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2月15日,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罕見對疫情防控中的虛假信息提出了警告。他說,“在對抗疫情的同時,國際社會還需要同虛假信息和謠言做斗爭。假新聞比病毒傳播得更快,也非常危險。謠言和虛假信息阻礙了國際社會對疫情作出反應?!?/p>
譚德塞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一次專門會議上,作出這個警告的。已舉行了56屆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是國際安全領(lǐng)域知名論壇,譚德塞的警示,說明與虛假信息作斗爭,已經(jīng)是國際社會防控疫情的重要一環(huán)。
很多人認為,譚德塞的講話是有所指的。英國某大報網(wǎng)站2月14日報道,兩周前印度研究人員發(fā)布了一份遺傳學論文,聲稱相關(guān)病毒是在實驗室人為干預造成的,病毒擴散傳播有人為因素。有科學家當即用數(shù)據(jù)駁斥了這種說法,結(jié)論是“如果你想制造什么東西,你不會那樣做”。但是類似“遺傳學論文”的說法,在美西方還有不少流傳,成了世衛(wèi)組織所稱假新聞“信息瘟疫”的一部分。
值得警惕的是,美西方傳播的相當一些虛假信息,背后有著復雜因素,很多是利用社會關(guān)注熱度,惡意制造謠言,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外很多假信息,有判斷失真帶來的虛假結(jié)論,也有源于恐慌或者焦慮對事態(tài)的放大。由于假信息虛構(gòu)或夸大事實,容易造成“博眼球”更大刺激效果,往往比真相傳播更快,加劇人們焦慮,阻礙正確處置疫情。
隨著中國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到最吃勁的階段,防控假新聞、謠言和虛假信息,對我們來說同樣刻不容緩。特別是對假信息造成的危害,要有足夠的警惕。
疫情防控中假信息帶來的不利影響,已屢有發(fā)生。一是故意制造謠言、制造虛假新聞。前幾天有個假造武漢一堆手機的截圖,惡意造謠、其心可誅,必須露頭就打。二是情況不明、傳播不準。某地供應疫情防控用品,結(jié)果廣而告之的很多地方根本沒有,有供應的地方也排起長隊造成人群集聚,并且根本不夠買。有關(guān)部門相信也是出于好心,但情況掌握不明,對可能結(jié)果預判不夠,受眾得到的是不真實信息。三是似是而非、誤讀誤傳。有專家認為防止傳染必須戴N95口罩,結(jié)果造成高品質(zhì)口罩稀缺“恐慌”,其實公眾一般防護普通口罩足夠。還有就是“氣溶膠”傳染,僅憑或有概念作出結(jié)論,加劇了社會焦慮。
疫情防控工作開始以來,中國以公開透明的信息,積極推動各項工作開展,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世衛(wèi)組織和許多國家政要,都對中國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遇到的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挑戰(zhàn),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如何盡可能防止信息傳遞失真,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專家在缺少公共傳播經(jīng)驗情況下,作出似是而非、概念不準的表述,確實會引起困惑、增加麻煩。
這需要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力提升全域傳播、全媒傳播意識,大力提高即時傳播、準確傳播能力?;ヂ?lián)網(wǎng)時代公共表達,基本都處于直播狀態(tài),沒有什么可供反復斟酌、反復修改的機會,這對即時準確表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方面,央視《新聞1+1》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多個直播采訪,提供了很好范例。
表述失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危機評估不夠帶來的恐慌或夸大。新冠疫情雖然來勢洶涌,但是充分評估的話,它的流行病學指標都不高于我們熟知的一些疾病,甚至某種意義上還低于流感。只是一個新型癥狀的出現(xiàn),因為缺少了解帶來不確定性,加劇了危機感帶來恐慌。而“假信息”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惑于這樣的恐慌。
科學理性,是應對疫情的必由之路。防止假信息“傳播更快”,最好的武器依然是科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