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財經(jīng)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20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fā)展期,由于國家教育方針的引導,高校開始駛?cè)肓藬U招的軌道。在1999—2007年間,我國高校每年的擴招人數(shù)均保持在40萬以上,8年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3%。[1]高校擴招有其積極利好的一面,但擴招也不可避免會帶來“陣痛”,其中大多數(shù)高校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校的軟硬件設(shè)施難以滿足擴招所產(chǎn)生的種種需求。由于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學校不得不增設(shè)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在土地資源有限的約束下,許多學校只能就近選新址設(shè)立新的校區(qū),有的學校甚至因為資金困難的關(guān)系,不得不選擇在異地的偏遠地區(qū)建立新校區(qū)。多校區(qū)辦學從物理空間上加大了辦學規(guī)模,解決了硬件設(shè)備不足的問題,然而它也因而帶來了新的難題。
一般認為,中國多校區(qū)高??煞譃楹喜⑿投嘈^(qū)高校、擴建型多校區(qū)高校、混合型多校區(qū)高校三種類型。[2]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擴建型多校區(qū)高校中高年級學生干部隊伍建設(shè)的問題。這類型的高校“是校本部或主校區(qū)建在城市中心地帶,向外征地擴大辦學空間新建一個或若干個校區(qū)”。[2]在這類型的高校中,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往往采取1+3或2+2的模式,即學生前1年或2年在副校區(qū)學習生活,后3年或2年在校本部學習生活。這種培養(yǎng)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生大學四年求學生涯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不利于構(gòu)建完整的、具有傳幫帶特質(zhì)的校園文化。由于學生干事一般都是低年級學生擔任,高年級的學生往往無心做好服務管理工作,因此通過對高校多校區(qū)模式下高年級學生干部隊伍建設(shè)進行一定的研究,也許可以為解決高年級的校區(qū)可能面臨的沒有學生干部可用,或?qū)W生干部“不給力”的問題提供一些參考思路。
初入大學校園的新生,真正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投入到新的環(huán)境。他們往往充滿了好奇、表現(xiàn)得比較興奮和激動。與中小學兩點一線的生活相比,大學校園的生活更為精彩。有社團、學生會等組織向新生招手,且熱情地鼓勵他們加入其中。許多新生也因為想要豐富自己的生活,多獲取生活經(jīng)驗,結(jié)識好友而參與到學校的一個個小組織當中,或為學校的活動出謀劃策,或為同學們服務盡己所能。這一階段的學生呈現(xiàn)出樂于奉獻,愿意干活,積極聽話等特點。從活動的策劃、班級的管理、上級任務的落實等系列的活動和實踐中,一批出色的學生不免會浮現(xiàn)出來。他們從大一的干事或社員,經(jīng)過一年的鍛煉,成長為部長或社長,其中小部分甚至成為學生會主席團的一員。熟悉了“套路”之后,這些學生干部對自己的工作不再那么興致勃勃,他們可以指揮新入學的學生做事,自己親力親為的需求減少了,然而因為經(jīng)驗加持,又有新的一批學生作為“手下”,他們還能將工作做好,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而離開了低年級集中的校區(qū),去到另一個校區(qū)后,情況就不一樣了。
(一)沒有學生干事協(xié)助開展工作
學生干事指的是在學校里學生成立的各種群體組織中,負責執(zhí)行各項工作的人,這一類人往往是上文中提到的大學新生。他們因為自身的一些特點容易被指揮、被使用。然而無論是1+3或2+2的培養(yǎng)模式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類聽命令、肯干活,有一定數(shù)量的群體僅存在于高校中的某一校區(qū)。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往往是分開在兩個校區(qū)的,這就導致高年級的學生干部“手下無兵”。
學生工作種類繁雜,僅靠寥寥幾位學生干部,實在難以應對。而高年級的普通學生許多已成為了“老油條”,對學校的事務并不關(guān)心,很多時候,不會、甚至是不愿意幫助學生干部。有些長線條的工作,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人員來跟進更新。既沒有低年級的學生充當干事,分擔工作,又沒有同年級的學生愿意參與幫忙,高年級的學生干部們很多時候只能“硬著頭皮”苦撐。
(二)學生干部身份認同感低
學生干部是在老師的領(lǐng)導下開展工作的?!按髮W中每個班級每學期要完成獎助學金的評比、貧困生的建檔、五項常規(guī)的量化考核、各項活動的開展等工作,這些工作基本上是由班委來負責的?!盵3]這些工作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此同時他們還要兼顧學業(yè)。他們默默付出,卻得不到同學們的重視和肯定。
更糟糕的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有些學生會將學生干部視作老師的“跟班”,認為學生干部是老師們的“耳目”,自覺地與學生干部們拉開距離。有時候?qū)W生干部為執(zhí)行老師下達的命令,也難免會與同學出現(xiàn)矛盾。
(三)高年級的學生更關(guān)心個人事務,難以兼顧干部工作
高年級的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他們是較為成熟的個體,也難免會展現(xiàn)出經(jīng)濟學中的“理性人”特征。所謂“理性人”,更廣泛的定義是每一個從事社會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每一個人所采取的行為都是試圖以最小代價去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4]就學生干部而言,高年級的學生會評判擔任學生干部自己會有哪些得失。前文也提到,學生干部是“干活”的,會犧牲很多個人的時間,耗費大量的精力,而在這樣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無所獲”而感到“不值得”,從而不愿花心思在學校的工作上。
高年級的學生還面臨著畢業(yè)的壓力。這一階段,他們迫切需要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到底是繼續(xù)升學,還是準備找工作,抑或備考公務員…在這種關(guān)乎自身前途命運的壓力下,高年級的學生干部不得不首先從自身出發(fā),關(guān)心個人的事務,也難免出現(xiàn)無法好好開展干部工作的情況。
盡管多校區(qū)的情況下高年級學生干部面臨著工作中的種種困難,但校園工作事務要有條不紊的開展,依舊離不開學生干部的積極參與和有效付出。筆者認為可以從高年級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入手,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干部的地位,給予學生干部一定的獎勵,激發(fā)學生干部的責任心、榮譽感和獲得感,從而使學生干部隊伍穩(wěn)定、切實發(fā)揮作用。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門課程,也是加強學生干部,甚至是普通學生思想建設(shè)的契機。它能夠幫助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導學生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學生干部通過參與“青馬工程”培訓、特殊的紀念活動等等受到熏陶,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方式,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歷史和英烈們的精神,樹立起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轉(zhuǎn)變部分學生干部思想認識不清、只顧自身利益等不良想法,引導他們轉(zhuǎn)變觀念,讓他們有志向是自己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普通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與相應的教育,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切實按照大學生的行為守則的規(guī)定,努力為人民服務,積極主動幫助學生干部,承擔一定的學生義務。
(二)適當提高學生干部地位
學生干部盡管有各種頭銜,如部長、社長、主席等等,本應是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是同學們的領(lǐng)頭人,給同學們起模范帶頭作用的,卻因為身份得不到認可,而顯得工作出師無名,自身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一些“基層”的學生干部,如班長、班委等,一直從事服務學生的工作,卻不受重視,愈發(fā)有工作沒有意義的滋味。
學校層面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學生干部積極正面的形象,確立學生干部排頭兵、示范榜樣的地位,營造一定的認識氛圍,讓同學們提到學生干部有敬佩感、有服從意愿、有看齊意識。自覺成為學生干部,或幫助學生干部一件自豪光榮的事,而非一種負擔、一份壓力。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獎勵機制
學校應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獎勵機制,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干部。對那些弘揚正氣,因敢于開展工作、堅持原則而受委屈受傷害的學生干部要適時充分地給予安慰和支持。對那些德才兼?zhèn)?、品學兼優(yōu)、能力強、有干勁的學生干部應在獎勵機制上有一定傾斜,同時如有機會,應該將他們推薦到更高更廣闊的平臺,讓他們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升。對犯錯的學生干部,應秉持嚴管和厚愛并進的原則,一方面要批評和指正,另一方面,應對他們多加關(guān)愛,幫助他們卸下心理上的包袱,重新振作起來。
在高校多校區(qū)的形勢下要建立和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zhì)的學生干部隊伍是困難的,卻又是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而在高年級學生集聚的校區(qū)里,高年級的學生干部面臨著沒有人幫忙干活的困境,承受著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壓力…這些都對培養(yǎng)和建設(shè)一支高年級學生干部隊伍構(gòu)成重重挑戰(zhàn)。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干部的思想覺悟,增強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承擔意識,使學生干部的身份不僅是一種義務,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其次,學校應該適當?shù)奶岣邔W生干部的地位,樹立學生干部的普通學生中積極向上的形象,讓學生干部的身份成為一種光榮,讓普通同學尊重學生干部,自覺看齊。最后,建立一套合理的獎勵機制,對學生干部的付出給予肯定,讓學生干部找到更大的舞臺,提升自己的能力,讓學生干部的付出的到一定的物質(zhì)或心理上的回報,使他們覺得工作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