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家風可以概括為一個家庭或一個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所沉淀下來的家庭文化。從表面上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一種無形的存在,而實際上則以家教或者家規(guī)的形式為表征才有重要規(guī)訓的作用。
迄今為止我國對家風的定義還沒有完全達成共識,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第一,道德規(guī)范論,家風可以通過長輩對家庭年輕成員在日常生活的循循教導,培養(yǎng)他們的品格,樹立正確的三觀?!凹绎L是一種家庭習俗,是一個家庭中代代相傳的規(guī)則,是每個家庭成員從童年起都必須遵循的一個祖?zhèn)鹘塘x,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成員精神、道德和行為?!盵1]家風約束著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和和行為準則,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第二,就是教育論。我國大部分的學者都贊成這一觀點,認為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行為、情感、道德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案改傅难孕芯褪羌绎L”,“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俗、風格和習俗;它們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一本沒有文字的字典,是一種無聲的力量;他們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盵2]第三,文化論?!凹绎L可以看作是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是一個家庭的文化,它以一種隱性的形態(tài)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盵3]“家風不是一種普通的社會文化,而是一種具有深刻倫理精神的道德文化,是一種規(guī)范的道德文化?!盵4]所以,家風是傳統(tǒng)家庭的延續(xù),是家庭價值的體現,更是家庭文化的凝聚。
1.躬身內省的修身之風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就特別重視“修身”。在家風的傳承中,修身的關鍵便是品德。《周易;乾》中寫道:“君子進德修業(yè)?!边M德、修業(yè)的順序在于要先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更好的成就事業(yè)。傳統(tǒng)家風在“修身”上有諸多觀點,但核心要義是通過不斷學習達到自省,堅持培養(yǎng)以及鍛煉等方法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吧趹n患,死于安樂”便是如此,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煥發(fā)斗志,嚴格約束自己求得上進,反而那些身處安樂之中的人是極容易墮落的。自律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會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自己,當我們能嚴格自我管理時,才能真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古語云“習與性成”。好習慣、好品德的養(yǎng)成是需要培養(yǎng)的。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身受累。“幼兒養(yǎng)性,童蒙養(yǎng)正”,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愈早愈好,這樣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方能發(fā)生質的變化。只有修好自己身,家風自然興的道理被后世奉為家風真理。
2.以身作則的家道之風
家風是靠什么來建立的呢?不是靠父母對孩子的教條,而是靠所作所為。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長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在一個家庭里,父母以身作則是重要的榜樣力量。如果示范力量沒有發(fā)揮積極作用,孩子便會有模有樣一套學一套。這樣家庭的發(fā)展怎能和諧?教育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是打罵不是責備。父母堅持以身作則的表現是苛求孩子做到的同時自己要先做到,而且?guī)ь^作用要發(fā)揮好。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孝順的,但只是告訴他孝順的方法還遠遠不夠,相對于自己聽到的,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勤儉持家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是家風的重要內容。勤儉持家的家風同樣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如果家長只是告訴孩子不要奢侈浪費,貪圖享受,而自己卻異常懶惰,花錢大手大腳,毫無節(jié)制,那么孩子很可能模仿,把傳統(tǒng)勤儉持家的美德拋于腦后。作為家庭里的長輩,特別是父母都應該從我做起,用良好的行為去引導孩子。
3.剛柔并濟的交際之風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沒有一個人能離開社會獨立生存,也沒有一個家庭能避開社會關系獨立而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為人處世的方法關乎著家族的興旺也關系著家風的傳承,因此在傳統(tǒng)的家風教育中,教會后輩如何安身立命也是一個關鍵的方面。剛柔并濟是人生大智慧。曾國藩曾為勉勵自己寫下這樣一副對聯:“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上聯“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形象地就是要說明為人處世要學會“柔”,像春天一樣包容和柔和。下聯“撐起兩根窮骨頭”又告訴我們做人不能一味的柔,在需要的時候要學會“剛”。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都會做到剛柔并濟。在現實中,很多家庭面臨親族和鄰里矛盾,其實都可以歸結為沒有調節(jié)好“剛”和“柔”的度。曾國藩曾說“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會爛垮,太剛就會折斷?!盵5]實際上,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剛柔并濟便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在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銅錢它的樣子是“內方外圓”,后來被世人用來比喻為人處世,教導人們在彼此相互往來的時候要遵循“方圓”之道。這里的“方”就指做人的原則、“圓”則是社會交往的技巧。前者是做人之本,后者是處世之道。只有靈活掌握和運用這兩點,才能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游刃有余。我們今天在家風的建設中,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儒家和道家文化,如果能做到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相信在處世方面會得心應手。[6]
4.尊老愛幼的家族之風
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一直尊崇倫理道德,把尊老愛幼放在首位??鬃臃浅V匾曄驅W生灌輸尊老愛幼的思想,在《論語》中就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保ㄕ撜Z·學而篇),另一位儒家大人物孟子也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献印ち夯萃?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如果只顧著忙事業(yè),把盡孝的事情一拖再拖,很可能就會留下一生的遺憾。無論事業(yè)有成還是一事無成都應該把“孝”字藏在心間努力立刻付諸行動。
親人之間,有誰不希望和睦相處呢,但遺憾的是,從古至今親人之間因為矛盾而導致關系疏遠事情并不少見。親人之間的相處一直都是一門學問,但遺憾的時候,很多人都只重視和外部的相處,比如朋友、同事,往往忽略了內部和家人之間的相處??鬃釉f“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這個觀點跟曾國藩提出“愛和敬都做到,家和萬事興”是一個道理。被稱為禮儀之邦的國家從上而下都重視禮儀,不單子女對父母要講究以禮相待,就是兄弟、妯娌、子侄之間也要以禮相待。隨著現代社會“小家庭”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人忠實的也只是自己的小家庭,至于曾經和自己同寢而眠的兄弟姐妹過的如何,以及與他們關系如何,并不是特別的在意。因此在家風的建設中,學習和研究如何與親人之間相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直接強調“孝友”的理念要有效得多。
另一方面便是“愛之敬之”,不僅要孝順父母,在面對家里兄弟,不管貧窮富貴,有無嫌隙,一律愛之敬之。在傳統(tǒng)社會,人們對“兄弟”倫理非常重視,曾國藩曾說,使自己好名聲,使兄弟壞名聲,最容易使兄弟之間生出嫌隙,破壞兄弟之年的和睦,將會殃及整個家庭的和睦。
傳統(tǒng)家風的精髓往往集中體現在儒家文化中,但因為地域、生活習慣和習俗的不同,各自家庭有不同的家風文化側重??v觀很多公開傳統(tǒng)的家風,其核心要義都是圍繞“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體系最核心的內容。
基于中國孝文化的影響,傳統(tǒng)家庭文化一直把倫理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在《孟子;藤文公上》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親手。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序?!笨梢?,家庭倫理在社會倫理中的份量。特別是品德教育,古人常將此放在首位,教子以忠信,教子以義方,做人方方正正?,F實的著名家風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歷史上許多文人學士崇尚制定家規(guī),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家庭規(guī)訓用以規(guī)范后代??鬃油ビ柦套訉W禮,既包括社會上人際關系間的行為規(guī)范,也包含了家庭內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儒家講“欲治國者,先其齊家”,國家的治理以家庭的治理為基礎。所以,社會道德和規(guī)范的教育,首先是從家庭倫理與規(guī)范的家教開始。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道德強調家庭內的尊卑長幼等級地位,父兄處于尊位,子弟置于受壓抑的地位。古人將“信、德、孝、悌、讓”視為倫理道德核心思想,儒家經典《大學》中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修身是基礎,是對個人的德行規(guī)范。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才有能力管理家庭即所謂“平天下”。
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一些傳統(tǒng)的家庭思想禁錮著家庭成員的頭腦,甚至被長輩拿來當成晚輩奉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絕對權威和絕對服從的家長權威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顯現出弊端,在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中諸如“三從四德”、“仁愛孝悌”等被年輕一代所摒棄,而要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輔相成就需要剔除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的糟粕,去粗取精在揚棄中實現當今家庭教育的科學化??傊裉煲獙鹘y(tǒng)倫理道德予以繼承,但要批判地繼承。
傳統(tǒng)的家風十分重視如何教會子女為人處世,光有好的品行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與整個社會打交道。子女從家庭步入社會的過程,不僅要與親族打交道,還要和親族以外的人相處,要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近益友而遠損友是很重要的事情。處世的學問一直家風傳承中的關鍵方面,能夠在世上立足是一方面,如何更好的與人交往使自己能夠游刃有余的游走在世界則是一門學問。
傳統(tǒng)家庭思想中非常看重家族的“族品”。好的家族即使遇到苦難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而這就取決于家族平時所積淀下來的好修養(yǎng)好品格。祖輩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一些為人處世的哲學道理以轉換成家訓的形式,例如誠信就有所謂“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傳統(tǒng)家庭思想將誠信看作是關系修身處世的關鍵,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前途是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
“家風是家庭的靈魂,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盵6]每個家庭因為自身家庭文化的差異和家族特征的區(qū)別,對于自家后代的教導肯定也各有差異,但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家族的發(fā)展和興旺以及后代人的傳承使命。對于成長在家庭氛圍中的晚輩而言,自家的家風便是一種文化,通過代代的積淀和傳承,孕育后人。
在家族成員中長輩常會用一些家中潛在的軌跡來告訴晚輩行事規(guī)矩,比如要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比如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家族中的長輩在常年歲月的累積下積累了一些經驗,不斷地將這種經驗傳授給晚輩。一旦晚輩在觀念和行為上有沖突時就會用長者的身份來維護這種權威式的準則。在傳統(tǒng)社會,家風的發(fā)展不論在哪個階段都屬是規(guī)范為主,這也是一種家族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方法。
所以,父母必須抓住每件事對子女進行行為的道德教化。以身示教的過程會成為一種表率規(guī)范子女的行為。顏之推在家庭思想方面就說過“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顏氏家訓·治家篇)。這種家庭的家風思想在父母教化下傳承給一代又一代,一方面約束子女的行為和思想,一方面又改變和適應新的社會化沖擊。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在較長時間內所形成的、能夠影響其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的傳統(tǒng)風尚,也逐漸成為家庭文化的重要標志。既包括了明文規(guī)定的家訓、家規(guī),也包括了給家庭成員帶來無形約束的文化影響。至家族的門別意識開始,每個家族都致力于興建屬于自己的家庭文化風尚,不僅影響后代也是區(qū)別家族之間發(fā)展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社會發(fā)展到現在,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套自己的家庭風貌,是帶有自己文化特征的家庭文化。曾國藩曾經致力于打造和形成曾氏家風,他在寫給自己兒子紀澤、紀鴻的家書內容涉及修身、交友、勸學,還有濟急、用人類等對方面,不斷鼓勵家中晚輩勤學習,“凡人皆忘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余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為甚間斷,惜年老蒙眼,無甚長進?!盵6]曾國藩一直宣揚這種家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曾氏后人在這種家風的熏陶下,涌現出一批教育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曾國藩的家庭文化到現在仍然具有代表性,后來被后世的人不斷推崇。
家中的晚輩從家庭步入社會,不僅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還要學會如何立足于世。家族里的長輩以家風為依托,常把一些自己的經驗不斷授予家中的晚輩們。如何在社會上生存,是歷來家風中的重要內容,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成長在家庭呆的時間最長,接受父母和家族中長輩的影響最深,因此家族的烙印就會深深打在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身上。而且家庭成員還要處理好家庭整體外和其他群體與個人的關系。古人非常重視交際原則,常把“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作為信條。與平和的人交往遠離“損友”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對一點心眼,為自己留一份余地總沒錯。我國很多家庭在家風這方面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家庭哲學經驗,在傳統(tǒng)的家風典著中可以看出“忠信篤敬,親仁濟重”仍是大家普遍認可的道理?!胺蛉藶樽又溃笥诒I?、全行、以顯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亡之禍者,何也?有所祖習非其道也?!盵7]傳統(tǒng)的家庭思想仍是在教導子孫后代如何處理自己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并且提倡始終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中國自古講究“內方外圓”的處世之法,在家風的傳承過程中,年長者教化晚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使自己在社會上更好的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