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改唐人劉禹錫《陋室銘》的一句,“山不在高,鑒史則名?!?/p>
在中華大地上,名山奇峰多的是,而萬里長城之北的這座因紅色山石而得名的鐘靈毓秀的秀珍峰巒,居然能名滿天下,俯瞰群山,有9萬平方公里的赤峰地區(qū)也因之而得名,這其中的道理就直接根植在紅山先民留下的原始文化根脈上。
紅山文化被認識的時間并不長。20世紀初由日本人首先發(fā)現(xiàn)東蒙古地區(qū)原始先民生活遺存的信息,1938年由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出版了《赤峰紅山后》,“紅山”作為一個廣大區(qū)域原始先民遺存文化的表征進入考古研究的視野。1954年,紅山文化被中國史學界正式定名。之后隨著赤峰地區(qū)考古發(fā)掘的密集展開,逐漸揭示了上限距今9000年薪火綿延的原始文化譜系。20世紀70年代,C型玉龍發(fā)現(xiàn),80年代與赤峰毗鄰的遼寧的東山咀、牛河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紅山文化的認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先先后后地對紅山文化的考古實證,在歷史縱深上,從距今5000年向6000多年至9000年綿延,在文化的文明辨識深度上,較之其他同期的考古文化類型,明顯地呈現(xiàn)出與中華文明史所傳之統(tǒng)證據(jù)鏈的深度契合性和維度的全向性。
在中華民族命運危機的那段苦難歲月,以西方的人類文化學為標桿的文化研究,曾把中華文明視同為原始蒙昧的落后文化,乃至質(zhì)疑中國有沒有五千年文明史。國運強,則文化興。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前夕,毛澤東曾高瞻遠矚地指出:“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jié)了。偉大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jīng)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中國人民的文化?!毙轮袊⒁詠恚晒S碩的紅山文化考古,正是應民族文化復興之運而興的文化事件。透過紅山文化證據(jù)鏈條,許多有見地的研究者早已共識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蘇秉琦先生稱之謂“滿天星斗”而在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滿天星斗中,紅山文化無疑是格外璀璨的那一顆。
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考量紅山文化的發(fā)育水平,正如郭大順先生指出的,它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仍處于前列。”而且對于文明演繹的辨識,也一定會順理成章地打碎機械唯物論的教條,深入到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治——史——事”的實踐之核上來。對此,郭大順先生曾獨具慧眼地指出:“深入理解紅山文化在中華文化和文明起源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番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文化自信”的事業(yè)。
常識地看,談紅山文化大多是考古和歷史研究門里的事,門外的人們很難卒讀,叢集著專門術(shù)語的專業(yè)文本。現(xiàn)在,赤峰學院的于建設教授發(fā)大誓愿,以如橡巨筆把紅山先民的那些事,以生存故事的方式濃墨重形地感性呈現(xiàn)出來,為赤峰家鄉(xiāng)人提供一份了解本土文化的精神大餐,更為新時代民族文化自覺、自信增添一份助力。
理性求證基礎上的感性呈現(xiàn)
任何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都是一定認知視角內(nèi)的“無中生有?!?/p>
20世紀法國著名的后現(xiàn)代哲學家德勒茲指出:“哲學是以概念同渾沌作斗爭,藝術(shù)是以形象同渾沌作斗爭。”
戲劇藝術(shù)形象的創(chuàng)作當然要從此前的沒有,創(chuàng)作出舞臺上的有來。對距今5000年以前,乃至向更悠遠的時光延伸的紅山先民的生存,能創(chuàng)作出可觀可感的鮮活形象來嗎?回答曰:“可!”《萬古紅山》的歷史劇呈現(xiàn)于舞臺的,就是紅山先民漫長的生產(chǎn)、生活的生存實踐所凝結(jié)的文化故事+人物+語言+音樂+詩歌的復合形象。
于建設教授長期從事紅山文化研究,出版過《紅山文化概論》《紅山文化十講》《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等多種專著。他的研究路線的特點是,超越于具體考古形器考證而向更深層次形而上地求證中華文化、文明的源流關(guān)系,從而提出了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神本社會”的論述,“由巫而王,由祀而禮”結(jié)論,是紅山文化統(tǒng)貫于中華文明的特色演化路線。在《萬古紅山》的劇中,紅山先民千年時空的故事,被濃縮為紅山古國龍族首領(lǐng)帝頊和鹿族首領(lǐng)紅山女神夢王這兩個領(lǐng)銜人物,加上司天重南、司火、黎火、祭司云瑤、玉工石磺等數(shù)量不多的職事人物和若干族人戰(zhàn)士等有限人物,娓娓道來地展開了兩個族群狩獵沖突的“獵祭”;先民們虔誠地以玉禮敬上天、會通天人的“玉祭”;連年干旱的自然災害和人必然的敬畏自然的“雩祭”,夢王為紓解民生苦難而自覺殉天被尊為女神的“廟祭”,和紅山先民因自然氣候的變異為了族眾生存而遷徙的“分途祭”。早已沉寂在地下的漫漫時空的紅山先民故事,在眼前的舞臺上成了男女老幼可以直觀感知的形象。用一個“祭”字所提挈五個方面似乎關(guān)聯(lián)著的故事,是劇作者著意要表達的對紅山先民慎終追遠的那份虔敬、肅穆的情感,而五祭的感性故事自始至終貫穿的則是紅山文化之魂同中華文化所傳之統(tǒng)的映射關(guān)系。
追尋著先祖追尋著神明
《萬古紅山》一個震撼人心靈的觀點,是在全劇的開頭向人們呈現(xiàn)的上古紅山先民的“神本時空”。
《畫外音》:“距今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族群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p>
“西遼河上游的丘陵山地間,……孕育了舉世聞名的紅山文化。這是一個天地相通,人神互動,生死無界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踏入文明門坎的幼年時代?!?/p>
開篇的《主題歌》的第三段:
“蒼天之道啊先祖之靈,
敬天法祖畏敬忠誠。
人神兩界生死相通,
追尋著先祖追尋著神明?!?/p>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踏入文明之門檻的源頭。合理地認知、理解紅山先民的“神本社會”的“敬天法祖”,以為民族文化、文明傳統(tǒng)的筑基,則是看懂本劇的入門。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千萬不要一說神明就習慣地同“迷信”“宗教”甚至“反動”聯(lián)系在一起?!吧衩鳌痹瓉硎侨祟愖约旱摹拔拿鳌庇梢猿霭l(fā)的一個初始點,也是人自己認知自己的一個過渡點乃至歸宿。
人類從漫長前史的類人,大約在一兩百萬年間才進化為“智人”,但鴻蒙初判的人類依然是蒙昧的。全人類走出蒙昧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普遍地是基于人的合群性,即社會性,必然有“知”的能力超眾的頭領(lǐng)。那些以超常行為表達超眾能力的人群頭領(lǐng)就是巫。巫的頭領(lǐng)作用因群體規(guī)模的擴大而制度化了就是巫、王一體。巫、王的能力必然超乎常人而涉及到天地、自然,于是就要被眾人尊奉為能通天的神明。隨著族群部落的擴大,創(chuàng)造了部落聯(lián)盟乃至邦國治理功業(yè)的巫、王會被尊奉為“圣人?!彼麄兗仁亲迦旱氖最I(lǐng)、圣人,當然也是族人的長輩、前輩,祖宗。于是,巫、王、圣、祖、天、神,在漫長的原始時空中,自然而然地聯(lián)系起來,定格下來,形成了“敬天法宗”,“虔敬神明”的制度?!度f古紅山》中,帝頊、夢王就是紅山先民列祖列宗的舞臺形象,劇中“雩祭”中夢玉為祭天而犧牲的祭壇和“廟祭”的神廟也就是紅山先民所留下的大量的為考古發(fā)現(xiàn)的廟壇塚的舞臺呈象。所寓意的就是后世中華敬天法祖?zhèn)鹘y(tǒng)的先導。
認真地考察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敬天法祖的神本傳統(tǒng),還有一個中西方文化根本分野的轉(zhuǎn)換點,那就是中西方文化經(jīng)過一段史前孕育,在“軸心時代”分岔地走了兩類文明不同傳統(tǒng)的道路。
在西方,以古希臘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經(jīng)歷前史孕育,在軸心時代(即公元前500年前后數(shù)百年間)后進入上帝一元之神的宗教時代,又經(jīng)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步入科學時代。英國人類學家JG?弗雷澤的名著《金枝》考查了西方的這一事實,他說:“人類較高級思想運動,就我們所能見到的而言,大體上是從巫術(shù)發(fā)展到宗教,更進而到科學的這幾個階段?!彼€說:“巫術(shù),宗教和科學都不過是思想的論說。”(《金枝》商務印書館1098頁、1100頁)
在地球東方,中華文明的發(fā)生、發(fā)展,走了一條與西方有差別的路線,巫術(shù)在夏、商、西周三代,孕育成了以敬天法祖為天人合一觀念為基的分封建邦的天下治理制度,經(jīng)過軸心變換,沒走向“宗教”而是進化為繼承了敬天法祖天人合一的大一統(tǒng)的天下治理制度。由巫而史,由史而事,由事而治,由社會治理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xiàn)代全球治理。中華民族經(jīng)過近一百多年的系統(tǒng)學習,補上了遲到的科學之后,民族文化復興將磅礴前行,沛然不可阻擋。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脈所系。
玉,從通神到對于人的確認的象征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有特點,是上古的玉文化。新石器時代以石器為生產(chǎn)工具,對于全人類是普遍的。而以玉器為敬天祭祖的“通神之物”卻只有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古代普遍的尚玉習俗中,紅山先民的尚玉之悠遠,之持久,之廣泛,加工工藝之精湛,“惟玉為禮”“惟玉為葬”所表征的先民們的精神追求,與中華民族上古巫術(shù)時期的天人合一觀相表里,開啟了“由祀而禮”的禮樂制度的先河。紅山文化的考古,從發(fā)現(xiàn)第一枚玉龍,到出土若干玉龍,為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的圖騰來由提供了鐵證。從玉的質(zhì)料,加工技術(shù),玉器的器形及其綿延的時間等特征看,紅山玉文化強烈地表現(xiàn)了它對于后世中華禮樂制度的源發(fā)性影響。
《萬古紅山》歷史劇的“玉、祭”形象呈現(xiàn)的正是紅山玉文化的典型事實。劇中借帝頊之口陳述了紅山先民崇尚玉的緣由:“千百年來玉石是眾神的至愛,是人間最高貴,最圣潔的通神之物。”為了制作精美玉器祭祀蒼天和祖宗,紅山先民要冒千難萬險,甚至付出生命代價遠途尋找玉料。對此人們或問,紅山先民對蒼天和祖宗無限虔誠和衷心,究竟是蒙昧還是文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應簡單的就事論事,而要歷史地考量它的來龍去脈、往世今生。
在漫長的原始時期,人對自然——即天、地的敬畏是個絕對事實。虔誠地禮敬象征天的“意志”的神,也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中華文化,文明的敬天與西方宗教不同,始終有個中介,即祖宗。自古以來能會通天人,向天敬致人意的“巫王”,本來就是族群的“祖”。于是敬天法祖的事實,就日積月累著先輩祖宗作為人創(chuàng)化文化的功業(yè),潛滋暗長地強化著人文因素。在夏、商、西周三代后期,周公姬旦的制禮作樂使曾經(jīng)自發(fā)的敬天法祖的敬神,升華為自為的禮樂刑政的治理制度。這一敬法祖從自發(fā)到自為的變換,強化了祖宗從通神的中介角色向族群治理的人文角色的時代變換。巫王而圣的祖宗們,從原初通神的中介,順理成章地成了從蒙昧通向文明的蓽路藍縷的歷史拓荒者。對那段中華文化的演繹,如《易經(jīng)﹒彖傳.賁卦》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褪钦f人憑自己的實踐創(chuàng)化了人的文明世界。馬克思在論及“人的實現(xiàn)”時,也曾指出,人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而歷史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巫、王作為人文始祖,他們歷史行為的自發(fā)與自為,“通神”和教人,現(xiàn)實和未來等重證二重性,塑造了把中華民族帶入文明境界的圣人,也把中華文化所傳之統(tǒng)范鑄成以治理為總抓手的社會實踐的“史”。由此,中華文明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的軸心變換形成了號稱“天下”的天人合一的大一統(tǒng)治理制度。它之所以不是“宗教”和“迷信”,正在于此。中華民族文化沒從巫術(shù)時代走向宗教,也在于此。
觀看《萬古紅山》歷史劇,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要害問題值得開顯。在《玉祭》尾聲,唱詩班的合唱頌揚了玉的“仁、義、智、勇、潔”的五德,歌中唱道:“五德昭日月,方可與神通”。玉具有擬人化的五德隱喻的正是人認知自己的深層問題,就是從通神巫玉,變換為君子之德玉,對玉的觀念這一變換也正與中華文化史人認知自己的心路相一致。
中國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完成的軸心變換,一個最閃光點是對人自己實踐本性的確認。這一對人的確認,在時間上比西方的啟蒙解放人早了二千多年,在確認人的內(nèi)容也異于西方一直以“動物”理解人、定義人,而直接認為人因?qū)嵺`創(chuàng)化而“神明”。對此,道家老子指出:人能法道而是域中四之一;像子思《中庸》也認為人有天賦的“率性之謂道”,而“能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易經(jīng)》也認為人是繼天地的妙萬物而言者也的神?!豆砉茸印氛f:“人為天地守神”。把這些話說白了,就是人是能實踐創(chuàng)化而延續(xù)了自然演化的有“神明性”的自然物。于是,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觀,就從自為的治理制度的敬天法祖的天人合一,又升華為人能以道為思維方式、方法而進行實踐活動的自覺天人合一。
分途祭的歷史隱喻
《萬古紅山》陳述了一個有分有合的人群故事。故事開始于龍鹿兩族沖突與融合的《獵祭》。在矛盾展開的過程中,又有女主人公夢玉為熊族祛除瘟疫后,龍族熊族的融合。喻示了紅山大地的先民不斷通過部落的融合擴大社會治理同心圓的規(guī)模。中華大地上綿延五千年未稍一間斷的文化同心圓,就是在分與合的波蕩中,不斷鞏固發(fā)展而強大的。
就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一個時刻。一場人力所不能抗御的自然災害降臨紅山大地。劇中,老年的帝頊引導族人完成了一次分別進入北方草原和穿過山海地峽進入南方的“分途”。這是一場動人心弦的故事:為求生路,龍鹿熊多部落融合形成的帝頊家族,割舍親情,自動分成兩群。
分群的部落首領(lǐng)敬畏地向天禱告,重溫了敬天保民,民生惟艱的神本即民本的祖宗圣訓。
帝頊在臨終前,諄諄告誡族人永世牢記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事實,安詳?shù)貧w天而去。在巍然屹立的紅山群峰前,族人向南向北悲壯分手,分化出了農(nóng)耕和游牧兩大族群?!胺疾菡跀嗔嗽?jīng)的山路,秋風吹散了陌下的炊煙?!?/p>
合理地猜想,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有效路徑。通過紅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鏈條,為中華文明向歷史縱深溯本開源,是一個破除文明“斷裂”說的有根有據(jù)的猜想。在認真地理性求證之后,又把合理地猜想,藝術(shù)化為具體的舞臺形象,顯然是樁為文化自信增添動力的事。中華文明史,自古以來就是多族群分合互動的歷史。特別自秦漢以后,長期貫穿著以長城為座標軸的中原與草原、農(nóng)耕與游牧的南北互動。這一互動一直到清代康熙時期。于17世紀末,平定了準噶爾蒙古部落葛爾丹的分裂活動。在中國歷史上,康熙終結(jié)了最后一個草原帝國,也終結(jié)了中國歷史的南北互動,同時也開始了18世紀以來的以海洋為座標軸的東西、中外的互動歷史。其中發(fā)人深思的是以紅山文化為源頭的南北分途始于赤峰,而結(jié)束了中原草原互動的那個歷史事件又發(fā)生在赤峰克旗的烏蘭布統(tǒng),赤峰大地與中華文化演繹的重要節(jié)點關(guān)聯(lián),偶然乎?必然乎?
觀《萬古紅山》首演后,謅了一首不盡合格的《七律》錄在篇末,以為結(jié)束語。
五千華夏五千史,
萬古紅山萬古魂。
龍騰紫塞衍成禮,
玉祭圜壇化為琳。
絕地天通功頊帝,
分途歲月憶初民。
神本由來亦人本,
歌傳天籟話人神。
(本文作者陳廣,1943年3月28日出生,男,漢族,赤峰林西人。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學研究會會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