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慶
(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中國古代書籍中,并沒有“軸線”一詞,它是現代語境中建筑設計、城市規(guī)劃、風景園林與考古學等多學科廣泛使用的詞匯,與之對應的英語是“axis”。《韋氏詞典中》關于“axis”的解釋為:三維物體轉動或圍繞虛設轉動所形成的旋轉軸;坐標系中的基準線;方向、運動和伸展的主線?,F代主義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軸線的概念:“軸線、圓形、直角都是幾何真理,都是我們眼睛能夠度量和認識的對象,否則就是偶然的、不正常的、任意的。幾何學是人類的語言?!?/p>
建筑中軸最早見于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的描述,他把中國古代建筑平面中統(tǒng)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且指出世界各國中唯獨我國對此最為強調。
“中軸線”的空間格局在世界建筑中均有存在,如:雅典衛(wèi)城的帕提農神廟,強調以單體建筑均衡對稱,這種手法運用和中國建筑中軸線還有很大區(qū)別,中國“中軸線”格局強調在建筑群體上的運用,例如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宮殿建筑、寺廟、陵墓等均體現了嚴格的“中軸線”關系。
中國建筑傳統(tǒng)空間中的“中軸線”不僅指的是以建筑組合為代表的“實體軸線”,也包括“意識形態(tài)上的中軸線”。
“實體軸線”通常意義上講的是通過縱軸或者橫軸在平面上的鋪開,主要建筑分布在上面,附屬建筑則在四周環(huán)抱主要建筑。
“意識形態(tài)上的中軸線”可以理解為在人們觀念中形成的,互相獨立的空間狀態(tài)和等級觀念。
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通常以主題建筑為核心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他建筑則附屬在“中軸線”附近,是突出中心,主次有別的規(guī)劃手法,這是因為受到封建禮制文化影響。
而中國古代建筑、城市規(guī)劃中的軸除了引導人運動外,還有倫理道德、政治秩序的含義,通過禮制將建筑布局規(guī)范化、等級化,在軸線上布置不同等級的建筑來反映社會秩序。漢高祖劉邦剛建立漢王朝時,他的下臣在咸陽興建起宏大的宮室。劉邦因為剛建立新政權不想勞民傷財而感到不妥,丞相蕭何對他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史記·高祖本紀》)。可見古人早就知道宮殿建筑需壯麗宏大以顯示皇天之重威。明朝帝王通過紫禁城所要變現的正是這種一代王朝的無上權威與宏偉的氣勢。
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時間,一切文化都在時間的長河中孕育和發(fā)展。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同樣會反映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而儒家核心思想是禮制,通過一系列禮制制度安排,形成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秩序。小到民居建筑,大到寺廟、府邸、宮殿等建筑群體,無一不體現著社會秩序,儒家強調中庸之道,居中不偏不倚,借助中軸線來組織建筑,重要建筑放在中軸線上,兩旁為不太重要的普通建筑。人們在行進過程中,沿著中軸線感知建筑空間布局,不知不覺中也將時間因素滲透進來。
在中國古文獻中,最早關于時間的記載是《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所以“宙”作為中國古代的時間概念,指的是“往古來今”,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總和,具有持續(xù)性和秩序性。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念與西方線性一維時間觀念不同,它是時空不分的,不是一種準確的科學時空和物理學時空,而是一種基于人的主觀知覺相關的人文時空觀或生命時空觀,更加側重空間意向,這是中國傳統(tǒng)時空觀念最顯著的特點。
中國的建筑在強調空間的同時,也體現著時間因素,宇宙古代的說法主要指屋檐和棟梁也就是建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單體的個性,或裝飾精美或氣勢宏偉,單個建筑拿出來就可以作為審美對象,而我們中國傳統(tǒng)建筑注重建筑群體組合,除屋頂外單體建筑看上去都一樣,基本上都是臺基、屋身、屋頂三部分組成。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木構架建筑體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屬性的影響和限制,導致了傳統(tǒng)建筑不能向高處發(fā)展,但為了滿足功能要求又需要足夠的空間,所以采取了向平面鋪開的建筑群體組合形式。通過“中軸線”手法將建筑串聯起來,空間關系通過引導、聯系、停留、過渡、總結等方式引導人的前進方向,因此,當人們在行進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處于建筑空間的不同位置,建筑會按空間序列依次展現,有開端、高潮、收尾,此起彼伏,給人以不同的空間體驗??梢哉f沒有時間因素,從固定的地方是不能把握中國建筑空間關系精髓的。
北京四合院是我國民居建筑的代表,通常是由幾個院子組合而成,基本形式是由單棟房屋放在四面圍合出一個院子,通過一條軸線將重要建筑串聯起來。院落一般為南北向,大門開在東南角,進門即為前院。院落南面與大門同面的建筑是倒座,北面為帶廊子的院墻。中間是一座垂花門,這是院子軸線的起點,往里面走是住宅內院,也是四合院中心部分。內院正面是正房,左右?guī)Ф?;左右兩邊為廂房,南面為帶廊子院墻。正房、廂房的門窗都開向內院,房前有檐廊與內院周圍廊子相連。在正房后面還有一排后罩房,這就是北京四合院比較完整的標準形式。
房屋分配的傳統(tǒng)習俗表現為時間意識的長幼有序,受傳統(tǒng)禮制思想影響,按方位來講南面為尊,東面次之,西北最為低卑。因此,長輩多住南房,也稱正房,晚輩則住兩側廂房,并且院落布置以正房為主,可謂主次分明,長幼有序。首先,長幼序列本為年齡大小的時間序列,屬于時間觀的范疇。第二,中國古代空間方位序列也是時間序列,因為中華古人:“日出東方而作,日落西方而息,日至中天北陰南陽正當午”,所以,南方為尊,長者居南方。因此,居室的空間形態(tài)被淡化了,時間意識被強化出來,時間觀念成為居室分配的主導力量。
北京故宮是我國宮殿建筑的經典之作,主要建筑沿軸線展開。從午門開始,紅墻高聳,樓閣森嚴,一組氣勢磅礴的建筑群體即將展現在面前。一座雄偉壯闊的城樓矗立在我們面前,氣勢非凡。城樓正面開三個方方正正的門洞,這就是午門,過了午門,四周的墻體變得親切起來,玉帶般的金水河從前面緩緩流過;穿過太和門,眼前瞬間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廣場展現在面前。廣場中間有三層漢白玉欄桿圍砌而成,一層高過一層,期望著主題全面地展示出來。太和殿矗立在面前,氣勢雄偉。臺基高8 m,三層漢白玉欄桿層層收縮,顯得太和殿莊嚴肅穆。太和殿重檐廡殿,高高聳立,每個檐角都安置十個走獸將古代中國最高貴的建筑語匯堆積于此,整個太和殿氣宇軒昂,不同凡響,處處流露出皇家莊嚴、華貴、尊貴之氣,在中國古典建筑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保和殿,運用同樣的三層漢白玉欄桿層層收跌,圍合出高高的臺基,保和殿采用重檐歇山頂,顯得雄渾壯闊。接著是乾清門,從乾清宮到交泰殿再到坤寧宮,規(guī)模氣勢上不如前三殿高大雄偉,但是更加雍容華貴富有生活氣息,他們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公務的場所。走過坤寧宮,我們來到故宮御花園,與前面的嚴肅氣氛相反,這里顯得活潑自由,沒有那么壓抑。最后的收尾是神武門,整個建筑群氣勢宏偉,縱向空間深遠,符合《周禮·考工記》前朝后寢的布置方式,整個建筑群的空間體驗需要人們行走在其中才能深切感受到。
傳統(tǒng)禮制思想影響下,傳統(tǒng)四合院、宮殿建筑都采用“中軸線”布局手法組織建筑群,通過空間序列的變化將時間因素融入其中,使我們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體驗,這種體驗反映的是中國文化對時間的關注。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我們可以將軸線手法運用到公共建筑如博物館、展覽館等的建筑中,運用現代技術結合中國院落式建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