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婕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中國古代詩歌更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其中不乏流傳千古,至今依然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珍品。為了更好地繼承并發(fā)展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初中語文教學應擔負起誘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的任務。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此有明確的要求,初中語文課本也選編了定量的古詩詞閱讀欣賞。為了使為數(shù)不多的學習內容發(fā)揮更大的效益,本文將初中語文課本中同學們較為熟悉的送別詩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賞析,目的是在比較當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通過“舉一反三,以三歸類”的方法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欣賞古代送別詩的能力。
古人詩詞當中,送別詩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因為古時候交通不便利,通信也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是一生都難以相見,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離別。離別的時候,常常擺酒設宴,有的酣暢痛飲,有的贈銀送物,有的作賦吟詩,以表深情。古人外出,有的訪友尋親,有的輾轉經商,有的進京趕考,有的從軍戍邊,有的異地為官,有的告老歸鄉(xiāng),貶謫升遷……然而,無一例外的都是離愁別緒,積郁悱惻,憂思愁苦,感慨萬千。因離別而生愁緒是人類最純正樸素的情感,所以送別詩都籠罩著或濃或淡的離愁別緒,送別詩的感情基調就在于此。這也是我們閱讀欣賞送別詩的最基本常識,要牢牢掌握,只有掌握了這一點才不會對送別詩字面的意思產生誤解,才能更深刻地領會詩歌的韻味和魅力。尤其對于正確理解送別詩中的良辰美景和詩人的豁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兩句中的“煙花三月”堪稱良辰美景,但在送別詩中應該有另外的含義。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送別的時刻,煙花三月的江濱景色在作者的眼中也籠罩上了濃重的別愁,此時的煙花應是“濺淚”的煙花,而不是江南大好春色的代名詞。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點明分別的時間,同時也反襯自己悲涼的心情。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感情外射到自然景物上,江邊的煙花成了他離愁別緒的載體,使別愁像江南春天的煙花漫山遍野地蔓延開來,使作者情愁可感可觸,也更為凝重,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另外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被人們稱為千古名句。如果單看這一句,從中流露出更多的欣喜之情。聯(lián)系全詩,不難看出:作者首先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瀚海雪景圖,突出了它奇寒難耐的特點。詩的后半部分更為明顯地流露了濃重的別愁——“愁云慘淡萬里凝”。由此看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并不是作者在抒寫欣喜之情,而是作者運用一個新奇形象的比喻客觀真實地描寫雪景?;蛘咭部梢赃@樣理解:這句詩所流露出來的欣喜之情,使后面的別愁顯得更為濃重。
總之,對于這句詩的理解應和全詩的感情基調保持一致,作整合性把握,能夠自圓其說,讓學生信服。王維《送元二使至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兩句也并非在寫環(huán)境的清新,從中我們可以更多更深刻地體味到一份悲涼,作者心中的別愁,就像這漸淅瀝瀝的朝雨一樣迷漫在整個空間。這兩句詩使作者的別愁形象化且具有了質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以及高適《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都流露出了作者面對分別的一種豁達,然而我們在欣賞時,不能就此而止,而是要探尋豁達背后隱藏的內容。經過思索會發(fā)現(xiàn),豁達是作者對自己心中執(zhí)著別愁的超脫,面對必然的分離和心中無法排解的別愁,無奈之中作者只能作豁達的自我告慰和勸解。如果我們在分析這些詩句時,把它們理解為反映了作者積極樂觀的情感,那就簡單片面。因為如果這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只能流露出作者消極悲觀的情緒,顯然這和詩本身所傳達的感情相去甚遠。因此我們不應該被浮閃在詩表面的豁達所迷感,而應該調動常識和經驗,挖掘被豁達所掩蓋著的深藏不露的別愁。
尤其是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贈別名作,頗能體現(xiàn)盛唐初期文人志存高遠的精神風貌,有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精神,詩雖表現(xiàn)了詩人寬大的胸懷,但也多含愁苦之意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lián)雖然點明了送別地點和友人赴任之處,場景開闊,氣勢雄偉,但“風煙”與“望”字之中,已露惜別之意、關切之情。頷聯(lián)進一步寫送別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樣的。頸聯(lián)宕開一筆,講述對離別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詩最精華之處。尾聯(lián)相互勸慰勉勵。直到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寫來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愁苦之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壯別豁達之情也油然而生,但豁達之情是由愁苦之情而來。理解到這一步,對本詩的理解也就入木三分。
形象大于思想,形象本身具有比概念更為廣闊的感性內容,更為豐富多樣的美學意義,它可以激起讀者更為廣闊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由于讀者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水平的差別,讀者會從形象中感受和聯(lián)想到作者沒有想到的更為廣闊的深刻含義。中國古代詩人早就意識并實踐了這一點,使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并且這些形象在詩歌中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
送別詩也不例外?!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均采用引人入勝的手法,讓讀者進入到具體情境中去,讓讀者通過形象自己去想象、體味作者當時的感情。這比直接表述自己心中的別愁更具審美價值,具有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能充分調動讀者進入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大大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透過這兩句詩我們仿佛看到了兩位作者在友人離去后久不忍歸的孤影瘦形,他們心中的離愁別緒要么像眼前滾滾的江水一樣綿綿無絕期,要么像眼前迷蒙的雪路一樣重重盡行曲。另外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我們也仿佛看到了掩藏在頻頻勸酒這舉動后面作者濃濃的別愁。上面詩句表面上并沒有直接表述作者心中的別愁,而是將它們隱含在詩的藝術形象的后面,卻比直寫出來更為有力,更為強烈,也更能感染打動讀者。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得意忘言”,但我們也不能僅停留在詩歌的語言層面,至少要做到“得意”。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得到情感的熏陶與美的享受,才更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