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圍繞這一閱讀目標,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必須進行深入的改革,以適應新的課改需求。
營造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閱讀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設(shè)計好新課導入,一段精彩的導語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教師在教學散文《春》一文時,設(shè)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有一個季節(jié),桃樹、梨樹、杏樹都爭著開滿了花來趕熱鬧:這些花紅的像火,粉紅的像云霞,潔白的像雪花,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叫著……這是什么季節(jié)呀?”“是春季”,這段詩一般的導語,立刻把學生帶入美麗的春天景象之中。
其次,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課堂閱讀環(huán)境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運用多媒體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現(xiàn)在流行的一種手段。筆者在教學《口技》一文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視頻《洛桑學藝》,這段視頻的內(nèi)容是洛桑學習曲藝的表演。筆者要求學生認真看,認真聽,要能說出洛桑表演了什么主要內(nèi)容,節(jié)目播完以后,學生的發(fā)言踴躍,有些學生還能說出洛桑表演中的具體細節(jié)。筆者接著問:“洛桑表演的節(jié)目在曲藝形式中叫什么呢?”“口技?!睂W生在津津有味的觀看節(jié)目中被帶入了新課的學習之中。還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讓學生真正感受閱讀的快樂。比如,在教室設(shè)置圖書角,把經(jīng)典書籍投放到圖書角,鼓勵學生去閱讀;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競賽、圖書交流會等活動。課堂里,教師不管采用哪種激勵方式,目的就是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設(shè)適宜的情境,讓學生保持高昂的閱讀興趣和狀態(tài)。
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需要教師具有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勇氣,積極構(gòu)建民主、平等、和諧的閱讀教學課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幼稚”思維。比如,學生提出了不合情理的問題或者說出了“另類”的答案,或者是學生思考的問題比較淺顯,浮于表面,教師不可生硬的否定,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自讀、自悟,讓學生最終實現(xiàn)自我否定,這樣就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在自主閱讀《狼》一文后,歸納寓言故事的主旨,很多學生只抓住故事結(jié)尾中作者的感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來理解故事的主旨,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狡猾,同時也表現(xiàn)了屠戶的機智勇敢和斗爭精神。故事的主旨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就顯得有些膚淺了。筆者引導學生從故事“人物”關(guān)系來分析故事主旨。從“人物”的主次來看,“狼”才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狼在故事的發(fā)展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開始時一直追屠戶,伺機吃掉屠戶;盡管屠戶倚靠積薪,狼又主動“引誘”進攻;屠戶一直處于被動低位,迫不得已,才奮起殺死兩狼。因此屠戶是次要“人物”。寓言故事的主旨應該這樣概括:故事告訴我們對待這種像狼一樣那種貪婪、兇惡、狡詐、愚蠢的惡人應該像屠戶一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2.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講話,不但要聽老師講,還要聽同學講,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盡量有所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善于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3.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當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可以用贊許的目光鼓勵學生繼續(xù)講下去,對學生不正確或不全面的觀點,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保持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狀態(tài)。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其中的“合作”強調(diào)的就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過程。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學習基礎(chǔ)上,教師要主動為學生搭建“互動”的探討、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互動中解疑答惑、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中,一般為四人學習小組,學生互動時教師要給每個成員分配具體的任務(wù),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有序進行。
比如,小組的四個成員的角色分別是:主持人、記錄員、檢查員和發(fā)言人各一人。主持人:小組互動組織者,交流發(fā)言協(xié)調(diào)者,小組學習時間的分配者;記錄員:記錄小組互動過程、學習成果;檢查員:督促小組成員學習,檢查學習成果;發(fā)言人:向全班學生報告小組學習成果。由于小組成員職責明確,學生都要各負其責,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的互動中來。學生在小組內(nèi)的互動、交流,心理負擔較小,因此自己在閱讀中的個性化體驗和獨到的見解就敢于大膽說出來。課堂里,教師為學生搭建的互動平臺,讓不同個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有了參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是學生互動交流的參與者,學生小組互動時,教師要在小組間來回巡視,當小組需要老師參與的時候,教師就要積極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解決問題。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是完全脫手不管,當“看客”“甩手掌柜”,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會更高,那就是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漁”。
比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時,教師就可以運用《中國石拱橋》一文作為例子,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的相關(guān)知識:說明對象(事物說明、事理說明),說明方法(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語言(平實說明、生動說明),同時教給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比如: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概括、聯(lián)想等各種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學習方法,獨立自主地學習本單元的其他四篇課文(《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學生在自主閱讀,小組互動、交流中,對說明文的相關(guān)知識反復感知、理解、吸收、復習、鞏固,然后形成學習能力。教師對學生方法上的指導,既有利于學生對宏觀知識體系把握,又有利于對微觀知識點的掌握,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和質(zhì)疑問難習慣的重要保證。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問難。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提問,比如,在預習課文中質(zhì)疑問難,在課文題目處質(zhì)疑問難,在課文矛盾處質(zhì)疑問難,在自身體驗中質(zhì)疑問難,等等,教師在方法上的指導,對于提高學生的質(zhì)疑問難能力十分重要。
學生在預習課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課文時,有個學生就提出:“阿長是誰?為什么要寫她?她跟《山海經(jīng)》有什么關(guān)系?”我立刻表揚了該生:“問得好,問得很有價值,你問的這些問題正好是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解開這些疑惑吧?!别B(yǎng)成學生的質(zhì)疑問難的習慣,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問題意識,并主動思考、積極質(zhì)疑、努力解疑,克服個人思維的惰性,促進學生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