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劉小莉
摘要:研究了植物源化合物肉桂醛對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m)的抑制作用。肉桂醛對Lm的最小抑制濃度和最小殺菌濃度分別為150、300 μg/mL。經(jīng)過肉桂醛處理的Lm細胞出現(xiàn)菌體細胞變形、膨大的現(xiàn)象,胞外的葡萄糖和核酸含量明顯高于對照,胞內(nèi)蛋白含量降低,說明肉桂醛處理使得Lm細胞通透性增大,并且抑制了Lm的蛋白合成。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顯示,最小殺菌濃度的肉桂醛處理6 h后,細胞死亡率可達到95.6%。
關鍵詞:肉桂醛;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抑制作用
中圖分類號: S18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24-0194-04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種人畜共患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水產(chǎn)品、乳品、肉品等動物性食品中,對特定人群(孕婦、新生兒、老人以及免疫缺陷者)的潛在威脅很大,致死率高達20%~30%[1-2]。與大多數(shù)病原菌不同的是,Lm在低溫條件下仍可生長繁殖,在食品加工與貯藏過程中容易造成污染引起食物中毒,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對冷藏以及即食食品的需求比重日益加大,Lm潛在的危險性也逐漸凸顯?,F(xiàn)有的防控措施中,化學方法可以快速殺菌但也存在安全隱患,因此開發(fā)安全高效的新型抑菌劑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肉桂醛(cinnamaldehyde)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樟屬植物中,工業(yè)上通常以化學合成的方法進行制備。它的應用極其廣泛,在醫(yī)藥領域被用于抗腫瘤、抗病毒等,在食品領域被用作食用香料以及防腐保鮮劑[3]。近年研究表明,肉桂醛對Lm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抑制效果[4-6],但肉桂醛對Lm的作用機制卻很少有報道。本研究探索肉桂醛抑制Lm的作用機制,為將肉桂醛開發(fā)成為新型高效抑菌劑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和試劑
Lm CICC21532采購自中國工業(yè)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腦心浸液(BHI)培養(yǎng)基采購自北京陸橋公司,肉桂醛采購自國藥集團,羧基熒光素二乙酸酯(cFDA)、碘化丙啶(PI)采購自美國Sigma公司。
1.2 菌液和藥液制備
將Lm接種于無菌BHI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 16 h 至對數(shù)期,以BHI培養(yǎng)基調(diào)整菌液濃度至1×107 CFU/mL備用。以乙醇作溶劑將肉桂醛配置成濃度為1×105 μg/mL的母液。
1.3 Lm對肉桂醛的敏感性測定
在96孔板上將肉桂醛母液用BHI培養(yǎng)基進行梯度稀釋,使其作用濃度分別為0、25、50、75、100、150、200、300 μg/mL,菌液濃度為1×107 CFU/mL,37 ℃培養(yǎng)24 h。采用超微量微孔板分光光度計于600 nm測定96孔板的吸光度,測定肉桂醛對Lm的最小抑制濃度(MIC)。在沒有渾濁的微孔中接種50 μL培養(yǎng)液涂布于BHI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 ℃培養(yǎng)24 h,測定肉桂醛對Lm的最小殺菌濃度(MBC)。
1.4 肉桂醛對Lm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
Lm培養(yǎng)至對數(shù)期,加入肉桂醛使其作用濃度分別為MIC和MBC,用無菌水作空白對照,37 ℃、120 r/min 處理6 h后離心收集菌體,用0.1 mol/mL pH值7.4的磷酸緩沖液洗滌3次,加入2.5%戊二醛于4 ℃過夜固定。菌體采用體積分數(shù)為30%、50%、70%、90%、100%的乙醇溶液脫水置換,每次15 min,脫水后臨界點干燥,將干燥的菌體固定到金屬臺上,用離子濺射儀對金屬臺噴金、鍍膜,掃描電鏡觀察拍照。
1.5 肉桂醛對Lm細胞通透性的影響
Lm培養(yǎng)至對數(shù)期,用無菌磷酸緩沖液(0.1 mol/mL,pH值7.4)洗滌重懸,加入肉桂醛使其作用濃度分別為MIC和MBC,用無菌水作空白對照,置于37 ℃、120 r/min條件下培養(yǎng),分別于0、1、2、3、4、5、6 h取樣,離心收集上清液,采用F006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測定葡萄糖含量,260 nm紫外吸光度反映核酸含量的變化。
1.6 肉桂醛對Lm細胞蛋白的影響
Lm培養(yǎng)至對數(shù)期,用無菌磷酸緩沖液(0.1 mol/mL,pH值7.4)洗滌重懸,加入肉桂醛使其作用濃度分別為MIC和MBC,用無菌水作空白對照,37 ℃、120 r/min處理6 h,經(jīng)細胞破碎儀破碎后離心,取沉淀加入等體積上樣緩沖液混合,于100 ℃沸水浴中保溫5 min,取出冷卻至室溫后進行SDS-PAGE凝膠電泳(分離膠12%,濃縮膠4%,電壓120V)。用染色液染色2~3 h,再用脫色液進行處理后觀察拍照。
1.7 Lm細胞死亡的測定
Lm培養(yǎng)至對數(shù)期,用無菌磷酸緩沖液(0.1 mol/mL,pH值7.4)洗滌重懸,加入肉桂醛使其作用濃度分別為MIC和MBC,用無菌水作空白對照,37 ℃、120 r/min處理6 h。菌懸液樣品加入cFDA熒光探針(終濃度50 μg/mL),37 ℃避光裝載10 min,無菌磷酸緩沖液洗滌后加入PI熒光探針(終濃度30 μg/mL),室溫避光裝載10 min,無菌磷酸緩沖液洗滌重懸后進行流式細胞儀分析檢測。流式細胞儀激發(fā)波長488 nm,檢測器FL1檢測波長525 nm,檢測器FL3檢測波長620 nm,cFDA進入FL1熒光通道,PI進入FL3熒光通道,獲取FL1-FL3散點圖。
1.8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所有試驗均進行3次重復,應用SPSS 17.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顯著性分析(P<0.05),Origin 8.5軟件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Lm對肉桂醛的敏感性測定
Lm對肉桂醛的敏感性結果見圖1。Lm經(jīng)肉桂醛處理后生長受到明顯的抑制作用,隨著處理濃度的增大,D600 nm逐漸降低,當濃度達到150 μg/mL時,微孔中觀察不到渾濁,因此肉桂醛對Lm的MIC為150 μg/mL。在無渾濁的微孔中接種50 μL培養(yǎng)液涂布于BHI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 ℃培養(yǎng)24 h,完全無細菌生長的最小濃度為300 μg/mL,即為肉桂醛對Lm的MBC。
2.2 肉桂醛對Lm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
肉桂醛對Lm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見圖2。正常Lm呈短桿狀,菌體形態(tài)飽滿,細胞表面光滑。MIC濃度的肉桂醛處理后,Lm菌體細胞變長,細胞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MBC濃度的肉桂醛處理后,部分細胞出現(xiàn)變形、膨大的現(xiàn)象。肉桂醛作用后Lm細胞表面并未觀察到明顯的凹陷和穿孔。
2.3 肉桂醛對Lm細胞通透性的影響
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堿基在260 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通過測定260 nm處的紫外吸光度可以反映細胞中核酸的泄漏情況[7]。從圖3、圖4可以看出,肉桂醛處理1 h后,Lm細胞外的葡萄糖含量明顯(P<0.05)高于空白對照,處理2 h后,核酸含量也明顯(P<0.05)升高,且含量隨著時間和濃度的增加逐漸升高。說明肉桂醛處理導致Lm細胞的通透性增大,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向細胞外流失。
2.4 肉桂醛對Lm細胞蛋白的影響
肉桂醛對Lm細胞蛋白的影響見圖5,對分子量在15~170 ku的Lm細胞蛋白進行SDS-PAGE電泳分析,正常Lm蛋白電泳條帶完整清晰,MIC肉桂醛處理后,Lm的電泳條帶明顯變淺,MBC肉桂醛處理后,部分條帶逐漸缺失,缺失部分為分子量在35~170 ku之間的蛋白。 結果表明?肉桂醛處理使得Lm細胞蛋白含量降低,一方面肉桂醛抑制了Lm的蛋白特別是大分子量蛋白的合成,進而導致菌體生長受阻死亡;另一方面反映出細胞膜通透性增大導致細胞內(nèi)蛋白質(zhì)流失到細胞外,這與“2.3”節(jié)的結果趨勢一致。
2.5 Lm細胞死亡的測定
cFDA/PI雙染色結果見圖6,cFDA是一種滲透性染料,自身不發(fā)熒光,穿過細胞膜后被細胞內(nèi)的酯酶水解,釋放出發(fā)綠色熒光的羧基熒光素cF,非滲透性的cF只能保留在具有完整細胞膜的活細胞中,死細胞和細胞膜破損的受傷細胞不能被染色[8]。PI不能穿過完整的活細胞膜,只能進入受傷細胞和死細胞破損的細胞膜并與核酸結合發(fā)紅色熒光,因此PI染色可以反映出細胞膜破損和細胞死亡的程度[9]。采用cFDA/PI雙染色結合流式細胞儀可以檢測菌體活細胞、受傷細胞和死細胞。流式細胞儀FL1-FL3散點圖顯示4類不同的細胞,即cFDA+/PI-的活細胞(Q1-LR)、cFDA+/PI+的受傷細胞(Q1-UR)、cFDA-/PI+的死細胞(Q1-UL)以及cFDA-/PI-的細胞碎片(Q1-LL)[10]。試驗結果表明,正常Lm大多數(shù)細胞處于活細胞狀態(tài),所占比例為93.1%;MIC肉桂醛處理6 h后,活細胞比例降低到2.6%,細胞受傷率和死亡率分別升高到73.7%和21.9%,大多數(shù)細胞處于膜損傷狀態(tài),但是細胞內(nèi)的酯酶仍然具有活性;MBC肉桂醛處理6 h后,細胞死亡率升高到95.6%,大多數(shù)細胞處于死亡狀態(tài)。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研究了肉桂醛對Lm的抑制作用。肉桂醛對Lm的MIC和MBC分別為150、300 μg/mL。掃描電鏡結果顯示,肉桂醛處理后Lm出現(xiàn)變形、膨大的現(xiàn)象,細胞表面并未觀察到明顯的凹陷和穿孔。 肉桂醛處理1 h和2 h 后Lm細胞外的葡萄糖和核酸含量明顯高于空白對照,說明肉桂醛處理使得Lm細胞通透性增大,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向細胞外流失。SDS-PAGE電泳分析結果表明,肉桂醛處理后Lm細胞蛋白含量降低,肉桂醛抑制了分子量在 35~170 ku之間蛋白的表達。cFDA/PI雙染色結合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顯示,肉桂醛處理后的Lm活細胞比例降低,細胞受傷率和死亡率升高,MIC濃度的肉桂醛處理6 h后,細胞受傷率升高到73.7%,MBC濃度的肉桂醛處理6 h后,細胞死亡率達到到95.6%。綜上所述,肉桂醛可對Lm的細胞形態(tài)、細胞膜滲透性造成損傷,并且抑制其大分子量蛋白質(zhì)的合成。有關肉桂醛抑制Lm的特異性靶標和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Hain T,Chatterjee S S,Ghai R,et al. Pathogenomics of Listeria sp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07,297(7/8):541-557.
[2]Buchanan R L,Gorris L G M,Hayman M M,et al. A review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an update on outbreaks,virulence,dose-response,ecology,and risk assessments[J]. Food Control,2017,75:1-13.
[3]Burt S. Essential oils:their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oods—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4,94(3):223-253.
[4]Sanla-Ead N,Jangchud A,Chonhenchob V,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innamaldehyde and eugenol and their activity after incorporation into cellulose-based packaging films[J]. Packag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2012,25(1):7-17.
[5]Clemente I,Aznar M,Silva F,et al.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mode of action of mustard and cinnamon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combination against foodborne bacteria[J].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2016,36:26-33.
[6]王 帆,楊靜東,王春梅,等. 復配植物源殺菌劑的開發(fā)研究[J]. 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0,22(2):87-89.
[7]陸海霞,黃小鳴,朱軍莉. 超高壓對單增李斯特菌細胞膜的損傷和致死機理[J]. 微生物學報,2014,54(7):746-753.
[8]Ananta E,Heinz V,Knorr D. Assessment of high pressure induced damage on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by flow cytometry[J]. Food Microbiology,2004,21:567-577.
[9]Amor K B,Breeuwer P,Verbaarschot P,et al. Multiparametric flow cytometry and cell sorting for the assessment of viable,injured,and dead Bifidobacterium cells during bile salt stres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2,68(11):5209-5216.
[10]葉 雷,陳慶森,閻亞麗,等. 流式細胞術快速檢測直投式發(fā)酵劑菌體活力[J]. 食品科學,2014,35(10):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