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信
《禹跡圖》,現(xiàn)存陜西省西安碑林,刻于《華夷圖》(中國最早的亞洲石刻圖,刻于 公元1136 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同一石碑的反面,圖面80.5 厘米×78.5 厘米,圖上方偏左刻有文字,注明了圖名 :“禹跡圖,每方折地百里,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痹搱D比例尺約1∶500 萬,古今名稱并注,于公元1136 年刻石,定向上北下南。
《禹跡圖》范圍為長江、黃河流域一帶,內(nèi)容側重水系,繪制河流約80 條,并壓河道符號注河名,湖泊名稱6 個,在山脈和州郡位置注出名稱,未繪位置符號。圖上約有地名380 個,山脈名70 多個。名稱注記為南北向豎排,單字州郡名只注一字,如耀州,只注“耀”。
禹跡圖(北宋·阜昌)
《禹跡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計里畫方圖,橫71 方,豎73 方,共5113 方,正方形邊1.11 厘米,數(shù)學精度很高,各要素表示和今實測編繪圖相差無幾。圖上海岸線走向比較準確,長江、黃河、漢水、沅水、湘水、珠江等大水系曲折流勢與今相近;太湖、洞庭湖、巢湖等位置準確,河流線條刻繪得清秀光滑,上細下粗,變化自然。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評論說:“無論是誰把這幅地圖拿來和同時代的歐洲宗教寰宇圖比較一下,都會由于中國地理學當時大大超過西方制圖學而感到驚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圖?!?/p>
不過,《禹跡圖》有幾處錯誤,比如,以積石山為黃河發(fā)源地,以岷江源頭為長江發(fā)源地,可能受到《尚書·禹貢》“導河積石”“岷山導江”的錯誤影響。
據(jù)曹婉如考證:《禹跡圖》上黃河入??谠诮窈颖笔。S河是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 年)才改道河北省入海的;圖上府、州名,潁水上游的潁昌府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建置。故《禹跡圖》的繪制不會早于公元1080年。鎮(zhèn)江《禹跡圖》和西安《禹跡圖》完全一致,而前者刻有“元符三年正月依長安本刊”;西安《禹跡圖》上無元符三年后建置的府州名,說明該圖繪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前。此外,黃河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 年)在今大名附近決出一股,分為北、東兩支,而北流于元豐四年四月前和紹圣元年十月至元符二年六月曾有封閉期,《禹跡圖》上的黃河下游有北流路線,說明《禹跡圖》繪制時間不會在北流封閉期。據(jù)此,《禹跡圖》繪制時間不遲于紹圣元年(公元1094 年)。又據(jù)考證,《禹跡圖》系沈括在陜北任職時所繪。據(jù)上述,《禹跡圖》應繪于公元1080 ~1082 年。
沈括(公元1031 ~1095 年),杭州人,北宋卓越的科學家、政治家,于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 年)五月到元豐五年九月在陜北任延州(治今延安)知州兼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根據(jù)《禹跡圖》繪制時間和沈括在陜北從事軍事、地理調(diào)查繪制地圖時間基本一致,沈括在《長興集》中有關其編繪地圖的論述與《禹跡圖》的特點吻合,沈括晚年居住的鎮(zhèn)江有依長安本刊的石刻《禹跡圖》,可能是沈括帶去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認為,《禹跡圖》原圖由沈括在陜西繪制。曹婉如1980 年所著《論沈括在地圖學方面的貢獻》中,也認為《禹跡圖》由沈括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