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昀蕾
錢夢龍先生曾說:“所謂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提問的藝術?!闭n堂提問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教學手段,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之后,尤其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對課堂提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語文教學中的提問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文本的閱讀,主要圍繞這三部分展開:文章寫了什么?文章是怎樣寫的?作者為什么而寫?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母題,教學者在教學設計中便有了更好的抓手。但凡事有利必有弊。這三個問題看似能架構起語文課,卻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語文課趣味性、啟發(fā)性和有效性。直接用“母題”來進行提問,我們姑且稱之為“直問”。這樣的“直問”在教學中產(chǎn)生的問題層出不窮。
首先,“直問”最大的問題就是導致課堂提問的形式化,缺少了靈活多變的特性。因為大部分的文本閱讀都可以套用三大問題,于是大部分的文本閱讀的問題都可以概括為文章內容,賞析文章寫法,探究文章主旨,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把每篇文章“生吞活剝”下去,這也許不斥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但是如果每篇文本都按照這種方式解讀,難免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產(chǎn)生單調乏味的感覺,更讓他們覺得語文課堂就是解決這些問題,課堂是無效的,因為這些問題翻找教輔資料也能找到。從這種情況來看,語文課堂便成為了一種固化的解決三大問題的模式化課堂,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廣度,使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逐步落于形式的窠臼,難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
有教學者為了使課堂多樣化,將三大母題進行延伸,擴展出了許多子題,課堂便成了連環(huán)提問課,語文課就變成了解答無數(shù)個小問題,最終解決三大主問題的連環(huán)問答課。例如,有教師在執(zhí)教《紀念白求恩》一課時,為了探究文章中的白求恩其人,其實就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為了使課堂更加熱鬧,教師開始連環(huán)提問:“白求恩是哪個國家的人啊?”“他多大年紀了?”“到中國來干什么?”“他在哪里殉職?”……每一個問題學生都積極舉手,課堂氣氛極其熱烈。但是這些零散的小問題卻割裂了學生對文本和人物的整體認知,表面看似熱鬧的課堂,實際上難以激起思維的浪花?!爸眴枴敝械倪B環(huán)提問法,最終限制的不過是學生思維的深度。
因此,提問不能一味地直來直去,“直問”導致的結果,從小處來說,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缺少對語文的興趣;從大處來說,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課堂中的提問,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訓練自身思維品質。正是擁有了這樣的主動性,才能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那么我們作為課堂的“主導”,應該如何才能喚醒他們思考探究的欲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致力于“喚醒”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對于思考的欲望,必須借助巧妙的提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鼻蓡栔?,強調了問題的啟發(fā)性、有效性。如何讓看似簡單的提問變得高效有趣,錢老先生提出了一種提問的方式——“曲問”。
所謂“曲問”,顧名思義,就是“曲折地提問”,相對于“直接提問”,它更強調“問在此而意在彼”,學生的思維不是直來直去,而是要拐一個彎。正所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幾簸自天涯”,黃河的壯闊貴在曲折,妙趣橫生的提問并非打破原有的三大母題,而是在原本的“河道”中,增加些曲折度,讓回答問題變成探究問題,在迂回的路上,才能欣賞到更多的風景,收獲更多的心得。
新課程改革始終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采用“曲問”便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始終處在自主探究的高潮狀態(tài),更能激發(fā)他們新舊知識的鏈接,喚醒在升學壓力下的求知欲。在這種“被喚醒”的狀態(tài)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開發(fā)和提升。
對于教師而言,“曲問”最大的效果就是能夠促使課堂達到真正的內在的“熱度”。這種熱度不再是迫于公開課壓力的外在表現(xiàn),而是來源于學生對知識的極度渴求,是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力量源點?!扒鷨枴边@種內生性的熱度,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又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不失為一種符合當下學生需求的教學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成為開啟學生興趣的魔術棒,看似毫不費力地一撥,卻產(chǎn)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明確了“曲問”的妙處,那么我們在課堂上如何使用這種提問方式,才能讓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呢?
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來看,“游戲活動散發(fā)出迷人的精神氣質滲透了人們所有的活動領域,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能夠在教學提問中適當融入游戲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相信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力。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記》一文時,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整堂課就會變成這樣的三部曲:第一步,翻譯文本,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的脈絡,全文按照作者的游蹤進行記敘;第二步,賞析文本中作者用到的一些手法,例如借景抒情、動靜結合等;第三步,探究作者表達的情感,作者借小石潭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作者被貶謫的悲傷,表現(xiàn)快樂是暫時的,悲傷卻是永恒的思想感情。如果所有游記散文都按照這樣的方法上課,一開始學生還感興趣,但長此以往,顯然不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特別是探究寫法的時候,學生的回答更是固化為“考試規(guī)范答案”。由此,我們可以嘗試在教學中引入游戲精神,讓提問變得更加有趣一些。
在探究文本的寫作方法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的景物“竹、水、石、樹、蔓、魚、岸、源”,然后讓學生找一找哪些景物是可以成為“朋友”的,采用“找朋友”的游戲模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寫景手法中的相通之處。
2.4 臨床指南認知與應用影響因素分析 505名受試者人均認知情況總值為13.7分,僅占總分值57.1%;505名受試者人均應用情況總值為11.1分,僅占總分值74.0%。
生:我認為水和魚可以成為朋友。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魚離不開水(生笑)。
師: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吧。
生:我認為文中寫魚在水中“皆若空游無所依”,是為了反襯出水很清澈。
師:很好,也就是說作者在這里用了反襯的手法,魚和水不可分離,寫魚實際為了寫水。還有其他的句子嗎?
生:我認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這個句子暗示我們日光、水和魚可以放在一起,都是為了突出小石潭“水尤清冽”。
生:我認為竹、樹、蔓可以成為朋友,因為他們共同構成了這里的環(huán)境。
師:找找相關的句子吧。
生:例如前文有“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后面有“四面竹樹環(huán)合”,都是寫出了這個地方環(huán)境清幽。
師:那你覺得他們如果在一起,會不會貌合神離呢?
生2:老師,我覺得他們不適合在一起做朋友。因為前文寫樹和竹子,是為了突出環(huán)境描寫,讓人覺得作者心情愉悅;后文寫“竹樹環(huán)合”,后面跟著“寂寥無人”,讓人覺得心情很悲傷。
學生通過這種簡單的小游戲,解決了文本中反襯的手法,由此他們還找到了寫水聲可以暗示小石潭以全石為底的地貌,寫水的蜿蜒可以突出此地石頭的奇形怪狀。除了寫作手法,學生還敏銳地體悟到全文前后情感的變化,這真是意外之喜。正是因為游戲活動給人帶來的輕松愉悅感,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身臨其境,體味到作者的情感變化也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語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有時候重要的不是提什么問題,而是怎樣提問。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懸念,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和動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授《平凡的世界》一文,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之后能探究孫少平這一主人公的形象,提問的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直接提問“孫少平是個怎樣的人”,大部分學生就顯得興趣平平。但是把問題改成“我突然發(fā)現(xiàn)孫少平這個名字另有玄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玄機嗎?”學生開始竊竊私語,有學生說明明是平安,為什么大哥叫孫少安,而弟弟叫孫少平;有學生說所謂少平就是少(第三聲)平,那就是不平凡。借著學生的發(fā)現(xiàn),再引導學生看孫少平其人,學生就顯得志滿意得。
再如,講授《駱駝祥子》時,按照傳統(tǒng)的“直問”方式就是回顧祥子的三起三落,再探究祥子這一人物形象。但同樣可以借“三”字來回顧全書的一些人物和情節(jié),學生借“三”引發(fā)聯(lián)想,例如對祥子影響最大的三個女人,三個雇主,三個地方,等等,學生借一個“三”,大大拓寬了自己的思維,對全書的主要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系統(tǒng)的了解,也為探究人物命運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適當設置懸念,并引導學生解決懸念,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好奇心,使問題更加有效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所謂“閑問”,實際就是課前跟學生聊閑話。這些閑話看似無聊,實則有效。好的閑話一則可以幫助課堂熱身,二則可以自然導入問題。
例如,在講授作文課《如何抒情》時,教師問:“看到這么多聽課老師,你的心情怎么樣?”學生回答:“緊張?!苯處熖岢鲆螅骸澳隳苡靡痪湓拋硇稳輪??”學生回答:“我很緊張?!苯處燀槃菀鲎魑恼n的主題,使得學生在看似閑聊的過程中明確了自己的問題和學習目標。
錢夢龍先生也擅長運用這種“閑問”。例如他在教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難點字詞的時候,他不直接問某個字的意思,而是與學生拉起了家常:“愚公的鄰居,那個七八歲的小孩去幫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了解書本注釋后才恍然大悟:“這小孩沒有爸爸!”這樣就自然而然解讀了“孀”和“遺”的意思,學生學得興味盎然。
有時通過與學生的“閑話”,設置“閑問”,步步設疑,層層推論,最后由學生自己從閑話中悟出問題所在,也找出答案所在,往往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妙處。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課堂教學會逐漸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不僅能給課堂帶來活力,也能給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注入創(chuàng)新力。我們在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應該致力于改善“滿堂問”“無效問”的課堂教學現(xiàn)象,用我們的教學智慧,為提問的藝術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