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代對江浙運河的治理

2020-02-24 07:09:21張欣
檔案與建設 2020年1期
關鍵詞:元代

張欣

摘要:元代漕運以海運為主,河運管理制度較為粗疏混亂,圍水墾田、私?jīng)Q堤堰等造成江浙運河頻頻缺水而難以通航。元代對江浙地區(qū)淮揚運河、練湖、鎮(zhèn)江運河及蘇杭運河的治理,多以疏浚為主,雖難以根治,但有效地維持了運河的正常運行。

關鍵詞:元代;淮揚運河;練湖;鎮(zhèn)江運河;蘇杭運河

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恭帝出降,南宋滅亡,元朝成為第一個定都北京的統(tǒng)一王朝,也標志著全國政治中心北移正式完成。由隋唐兩宋至元,運河運輸功能的主要目標,次第由長安、洛陽、開封、臨安轉移至北京。然而定型于隋的南北大運河,并不能將江南物資直接水運至大都,須水陸聯(lián)運,貨物上下裝卸,費時費力?!拔页煲环矌纵d,南北舟車日瑣委。風帆咫尺不得到,費盡人牛不停軌?!保◤堉病端蛷埗Y部李兵曹奉命開河之行兼簡高和之漕副》)

為了適應新的政治經(jīng)濟格局,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便召集郭守敬等水利專家,經(jīng)過實地考察,利用地理水系自然條件,因勢利導,制定較為科學的開鑿路線,棄彎取直,開通濟州河、會通河,完成了大運河誕生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整體調整。調整后的大運河,從杭州一路北上,無需西繞開封,可直抵元大都,京杭大運河正式形成。此次線路調整,對淮河以南的運河故道未做大的改動,因此學界對元代運河的研究多著眼于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段的開鑿與維護,對今江蘇、浙江境內的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杭州運河諸段的關注較少[1]。本文試圖借助史志、文集等相關文獻,梳理元代江浙運河的治理情況。

一、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是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運河段,南起揚州,北至淮安,前身為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元代“江南貢賦皆由邗溝入淮,以達京師”[2],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兩宋時,淮揚運河常常由于泥沙淤積而航運不暢,宋朝曾專門調動軍隊加以疏浚。宋元戰(zhàn)爭期間,淮安為前線,元世祖取宋之后,淮揚運河一度壅塞。盡管元廷數(shù)次下旨浚治,然其時有海運、河運之爭,且膠萊運河正在開鑿,故一直未見施行。至元二十一年(1284),朝廷廢止膠萊運河開鑿工程,淮揚運河的疏浚才提上議程,“二月,浚揚州漕河”(《元史·世祖本紀十三》),而開鑿膠萊運河的來阿八赤所率水手水軍各五千、船一千皆交付揚州,“教習水手運糧”[3]。

淮揚運河不惟運糧的重要通道,也是兩淮鹽運的大動脈。兩淮地區(qū)是中國重要的鹽產(chǎn)地,元初便有“兩淮鹽稅甲天下”之說,淮鹽由淮揚運河運往全國各地,兩淮都轉運鹽使司亦設在揚州。因此,元代鹽政官員十分關注淮揚運河的狀況,朝廷亦令鹽司參與淮揚運河的治理工作,主要是提供經(jīng)費,如成宗大德十年(1306)正月,疏浚真州、揚州漕河,便令鹽商“每引輸鈔二貫,以為傭工之費”(《元史·成宗本紀四》)。

延祐四年(1317),兩淮運司官員上書,“鹽課甚重,運河淺澀無源,止仰天雨,請加修治”,得到了朝廷的批準,次年,疏?;磽P運河干支流兩千三百五十余里。此次工程規(guī)模浩大,由都水監(jiān)統(tǒng)一進行工程指導,河南行省、淮東宣慰司募集役工,“諸色戶內雇募丁夫萬人,乘農(nóng)隙并工疏治”,甚至有廉訪司和樞密院參與監(jiān)察與護衛(wèi),而工程費用“日支鹽糧錢二兩,計用鈔二萬錠”,自然從鹽政支出,“于運司鹽課及減駁船內支用”(《元史·河渠志二》)。根據(jù)民役數(shù)量及工程總支出推算,此役用時五十天左右,各州分段同時施工。當時諸暨人王良為淮東道宣慰使司令史,參與淮安以南的疏浚工程,“有司部役夫三千”,坐等都水監(jiān)前來指揮,而王良以為不可空耗日食,遂制定方案,“每十夫一治炊爨,九操畚鍤,日所穿廣四丈,修一丈,深五尺”,“比都水至河,可通舟者已四十五里。遂自新興、五佑兩場屬于高郵,次第訖功,而它州役議猶未定,乃俾悉用公法行之”[4]。

除上述國家行為外,地方政府也對運河的維護頗為重視,運河的疏浚往往成為官員治績。天歷三年(1330),“邗溝水涸,運道弗通”,淮安路總管董守簡“發(fā)官帑,僦工疏浚之”,既疏通了運河,又以工代賑,使貧民得食其力,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望[5]。

河道淺澀壅塞,乃是干旱、圍湖造田等導致的水源不足、水流過少造成的,因而清淤疏浚并非治本之計,因此延祐年間對淮揚運河的浚治,只能暫時有效,不能徹底根治。元統(tǒng)年間(1333—1335),兩淮都轉運鹽使王都中另辟蹊徑,“創(chuàng)通州狼山閘,引海水入揚州漕河,以通江淮”[6],在南通州狼山修建水閘,引海水入淮揚運河,增大水流水速,沖浚泥沙,以減少淤積阻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淮揚運河的問題不僅是水流少淺而造成的通航能力低下。運河兩岸的豪強富民對河道周邊水域的圍墾,使湖泊蓄水功能喪失,運河防洪能力降低,蓄水泄洪能力不足,導致的水災也時常發(fā)生。至治元年(1321),高郵遭遇洪水,以致“漕渠決壤,水泄入湖,平地泛濫,而運道不通”。甫任高郵縣丞的吳師道,親自率領吏民“筑大堤以捍漕渠,規(guī)偃潴以藩湖水”[7],通過修筑運河堤壩來增強運河的防洪能力,通過規(guī)劃挖掘堰塘來增強河道水系的蓄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練湖、鎮(zhèn)江運河

“何處最多情,練湖秋水明”(《菩薩蠻·丹陽道中》),這是元人宋褧途經(jīng)丹陽時的感慨。練湖位于鎮(zhèn)江丹陽,是江南運河流域唯一一個人工開挖的湖泊,肩負著灌溉和為江南運河供水的重任,而后者更為緊要,“本路漕渠,全藉練湖之水,一切遞運官物、商旅船舫,悉由于此”[8]。歷代水利專家都認識到練湖對江南運河的重要作用,“鎮(zhèn)江之水利以漕河為先,漕河以丹陽為先,丹陽之漕河,以治練湖為先”[9],并且達成了“開放湖水一寸,則可添河水一尺”的專業(yè)共識。

然而隨著江南人口的增加,練湖灘地成為侵墾和占奪的對象,圍湖墾田和退田還湖的斗爭由隋唐至兩宋,持續(xù)了幾百年。盡管南宋政府多次重申禁止墾湖,但是徒為具文,至宋元之交,練湖基本上湮廢。元有江南之后,“豪勢之家于湖中筑堤圍田耕種,侵占既廣,不足受水,遂致泛溢”(《元史·河渠志二》)。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官員上奏請求疏治練湖,得到批準,“分遣江浙行省御史臺、行宣政院、廉訪司官,及本路達魯花赤、鎮(zhèn)守軍官,率士庶僧道人夫,各備畚鍤等具,自三十一年正月七日興工,疏瀹湖水,修筑堤岸、斗門、石闥、涵管,咸一新之,一月工畢?!盵8]“用工六千四百余人,糧五千石,錢稱是”[10]??傮w而言,此次疏治是比較全面的,時人翟思忠認為“中埂一,為湖二,函?斗門,一一有法”,收到了“旱不干枯,澇不渰沒,湖水放寸,運河注尺”的功效[11]。然而政府對侵占之地,“驗畝加賦”,實際上變相地承認了對練湖的既有圍墾。

練湖的第二次疏治是在大德九年(1305)春,由元初名臣史天澤的四世孫史燦主持,整個工程持續(xù)一個月,“環(huán)湖上下,峻垾巋然,厚且完固,斗門石?,暨諸函竇,辰次星列,陽開陰闔,視舊制無毫發(fā)遺”。有至元三十一年疏治打下的基礎,加之史燦指揮調度有方,故此次工程的人工費度,僅為前者的三分之一[10],便讓練湖維持了十幾年的正常運行。

延祐六年(1319)九月,朝廷再次下旨浚鎮(zhèn)江練湖。這次疏浚工程史料鮮有記載,殆規(guī)模較小,也并不徹底。因此僅時隔四年,即至治三年(1323),江浙行省便上書陳言練湖“淤淺”,以致鎮(zhèn)江運河“舟楫不通”,請求全面疏治運河、練湖。中央政府頗為重視,下旨治理鎮(zhèn)江運河與疏浚練湖同時進行。練湖疏浚之法依任仁發(fā)、毛莊之議,“用船千艘,船三人,用竹?撈取淤泥,日可三載,月計九萬載,三月之間,通取二十七萬載,就用所取泥增筑湖岸”。然經(jīng)實地考察,練湖“上湖沙岡黃土,下湖茭根叢雜,泥亦堅硬,不可?取”,故建議先疏運河,再治練湖。而治理之法也由挖深湖底轉為筑高湖堤,“增筑堤隁及舊有土基,共增闊一丈二尺,平面至高底灘腳,增筑共量斜高二丈五尺”。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舊有堤壩未達上述標準者增筑補缺,已達標者,“遇有崩缺,修筑令完”,而水勢稍緩的地帶,則“不須修治,其堤底間有滲漏者,窒塞之”(《元史·河渠志二》)。又“漕堤埂為斗門一、石?六,石函十有三,一備啟閉,以借蓄泄”[11]??偣舶l(fā)動役夫三千人,用時三日,泰定元年(1324)三月正式完工。同時完善練湖管理制度,練湖原有湖兵四十三人,此次疏浚之后,兵額增至一百人,專門負責“修筑湖岸”,并以鎮(zhèn)江路達魯花赤兀魯失海牙全權負責練湖事宜,同知哈散、知事程郇專管蓄泄渠水的斗門,以向運河提供足夠的水源。

練湖是鎮(zhèn)江運河水系的一部分,鎮(zhèn)江運河的疏治與練湖的治理原議同時進行,然由于“兩役并行,往來監(jiān)督,供給為難”,且練湖治理方案有變,故先開浚運河(《元史·河渠志二》)。自鎮(zhèn)江程公壩至常州武進呂公壩,凡一百三十一里有余,開河面寬五丈,河底寬三丈,深六尺,河底半高處設置涵管五十四個,征發(fā)役夫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二人,各段同時開工,用時三十天。“于是河流彌漫,大艘小舫,悉得通行,無膠澀之厄”[11]。

鎮(zhèn)江運河及練湖的這次治理較為系統(tǒng)全面,既加寬加深了運河河道,又增高修補了練湖堤壩,整個鎮(zhèn)江運河流域的水利狀況有了良好的改善。然而此次工程的重點在于疏浚鎮(zhèn)江運河,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資源也集中于此,練湖的治理僅增高加固了部分堤壩,湖底淤泥并未清理。相較而言,原先“撈取淤泥”的清淤方案更接近練湖水利問題的根本,但是工程量大,計劃用時90天,而治標之策的增高修筑湖堤,僅用時3天。采用后一方法治理練湖,顯然難以實現(xiàn)預期目標,甚至有敷衍塞責之嫌,因此此次練湖治理的效果不宜高估。

三、蘇杭運河

處于太湖、吳淞江、京杭大運河交匯之地的蘇州,同時又是元代漕糧海運的起點,其水運樞紐的地位十分突出。元朝對吳地水系的治理主要是疏通太湖出水的通道,集中于對吳淞江的疏導[12],而對蘇州運河則鮮有治理。元末張士誠占據(jù)蘇州,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對蘇州運河進行了重新的調整。至正二十五年(1365),張士誠政權的重要成員周仁,主持開挖望亭河,由陳允貞負責具體事務,征發(fā)數(shù)十萬人,用時兩月,“河長四十里,北接漕湖,南通漕渠,又東注于震澤”。這條人工河本出于軍事防衛(wèi)目的,“為固國計”,工成之后,“吳人視之猶金湯”[13],但在客觀上豐富了蘇州運河的航運體系,方便了物資的運輸。然而開河征發(fā)數(shù)十萬民工,引發(fā)民怨沸騰,時人楊維楨作《周鐵星》詩,痛斥周仁“開血河”[14],殆謂此役。

作為南宋故都,杭州是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樞紐,也是海運的重要港口。元代的杭州運河,基本保持南宋的狀況。城區(qū)運河南接錢塘江,北抵大運河南端上塘河,城中又有河渠連通西湖,從而使大運河、錢塘江、西湖連成一體。宋亡以后,杭州運河疏于浚治,錢塘江也因泥沙淤積,水道受阻,以致“舟楫不能到岸”,“遞運官物,甚為煩擾”(《元史·河渠志二》),往來物資需要人工搬運十七八里,增加了物流成本,從而導致物價飛漲,“五斗陳米已萬錢,糴且無之矧借旃”(方回《后苦雨行》)。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江浙行省令史裴堅上書請求疏浚杭城龍山河。該河連通錢塘江與運河,南宋時因逼近皇宮而禁用,加之兩岸居民連年侵占,糞壤填塞,遂至淤塞荒廢。而一旦疏浚啟用,接通運河、錢塘江,則可暢通水道。因此延祐三年(1316)三月,丞相康里脫脫(1272—1327)主持修治龍山河。征發(fā)役工五千二百余人,用時四十天,疏通龍山河道九余里,造石橋八眼,設龍山上下復閘,方便船只出入錢塘江。龍山河的疏浚,極大地便利了杭州的水運,降低了運輸成本,平抑了物價,公私兩便。[15]然而龍山河的疏浚,必然導致既得利益者的反對阻撓,“僚佐或難之”,而脫脫曰:“吾陛辭之日,密旨許以便宜行事。民以為便,行之可也。”不久又有旨禁土功,反對者又以此為借口,脫脫曰:“敬天莫先勤民,民蒙其利則災沴自弭,土功何尤?!保ā对贰た道锩撁搨鳌罚┻@些展示了一個杰出政治家所具備的堅毅與仁愛,因此在其離杭赴京之日,“百姓數(shù)萬號慟遮道,不得前”[16]。

三十年后,杭州運河再次出現(xiàn)淤塞。至正六年(1346),江浙行省再次疏浚杭州河渠,主持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達世貼穆爾,是康里脫脫之第三子。達世貼穆爾上任伊始,便視察其父所浚之杭州運河,詢于百姓,咨于官僚,謀于憲府,皆以治河為言,方?jīng)Q意治理。重點對龍山至豬圈壩長達三十余里的運河進行疏治,同時疏?!翱ぶ泄庵Я鞫嗬?,共深三尺,廣仍其舊,悉導湖水注之”,新建木水閘四座,石橋一眼,為了防止挖出的淤泥雨天沖回河中,將其運至江滸。上述工程耗工四萬二千五百,用鈔八萬五千貫,規(guī)模不可謂不大,收效亦不可謂不著,“于是河流環(huán)合,舟航經(jīng)行,商旅由遠而至,食貨之價不翔,稚耄莫不皆喜,公私咸以為利矣”[17]。父子二人,前后三十年,皆以治理杭州運河為要務,且修治有方,不勤民傷財,事畢而民不知勞,故杭州之民無不感泣[16]。

與脫脫父子啟用疏浚湮廢的舊河道不同,元末張士誠出于軍事需要,對杭州運河進行了重新改造,形成了現(xiàn)在的走向。南宋定都臨安,為了方便物資運輸,在保留上塘河航道的前提下,重新挖掘崇?!羁凇毙聵虻男逻\道,即現(xiàn)在的西塘河。上塘河航線路程短,但是水量不足;西塘河利用東苕溪作為水源,水量豐富,但是需要繞道奉口,路程較遠。東西兩道各有利弊,故而并用而不偏廢。元代中后期疏于維護,兩河皆淺澀難行,船只入杭十分困難。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占據(jù)蘇州,次年入杭州,軍船往來蘇杭,只能經(jīng)由狹窄淤塞的西塘河、上塘河,極為不便。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發(fā)軍民二十萬,“復于武林港口,開浚至北新橋,又南至江漲橋,廣二十余丈,遂成大河,因名新開運河”[18],即北關河。至此,西塘河、上塘河之外,江南運河南端亦可由石門經(jīng)塘棲至杭州。此三條航線中,塘棲至杭州一線水量最為豐富,能常年保持通舟所需的水位,故而優(yōu)勢比較明顯,明清至今一直沿用,成為京杭大運河南端的干道,也使塘棲這一小鎮(zhèn)成為蘇杭之間的要沖。

四、結語

元代修治京杭大運河,主要目的是將江南物資漕運至大都。盡管棄彎取直,鑿通濟州、會通、通惠諸河,漕船可由杭州直抵大都,但是由于水源不足、地勢南低北高等問題,終元一代,京杭大運河并未充分發(fā)揮作用,年運量僅數(shù)十萬石。原本作為河運補充的海運,則逐漸成為漕運的主力,由元初的四五萬石,增至中期的三百五十萬石,故“終元之世,海運不罷”(《元史·食貨志·海運》)。元末負責東南海運的劉仁本亦不無自豪地說:“自漢唐以來,暨于我朝,雖損益時宜,實未有如今海舶之便利捷徑也”。[19]海運承擔了大部分漕糧的運輸,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運河則主要運輸少量的官糧和各類貢物、海鹽等,因此元代河運的管理機構和制度,不如海運完備。

元代設立專門的水利機構,中央設都水監(jiān),“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橋梁閘堰之事”,濟州、會通、通惠諸河的鑿通,即由都水監(jiān)及分設的行都水監(jiān)主持,嗣后運河的疏治,也多由都水監(jiān)主導。地方設河渠司,掌管地方河堤修筑之事。而運河的日常管理,則有京畿和江淮兩處漕運司,后者掌管江南至瓜州的運河漕運。然而這些機構多根據(jù)情勢立廢,較為隨意,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曾罷江淮漕運司,將所轄事務并入海船萬戶府,淮揚運河成了海運的一部,大德四年(1300)又“復淮東漕渠”(《元史·成宗本紀三》)。運河管理機構立廢頻繁和職責不清,難以對運河形成有效的管理。運河兩岸權貴豪強往往損公濟私,或筑堤圍田,侵占運河水域,或“私?jīng)Q堤堰,澆灌稻田、水碾、園圃,致河淺妨漕”,甚至“就堤取土,漸至闕破”(《元史·河渠志一》)。因此運河南北諸段往往淤塞通行,頻繁疏浚而難以根治。

盡管如此,元代對江浙運河的多次疏治,仍較為有效地維持了運河的正常運行,將南北航運連為一體,對溝通南北經(jīng)濟、人文交流,繁榮全國及區(qū)域商業(yè),起了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曼:《新世紀以來國內元代水利史研究綜述》,《農(nóng)業(yè)考古》,2014年第4期。

[2](元)蘇天爵:《故榮祿大夫御史中丞贈推誠佐治濟美功臣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冀國董忠肅公墓志銘》,《滋溪文稿》,中華書局,2008年,第193頁。

[3](明)解縉等:《永樂大典》卷一五九四九,《經(jīng)世大典·元漕運》。

[4](元)黃溍:《忠憲大夫淮東道宣慰副使致仕王公墓志銘》,《全元文》第30冊,第376頁。

[5](元)黃溍:《御史中丞贈推誠佐治濟美功臣榮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冀國公謚忠肅董公神道碑》,《全元文》第30冊,第171頁。

[6](元)黃溍:《正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王公墓志銘》,《全元文》第30冊,第417頁。

[7](元)張樞:《元故禮部郎中吳君墓表》,《全元文》第38冊,第594頁。

[8](元)俞希魯:《(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七,民國十二年重刊本。

[9](清)黎世序:《練湖志》卷四,嘉慶十五年刊本。

[10](元)陳膺:《重修練湖記略》,《全元文》第28冊,第86頁。

[11](元)翟思忠:《復修練湖記》,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王颋:《元代的吳淞江治理及干流“改道”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第4期。

[13](元)謝應芳:《送陳允貞序》,《全元文》第43冊,第169頁。

[14](元)楊維楨:《楊維楨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08頁。

[15]徐吉軍:《杭州運河史話》,杭州出版社,2013年,第133頁。

[16](元)黃溍:《敕賜康里氏先塋碑》,《全元文》第30冊,第58頁。

[17](元)蘇天爵:《江浙行省浚治杭州河渠記》,《滋溪文稿》,中華書局,1997年,第36-37頁。

[18](明)沈朝宣:《(嘉靖)仁和縣志》卷六,光緒武林掌故叢編本。

[19](元)劉仁本:《送戶部尚書徹公通理趣漕回京序》,《全元文》第60冊,第311頁。

猜你喜歡
元代
元安西王歷史若干問題研究
淺議廬山元代石刻書體藝術中的隱士情懷
王維山水田園詩元代接受研究
王繹《寫像秘訣》中的肖像畫技法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2:06:52
從民族文化交流視角論元代蒙古族漢文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雪霽里的故事》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8:09
淺析遼、金、元時期的春水玉
元代《宣授善和大師塔銘》碑補缺
文物春秋(2014年5期)2015-03-30 21:07:25
元代文化統(tǒng)治的特征及影響初探
黑龍江史志(2014年7期)2014-11-24 22:32:15
原平市| 黄浦区| 长武县| 大厂| 建昌县| 绩溪县| 邮箱| 修武县| 大足县| 罗定市| 樟树市| 临潭县| 六枝特区| 郯城县| 工布江达县| 招远市| 伊宁市| 安陆市| 乌恰县| 克什克腾旗| 青铜峡市| 望江县| 江源县| 河北区| 留坝县| 怀集县| 浏阳市| 宜州市| 含山县| 三江| 栾城县| 江孜县| 新绛县| 苗栗县| 江安县| 绥中县| 开平市| 昌都县| 马边| 卢龙县|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