺負而受傷3次。前兩次都被同一孩子用玩具刮傷了耳后及眼旁。事情發(fā)生后,幼兒園進行了干預,一直積極配合家長溝通協(xié)調,但效果并不理想,沒能得到睿睿父母的認可。睿睿的父親領著孩子走到教室,找到此前抓傷孩子的同學,告訴睿睿:“爸爸在這里,你敢不敢打回去?
(1月10日 《錢江晚報》)
在網(wǎng)上梳理類似的新聞可以發(fā)現(xiàn),孩童沖突發(fā)生后,父母支持“以牙還牙”的事件不在少數(shù)。平心而論,作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受傷,產(chǎn)生“打回去”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為是人之常情就該支持,其實父母鼓勵孩子進行報復是不妥的。
為人父母者,孩子都是心頭肉,看到孩子受欺負受傷,有時候比自己受傷了還心痛。討論這個話題時,基于對為人父母者的理解非常重要。筆者相信,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不是蠻不講理、崇尚暴力的人,他們之所以支持孩子“打回去”,很多是希望孩子借此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面對校園霸凌一味忍讓。
孩子之間,尤其是低齡段的孩子,所謂的欺負更多只是普通打鬧。對此,家長其實沒必要太在意,讓孩子自己解決就行,也可以找對方家長溝通,完全沒必要自己“下場”教孩子動手。
“打回去”,看似給孩子抗擊的勇氣,是對欺凌的反抗,但其實是在給孩子暗示可以以暴制暴。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說,家長鼓勵孩子以暴制暴,以暴力手段處理事情,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個攻擊性強的人,無疑對其成長非常不利。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你以什么方式處理問題,、對待世界,就在暗示孩子也可以用什么方式面對世界。所以,父母在說“打回去”的時候,或許爽了一時,但應該想一想,等孩子大了,他遇到問題都采取“打回去”的方法解決,你會不會后悔當初說過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