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易卜生寫下《玩偶之家》的一百多年里,“娜拉出走”被當作一種意象,娜拉所代表的也不只是單純的戲劇形象。而今天我們拋去所有政治意義和社會議題,從戲劇文本出發(fā),一點點分析娜拉本人的動機和所處的環(huán)境。契訶夫在《三姐妹》中用細碎深沉的筆觸,描寫普羅佐洛夫兄妹四人試圖回到“莫斯科”的故事,最終只有伊里娜一個人在經受現實打擊之后,依然堅守著心中的“莫斯科”。
關鍵詞:《玩偶之家》 《三姐妹》 女性人物
一、《玩偶之家》中娜拉人物分析
《玩偶之家》中“欠條”作為全劇重要的道具,串聯(lián)起了情節(jié),一點點剝開角色的外殼。第一幕開場海爾茂就表示了對欠債的看法:“一個建立在債務上的家庭,是不自由、不美滿的?!钡谝荒唤Y束海爾茂借討論克羅格斯塔的契機,繼續(xù)向娜拉灌輸他的觀點,認為這種事情“道德敗壞”“給家庭帶來污染和病毒”“充滿丑惡的苗頭”,甚至會使孩子走上歪路,這深深刺激到了娜拉身為母親的自覺。娜拉本人對欠條的態(tài)度與海爾茂截然不同,當琳達夫人認為娜拉只是一個依附于父親和丈夫的金絲雀時,娜拉迫不及待地講了欠條的前因后果,她認為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她用勇敢獨立的方式保護了愛人和家庭,證明了自己的個體價值。在娜拉眼中欠條并非謊言,而是一個驚喜,一件“最美妙的事情”。她想向他人分享,否則她不會如此輕率地向突然造訪的琳達夫人講述這段經歷。
那么娜拉為何一直隱瞞?這在第二幕有了詳細的揭露。第一幕中克羅格斯塔第一次用欠條要挾娜拉,娜拉堅信只要是出于愛的行為就無可指摘,而克羅格斯塔走后海爾茂關于謊言的一番言論使娜拉動搖。這使娜拉沉浸在自己的認知中,以為海爾茂在得知真相后會主動承擔下一切。為了避免丈夫陷入輿論的泥沼,被惡人用嚴厲的言辭攻擊,娜拉決定保護海爾茂,如同她曾經千方百計地給海爾茂治病一樣。她并不是擔心自己名譽受損,因為她不認為這件事會讓她名譽受損,海爾茂必定會理解她,甚至被她感動。她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海爾茂避免克羅格斯塔的報復。然而海爾茂反被激怒,當下寄出辭退信,克羅格斯塔也予以回擊,向娜拉惡狠狠地坦白了他的欲望和野心。兩個偽君子對著單純的娜拉展現了這個社會冰山一角的丑惡,一切已成定局,信躺在透明的郵箱里,娜拉心中“最美妙的事情”被迫用卑劣的方式展現。琳達夫人為她求情,但此時娜拉決心已定,她開始等待真相大白,等待丈夫挺身而出,等待她所付出的一切被認可和感激,而那時她要一個人扛下所有罪名,獨自走向人生最可怕的時刻。于是第三幕中,琳達夫人讓娜拉坦白一切,娜拉并不驚慌失措,而是有氣無力地說“我知道該怎么做”。海爾茂打開信封時,娜拉已邁出出走的腳步。娜拉從始至終的行為都是保護,不是隱瞞;是為了他人,不是為了自己。所以她在目睹海爾茂的自私、兇狠、殘酷之后,態(tài)度出現了劇烈的改變。欠條使海爾茂脫去了曾經彬彬有禮的外殼,戳穿了他有擔當、有責任的謊言,也使娜拉看清建立在一個虛假情感上的家庭關系的脆弱不堪,一張欠條就可以擊碎一切引以為豪的幸?;孟?。她身為女兒、妻子、母親,本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可這些意義背后的奉獻與真心都不被社會所認可。社會只認可畸形扭曲的宗教、法律、道德教條,娜拉無法適應,也無法在這樣的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玩偶之家》看上去是秘密敗露、娜拉出走的故事,但其實娜拉從未想隱瞞秘密,出走也絕非偶然。娜拉并不是在一個晚上突然完成了人格的獨立與巨變,她在心理上一直都是獨立的,只是曾經她信任這個醫(yī)院般的社會,用社會認可的病態(tài)方式完成個人價值的實現。但是海爾茂使娜拉認清了這個社會的真面目,她意識到曾經的認知體系都是建立在虛假之上,她作為一個健全的人,必須尋找一種真正的方式來完成獨立。所以最終敗露的并不是娜拉的秘密、無足輕重的欠條、莫須有的道德罪名,而是社會的虛假與病態(tài)。因此,《玩偶之家》所營造的社會正如阮克醫(yī)生所言,是一所醫(yī)院,里面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海爾茂和克羅格斯塔這樣“爛到根子里”卻毫不自知的人,他們以男性為代表,掌握社會主要話語權,不惜代價地努力活下去,卻喪失了該有的人性與真情,他們深諳處事規(guī)則,彼此撕咬,看似不合實則同類;第二種是琳達夫人這種為了順應社會而主動生病的人,以女性為主,因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必須依附于強權,琳達夫人為了挽救娘家,拋棄舊愛嫁給有錢人,丈夫死后卻“連一點悲傷和想念都沒有”“只感到說不出的空虛”,她機靈聰明,本分守紀,在短時間里看清了娜拉一家的問題,能巧妙地給自己找好下家,對社會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以便心安理得地病下去;第三種是娜拉和阮克醫(yī)生,他們沒有犯下什么過錯,卻無端承擔罪責。阮克一生嚴謹克己,卻還是因父親的風流被病痛折磨。他看透了社會,卻無法沖破囚籠,死亡是他唯一的選擇。阮克對娜拉隱秘絕望的愛也證明兩人有相似之處。娜拉從幻象中成長,看清周圍的一切,如同阮克躺進漆黑墓地一樣獨自走出了家門,而門外也不過是相同的漆黑罷了。在這樣一間死氣沉沉的醫(yī)院里,容不下她的自我、她的單純、她的驚喜和她的愛??此苹钪咽切惺呷?,自尋死路才是真正的健全。在這樣一間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醫(yī)院里,生與死又怎能分清呢?
二、《三姊妹》伊里娜人物分析
《三姊妹》描繪了兩類人,一類缺乏知識、粗鄙無禮,一類學識深厚、富有涵養(yǎng)。在時代更替的階段,后者面臨精神上的危機,他們如果要投入工作、融入生活,就必須面臨信仰的崩塌。要么像安德烈一樣淪落為粗野之人,要么像奧爾加一樣變成社會異類“老處女”。那些試圖捍衛(wèi)精神信念、將勞動和知識融為一體、為了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人,要么像男爵一樣死于決斗之中,被社會遺忘,要么像伊里娜一樣遠走高飛,探尋坎坷未知的道路?!澳箍啤笨梢允峭ㄍ腋5蔫€匙,也可以是終身痛苦的詛咒,甚至它會被人忽視,不再提起?!度⒚谩酚萌粘G宓墓P調講述了不同的人面臨同樣困境時的選擇,分裂和崩潰是必然的結果,伊里娜的成長弧光給整部作品帶來了些許的亮色。這是一部關于家族分裂、信仰坍塌的戲劇,所以我們把伊里娜和哥哥安德烈、大姐奧爾加、二姐瑪莎分開來看。
第一幕展現了伊里娜身處的環(huán)境,時間設定在陽光明媚的中午。這天是伊里娜的命名日,也是父親的一周年忌日,生的喜悅和死的陰影交織,不和的征兆掩藏在宴會的熱鬧之下。奧爾加一開場就回憶父親下葬時的慘淡,瑪莎寡言哀愁,總是陷入憂思,其實兩人只是借機哀嘆不幸的工作和婚姻。安德烈是四個人中最遲登場的,卻數次出現在三姐妹的口中,大家以他為豪,夸耀他的學識,與他的實際形象形成反差。他看上去精神不佳,思緒紛亂,對眾人的談話感到厭倦,急于溜走,親情疏離。他不顧姐妹異議,對娜達莎愛得火熱。對于父親的死,他反而認為這是一種精神的解脫。伊里娜和姐姐們不同,她剛剛長大,雖目睹世態(tài)蒼涼,卻未曾親自體驗,在心理上是稚嫩的。她不像瑪莎一樣被婚姻縛住手腳,也不像奧爾加整日哀嘆。伊里娜對男爵的求愛不予回應,對工作充滿熱情,她堅信可以用勞動沖淡心情的黑云。她強調著“回到莫斯科,賣了這所房子,結束了這里的一切,動身到莫斯科去”,她的熱情甚至激勵到了周圍的人。
第二幕設定在沒有燈的晚上,萬眾期待的舞會即將開始,舞會的失敗象征著家族分裂逐漸成為事實。開場在娜達莎口中已透露伊里娜從事電報工作。隨后安德烈傾訴,他成為莫斯科大學教授的夢想破滅。瑪莎與威爾什寧雖然帶來愛情的幻光,但兩人都在求救,沒有幫助。在這樣郁憤的氣氛下,伊里娜登場。屠森巴赫送她回家,她卻沒有一點對愛情的反應,只是不停抱怨著電報工作缺乏詩意和深度。伊里娜的狀態(tài)像極了奧爾加在第一幕中痛斥教書的模樣,儼然被工作壓垮。她不再是精神抖擻的小姑娘,她想莫斯科想得發(fā)狂,但不得不面對現實:工作讓她失望,安德烈讓她失望。她開始用占卜尋求心理安慰,自欺欺人地激勵自己。最終舞會被娜達莎取消,生活的煩悶一擁而上:粗俗的索里尼向伊里娜示愛;無禮的娜達莎迫使她讓出臥室;安德烈和瑪莎的婚姻出現裂痕;奧爾加被工作吸走了全部精力。沒有人給予迷茫的伊里娜啟示和安慰,反而紛紛向她發(fā)問。結尾伊里娜疲憊地慨嘆:“都走開了,沒有一個了?!彼庾R到自己的孤獨,沒有人可以填補這份孤獨。她意識到自己的痛苦,依然選擇堅持,獨自喊道:“快到莫斯科去吧!到莫斯科啊!到莫斯科!”這時,她站在曾經其他三人都走過的十字路口,按下了和他們不一樣的人生按鈕。
第三幕發(fā)生于半夜兩點的一場火災,城市陷入末日般的混亂,同時預兆著普羅佐洛夫一家走向真正的崩潰。開場展示了奧爾加作為知識分子良好的品格與善心,和粗鄙無禮、對下人頤指氣使的娜達莎形成對比?,斏煌柺矊幖磳⑦h去的消息所打擊,引發(fā)了對安德烈的強烈譴責。伊里娜受到感染,以痛斥安德烈為源頭,訴說她對于生活的絕望。安德烈最后出場,他已經變得品性惡劣,沖老守衛(wèi)發(fā)火,對災難毫不關心,甚至向妹妹們發(fā)怒,為自己的窘境辯解,維護薄弱的自尊。這時的伊里娜深受工作打擊,她從電報局輾轉到市政廳,意識到人生的苦難沒有盡頭,或許窮極一生也無法回到莫斯科。伊里娜同意嫁給男爵,但并非和姐姐一樣對生活妥協(xié),婚姻只是方法而非終點。伊里娜在對工作失望、對安德烈失望之后,將夢想寄托到了婚姻上,可是瑪莎和安德烈的不堪現狀已預示,這個夢想必將破碎。
第四幕仿佛回到了故事的開始,正午時分,卻破舊荒涼,眾人相聚,卻為了別離。軍隊調走,瑪莎的愛情已死;奧爾加當上了女校長,工作徹底捆住了她的自由;安德烈忍受婚姻的荒唐,娜達莎逐漸成為家里的女主人;伊里娜決定接納去不成莫斯科的生活,和男爵結婚。故事落幕,每個人仿佛都“突然就輕松了”,但輕松畢竟是虛假的、暫時的、自欺欺人的,男爵死于決斗,伊里娜無聲哭泣。她說“我早疑心了”,她本對婚姻就抱有懷疑,如今的慘劇只是證實了她的忐忑,促使她做出真正的決定。最終伊里娜同幾年前一樣,決心將整個生命貢獻在工作上。與第一幕不同,伊里娜不再是未經世事的小孩,而是親身體驗了種種痛苦與絕望的大人,是她審慎后的行為。她在理想破滅之后依然堅持理想,明白在不可控的生活里意志是唯一可控的東西,伊里娜堅守了自己的意志。
伊里娜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影響,但最終依靠個人做出了選擇。一開始她受到哥哥姐姐的感染,對莫斯科充滿向往。后來他人都被迫屈服現實,伊里娜是普羅佐洛夫家里唯一一個在飽受生活暴擊之后,仍為了“莫斯科”奮斗的人?!澳箍啤辈辉偈且粋€普通的地名,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而是信念,是誓言,也是詛咒。工作的枯燥、愛情的荒唐、生活的無聊、親人的分裂,這都是難以忍受的。伊里娜正是憑著對“莫斯科”的堅守,對知識分子身份的堅守,對勤勞工作的堅守,與其他三人劃開界限,獨自遠走高飛?;蛟S窮盡一生也不會幸福,但在他人內心都凋敗荒蕪的時候,伊里娜的心中還有一座屹立不倒的“莫斯科”。
作 者:張碧軒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