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晉城是琉璃的故鄉(xiāng),因此琉璃類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晉城博物館的特色藏品就是建筑琉璃、琉璃明器和侍俑。為了突出這一藏品特色,在基本陳列中利用好這些藏品是極為重要的。在《晉城古代建筑》與《晉城古代文明》陳列中展現(xiàn)博物館琉璃藏品的獨特優(yōu)勢,既突出了晉城博物館的收藏特點,同時也強化了陳展的特色,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這樣的研究與探索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晉城博物館;特色收藏;琉璃陳列展覽
琉璃是中國古代藝術遺存中的一支奇葩。琉璃制作歷史悠久、作品絢麗生動、應用領域廣泛。
晉城是琉璃的故鄉(xiāng),因此晉城的琉璃遺存也十分豐富。流光溢彩的琉璃遺存吸引了方方面面的愛好者,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收藏愛好者都十分鐘情五光十色的琉璃。他們踏遍晉城的山山水水、鄉(xiāng)村古鎮(zhèn),尋覓流散于各地的琉璃遺存,使古老的晉城琉璃有了再放異彩的機會。
一、晉城的琉璃生產(chǎn)與晉城博物館的藏品優(yōu)勢
關于晉城制造琉璃的歷史,最早的記載大約在宋金時期。晉城玉皇廟有一塊留存至今的金代碑刻,明確記錄了泰和七年(1207年)重修時所使用的琉璃就是距離不遠的元慶村產(chǎn)的,原文為“琉璃匠元慶社李道真”。直到今天元慶這個古村落還存在,而且已經(jīng)擴展為東元慶、西元慶、上元慶、下元慶四個村子。元代是一個注重工匠的朝代,元代的晉城生產(chǎn)條件尚好,因而留住了許多技藝高超的匠人,他們在晉城娶妻生子、落戶安家,因此有了“九頭十八匠”等眾多與匠人有關的村落,琺華就是這一時期琉璃制品中的代表。
明代晉城的琉璃更是一枝獨秀,陽城的喬氏,世代延綿,傳人眾多,一直延續(xù)至今。于是在晉城各市、縣、區(qū)留下了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琉璃制品,它們或存在于高大輝煌的古建筑之上,或深埋在厚厚的黃土之中,或擺放在達官貴人的花園山亭里,黃綠藍褐、色彩斑斕,裝飾著古樸的太行,精致了人們的生活。
晉城博物館的藏品也體現(xiàn)了晉城繁榮的琉璃生產(chǎn),豐厚的文化遺存體現(xiàn)在博物館的藏品中,自然是數(shù)量眾多的琉璃類藏品了。晉城博物館的琉璃藏品主要分為三個類別,一是建筑類裝飾品,主要是琉璃吻獸、琉璃脊塊、琉璃瓦當?shù)取6悄乖嵊昧鹆?,如琉璃明器、琉璃侍俑等。三是琉璃用品,如香爐、造像、擺件等,其中以琉璃建筑裝飾與琉璃侍俑居多。這正是晉城博物館藏品中最為突出的優(yōu)勢之一,突出的藏品自然會反映在晉城博物館的展陳里,因此晉城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里,幾乎每一個主題都離不開琉璃這一特有的藏品優(yōu)勢。
二、金代二十八宿琉璃脊與晉城古代建筑陳列
《晉城古代建筑藝術》是晉城博物館基本陳列中的重頭戲。這個陳列主要由序言大廳的金代舞臺與走進古建筑、澤州寺廟、沁河古堡晉城民居等幾個部分組成。由于整個陳列以古建筑為核心,陳列物多為建筑構(gòu)架,門枕、柱礎及建筑模型等,即便有精美木雕、石雕、磚雕、壁畫等點綴其間,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厚重有余而色彩單一,難以激發(fā)人們的視覺欲望,于是我們把目光放到了色彩斑斕的古建筑琉璃上。
在建筑的屋面上使用琉璃,當年古人的用意應該是點綴色調(diào)單一的磚瓦建筑,使之變得引人注目。因此我們在展陳布置中把古建筑裝飾琉璃作為調(diào)色板,利用古建筑琉璃來增強陳列的視覺感。
于是,我們在第二個展廳中集中安排了一組琉璃制品。這是我們晉城博物館收藏的一組珍貴文物,制作于金代的琉璃脊塊。這批藏品來源于晉城玉皇廟的正殿之上,創(chuàng)作者很可能就是碑文中記載的“琉璃匠元慶社李道真”。這組琉璃共16塊,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廟宇脊飾,而且是專門為玉皇廟的玉皇殿定制的,正面的紋飾沒有慣常使用的龍鳳、牡丹,而是二十八宿諸星座的人物形象,僅在背面裝飾了龍紋和花卉。這條脊還是比較完整的,脊塊高43厘米,厚30厘米,通長達到了956厘米。
脊上的人物由軫水引為始,井木獐為尾,具體順序為軫水引、觜火猴、鬼金羊、參水猿、胃土雉、女士蝠、牛金牛、奎木狼、心月狐、角木蛟、尾火虎、翼火蛇、虛日鼠、亢金龍、氐土貉、昴日雞、箕水豹、房日兔、斗木獬、危月燕、室火豬、星日馬、畢月烏、壁水貐、柳土獐、婁金狗、張月鹿、井木獐等。其中有12塊脊上捏塑著兩個人物,4塊脊上捏塑著一個人物,他們分別為尾火虎、翼火蛇、虛日鼠、昴日雞。這些人物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或手捧著、或伴隨著那些與該星宿相對應的動物,雖然形象各不相同,但每一個星宿都衣帶飄舞,腳踏祥云,很是生動。脊塊表面通體黃綠釉彩,唯有人物的臉部用了白色,眉毛用了黑色。這批琉璃雖然歷經(jīng)七百多年的風侵雨蝕,但至今依舊絢麗多彩。
與這批琉璃相映襯的是玉皇廟現(xiàn)存的二十八宿元代彩塑的照片。這是一組享譽世界的彩塑作品,賦予泥土靈性,是中國古代彩塑匠師的神奇之作。晉城玉皇廟的彩塑二十八宿采用了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相結(jié)合的雕塑手法,用男性的剛猛、女性的溫柔、老人的慈善,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二十八宿的獨特魅力。彩塑比例恰當、面部表情豐富、神態(tài)刻畫極其出色。他們的性別、年齡、性格、民族、服飾、身份也各不相同,藝術感染力極強,其創(chuàng)意和技藝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圖片展和實物展的二十八宿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表現(xiàn)了匠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超群的智慧。
由于展柜是依墻設計的,二十八宿琉璃脊只能按順序一字擺放,以至于只能看到琉璃脊正面的二十八宿人物紋飾,而看不到背面的龍紋與花卉。應該說這是展陳中的一個遺憾,如果有機會整改展陳,我們會設法彌補這一缺憾。
這一組色彩絢麗的琉璃作品出現(xiàn)在我們的古建筑藝術陳列中,不但填補了古建筑藝術的一項空白,還喚醒了觀眾的視覺神經(jīng),增加了色彩的多重性,彰顯了晉城博物館的藏品特色,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三、琉璃明器與琉璃侍俑讓晉城古代文明更絢麗
《晉城古代文明》是晉城博物館的另一個基本陳列,它講述了晉城從遠古的下川文化到明清的太行深處。太行古道,長平之戰(zhàn),煤鐵商賈,隱士達官,雖寥寥400平方米,卻講述了一萬多年以來晉城的漫長歷史。
晉城古代文明由文明初起、長平之戰(zhàn)、盛世華章、明清繁盛四部分內(nèi)容組成,分別展示了晉城博物館藏品中不同時代的特色,其中“陪葬侍俑”無疑是最為靚麗的篇章。
“事死如事生”是中國古代人的喪葬理念,人們崇信人死之后,在陰間會過著類似人間的生活,于是在“孝”文化的推動下,為死者專制的隨葬明器便出現(xiàn)了。琉璃作為明器,歷史悠久,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琉璃明器,大約就是漢代的綠釉陶樓了。宋代之后,隨著厚養(yǎng)薄葬制度的推行,明器進入一個相對衰落時期。不過晉城地區(qū)似乎有所不同,整個明清兩代,明器的使用不但沒有衰落的現(xiàn)象,反而欣欣向榮,這或許與上黨地區(qū)繁榮的琉璃產(chǎn)業(yè)有關。
在晉城博物館的藏品中,隨葬俑和隨葬明器數(shù)量眾多,成為晉城博物館藏品中的一大特色。它們色彩絢麗、形態(tài)各異。從色彩來看,有黑、綠、藍、黃、橙、褐等八大類。從年代上看,有東漢、北朝、唐、金等許多不同的時代,但數(shù)量最多的還是集中在明、清兩代。
晉城博物館收藏的明清琉璃俑和琉璃用品,大多出土于晉城市周邊的不同墓葬,主要的出土地點有以下三個地方。
(一)澤州縣大陽鎮(zhèn)陡坡村張光奎墓
1987年5月,大陽鎮(zhèn)陡坡村村民在修建房屋挖掘地基時,發(fā)現(xiàn)一座石砌的古墓。該墓共出土文物百余件,其中有金銀錫器、玉石器、陶瓷器、琉璃器等,墓主人叫張光奎(《明史》有傳)。據(jù)墓志記載,張光奎生于萬歷癸酉年(1573年)二月初二日,卒于崇禎壬申年(1632年)七月二十三日,官至山東右參政,總二東鹽事,諭祭葬,贈光祿寺卿。這個墓出土了近200件琉璃明器,其中隨葬俑就多達119件。
(二)成莊煤礦工業(yè)廣場
1989晉城煤業(yè)集團成莊煤礦開工建設,工業(yè)廣場選址于澤州縣下村鎮(zhèn)成莊村附近。發(fā)現(xiàn)有出土文物150余件,其中隨葬俑有30余件。
(三)晉城市果品公司冷庫建設工地
晉城市果品公司冷庫位于晉城市西謝匠社區(qū)。2003年,在冷庫建設施工期間發(fā)現(xiàn)一批墓葬,根據(jù)出土墓志記載,為明隰川王家墓。出土文物有360余件,其中隨葬俑約180件。
晉城博物館藏品中的琉璃俑,分工明顯,從俑的衣著打扮、動作形態(tài)、隨身器物來分析,可大致確定它們的身份。它們有負責生活起居的貼身侍俑,有跟隨主人左右的隨行俑,有手型環(huán)握與肩膀同高的轎夫俑,有負責墓主人坐騎的牽馬俑,有挎包袱和挎馬扎的隨行俑,有雙手捧盒的出行俑,有隊伍浩大的儀仗俑,有手持樂器的演奏俑等。
在晉城博物館三樓的《古代文明》展廳中,按出土地設計了三個陳列展柜,分別為張光奎墓展、隰川王家族墓展、成莊礦墓展。
其中三個展柜面積,一大兩小,最大的是張光奎墓展覽,它的展柜長2.5米,寬1米,高2米,擺放在展廳中央。展柜中琉璃俑一字排放,共十三排,前一二排擺放著紅綠釉琉璃儀仗俑,三四五排擺放著褐綠釉琉璃儀仗俑,由于手中的儀仗已經(jīng)腐朽難尋,只能從他們空握著的拳頭來判斷他們的身份。第五排中間擺放著兩個雙手捧盒的出行俑和兩側(cè)兩個挎包袱和挎馬扎的隨行侍。第六排擺放著褐綠釉捧盒侍俑,雖然手上已經(jīng)沒有盒子,但根據(jù)雙手捧著的動作,可以判斷他們的身份。第七至九排中間擺放著兩匹黃綠釉琉璃鞍馬,兩側(cè)有四個綠釉隨行俑。第十和十一排中間擺放著一頂黃褐釉琉璃轎,轎邊有四個紅綠釉轎夫俑,轎的旁邊還擺放著六個隨行俑。第十二排中間擺放著長方形的供桌,上面擺放著非常有特色的琉璃供品十二件,琉璃盤中放著,豬頭、魚、鴨等。周邊還擺一對琉璃燈臺、一對琉璃酒壺、一對琉璃花瓶,一對琉璃箱子。兩側(cè)各擺放著兩對一男一女侍俑,兩個男侍俑捧著毛巾,兩個女侍俑一個捧著盆,一個捧著梳裝盒。第十三排同樣是一男一女兩個綠釉琉璃侍俑,只不過他們的高度要比前面高上許多,身高有50多厘米。整個展柜以侍俑為主,共有63件,擺放在一起十分壯觀。
由于空間限制,張光奎墓出土的琉璃明器還有很多沒作陳列,如素燒的磨碾、實心的茶壺、小小的酒杯、折疊的椅子、帶毛巾架的臉盆、雕塑有紋飾的衣架等非常有情趣的精美用品等,都沒能展現(xiàn)出來。
隰川王家族墓的展柜內(nèi)擺放著一件黃綠釉琉璃雕龍床、一件黃綠釉琉璃轎、三件紅綠釉琉璃樂俑和七件紅綠釉琉璃騎馬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雕龍床了,這是晉城博物館所藏明器中最精致的作品。該床高47.6厘米,長42.7厘米,寬21.8厘米。床的上部以六抹格扇圍合,正面留口出入,格扇上為欞格,下飾團龍,床的下部正面分為三份,每份飾有團龍一幅。床前出檐一步,兩角的柱子上各飾有盤龍一條,角柱間有垂柱兩根,柱上也有盤龍裝飾。兩組盤龍,前者為升龍,盤旋上升,后者為降龍鳥瞰人間,頗有氣勢。兩垂柱間還飾有行龍,柱頂檐下設斗拱六攢,頗具皇室氣派。
那組紅綠釉琉璃樂俑,他們一個吹著喇叭,一個胸前挎著大鼓,手里拍著小镲,生動有趣,為陳展增添了喜慶色彩。
成莊礦展柜里面擺放著10個琉璃立俑和2個黃綠釉琉璃牽馬俑,牽馬俑人的手和馬頭連接在一起,形象生動逼真,這種俑也是極為罕見的。
色彩絢麗、生動逼真的琉璃侍俑和琉璃明器出現(xiàn)在晉城古代文明的陳列陣容里,給晉城古代文明陳列帶來了一股生氣,使這個久遠歷史的陳列變得更有觀賞性。
四、結(jié)語
琉璃是晉城悠久歷史的見證,古代匠人的智慧脫俗超凡,豐富了晉城地區(qū)的文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晉城博物館所收藏的眾多琉璃制品,必將主導晉城博物館的所有陳列與展出。利用藏品優(yōu)勢,策劃各具特色的主題陳列,不僅是晉城博物館要做的工作,也是所有博物館人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愿我們能在這一領域中摸索更多的經(jīng)驗,取得更大的成果。
張?潔
1982年12月生,女,漢族,山西晉城人,文博館員,學士,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