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利菊
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推進語文“深度學習”,需要走出單純語文知識點分散訓練,單篇課文教學的線性排列格局。統(tǒng)編教材以“人文主題”“語文要素”雙線來組織單元結構內容,為語文課程教學搭建了廣闊的視野,也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建構與生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指向“大單元教學”的深度學習,應該是主動的過程,要建立在知識的整合視角上,積極、批判性的學習。本文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就大單元教學設計提出幾點想法。
結合情境認知理論,對于知識本身,應該作為個體與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的互動聯(lián)系的產物。每一個個體,往往是通過參與知識文化情境體驗來生成知識結構。搭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幫助學生從情境中獲得言語經驗、思維方法和言語品質。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能夠獲得言語啟發(fā)與聯(lián)想,并從積極的學習思考中積累語言文字的運用經驗。從統(tǒng)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內容來看,主要有《古詩二首》《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以及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語文園地一”“快樂讀書吧”等板塊知識點。分析本單元課文,在古詩二首中,如《村居》《詠柳》,兩首詩都是關于春天的景色描寫;同樣,《找春天》也是基于春天,來刻畫關于春天的生動描繪。《開滿鮮花的小路》和《鄧小平爺爺植樹》,雖是講故事,但也與春天有關。再回到《語文園地一》,識字、字詞句運用等欄目,也是圍繞春天展開。該單元的主要特點,面向春天展開描寫,講述與春天的故事。在口語交際中,圍繞“語氣”展開說話應用,恰當的語氣,營造溫馨、舒適的交際氛圍。在“快樂讀書吧”,體現(xiàn)兒童故事為主。為此,從“大單元教學”視角,確定本單元教學基調為“找春天”,立足“找春天”情境,來銜接各課文及閱讀知識點,讓學生從描述春天的情境中把握春天的特色,體會春天的生機與盎然、快樂與活潑。在本單元中,主要涉及生字54個,會寫生字34個。通過讀、背古詩,解讀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春景的活力,激發(fā)學生對春天、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春日的景物,如風和日麗、柳色黃淺,小草吐綠,放飛紙鳶,這些真實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領悟春天的生生不息。以“找春天”來貫穿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大單元教學點明了學習主旨。
對學習過程的剖析,強調知識是主動的建構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生在學習時,都要與自身的經驗相結合,實現(xiàn)對知識的主動選擇、加工、處理、應用?!按髥卧虒W”的推進,需要教師圍繞單元“主題”,細化相應的學習“任務”,并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布置真實任務,讓學生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識建立有效銜接,從設想、推論、批判性思維中獲得學習經驗,促進知識遷移運用。事實上,在語文深度學習中,對知識內容本身是建立在問題基礎上。剖析教材內容,挖掘單元學習“任務”,為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找春天”是貫穿學習的主題情境,但根據不同課文內容,可以細化為四個任務群。即“誦讀春風楊柳”“找春天”“種春天”“說春天”,從“讀”“找”“種”“表達”春天中,領略春天的本真面貌。在“誦讀春風楊柳”中,讀《村居》,從詩中想象春草、黃鶯,楊柳拂堤,東風、放紙鳶的童趣。誦《詠柳》,看柳樹、細葉、春風,將春景的多姿多彩描寫的淋漓盡致。同時,通過誦讀古詩,品悟詩句的節(jié)奏與韻味,展現(xiàn)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在“找春天”里,對比《找春天》與《筍芽兒》,感悟天真快樂的童年。在“種春天”里,結合課文閱讀,領悟種下花籽,栽下樹苗,對春天的期待。在“說春天”任務里,以“語氣”為要點,讓學生感受說話時的“語氣”。
語文課堂不是將知識簡單的講授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已有的知識來逐漸建構新的知識體系。課堂活動的設置,為學生建構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獲得真實的內在體驗。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將每個課堂任務都轉換為具體、可行的活動,讓學生從語言運用中體驗知識,內化和提升語文素養(yǎng)。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的建構關鍵在于學生自主去體驗學習活動,將靜態(tài)的知識“激活”,來感受知識的內在涵義,并調動已有經驗,從知識的判斷、處理中,實現(xiàn)與原有知識結構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運用。
我們在“種春天”任務細化中,以《開滿鮮花的小路》講解為例,在課堂上設置四項活動。第一,“初讀文本,了解人物情節(jié)”。在初讀中,讓學生梳理生字、生詞,并對照課后讀音,讀通句子,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第二,“分角色朗讀課文”。結合課文,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體驗人物對話以及語氣特點;第三,“結合圖文講故事”,圍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運用想象和表情來陳述故事;第四,探明主旨意趣,讓學生談談生活中的還有哪些美好的禮物。由此,依托具體活動,展開小組合作交流與學習,讓學生從活動參與中增進對課文的理解,升華對文本主旨的把握。
在“大單元教學”實踐中,單元知識點的整合,還要突出課堂評價的有效運用。圍繞真實語言學習情境,利用評價來促進學生反思學習,調整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率,確保深度學習。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幫助學生發(fā)展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評價的合理運用,可以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兼顧單元測評與情境創(chuàng)設。在本單元評價中,圍繞“找春天”情境主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河水冰融,小草探出頭,柳枝發(fā)芽,讓我們走向田野,感受春天的到來。
在情境下,第一,說春天的景點。可以結合課文所學知識,用自己的話來描寫春天。也可以選擇某一景點,用語言來觀察和表達春天;第二,寫春天的句子。走進大自然,聞一聞、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運用所積累的詞匯書寫春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觸到了什么等;第三,誦春天的旋律。我們圍繞“春天”,梳理與“春天”有關的詩文,讓學生自主去朗讀,感知詩文的語氣與旋律,把握本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第四,口語交際。創(chuàng)設不同的春景情境,讓學生展開對話交流,如設置湖心亭上,丟一塊石頭于湖中,對此如何言說?開展以“春韻”為主題的朗誦活動,讓學生查找與“春天”相關的文本,展開課堂朗誦與分享。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與跟蹤,圍繞課堂活動,適度引領,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在遷移中反思,在反思中運用。
總之,“大單元教學”要把握單元知識點的整體性,要擯棄知識取向教學模式,以真實的語文情境、任務、活動,來串聯(lián)語文學科知識點,讓學生從情境中發(fā)展關鍵能力、必備品質、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