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強
【摘 要】目的:探討溫度和標本存放時間對血粘度檢測的影響。方法:選擇從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50例自愿者為對象,均接受血粘度檢測。依據隨機數表法劃分為5組,命名為A組(n=50)、B組(n=50)、C組(n=50)、D組(n=50)、E組(n=50)。比較分析5組的高切、中切、低切血液粘度的不同溫度(37℃、25℃、4℃)測定影響。結果:D組的37℃高切血液粘度高于A組(P<0.05),E組的37℃高切血液粘度、25℃高切血液粘度均高于A組(P<0.05);D組的37℃中切血液粘度高于A組(P<0.05),E組的37℃中切血液粘度、25℃中切血液粘度均高于A組(P<0.05),D組的37℃低切血液粘度高于A組(P<0.05),E組的37℃低切血液粘度、25℃低切血液粘度、4℃中切血液粘度均高于A組(P<0.05)。結論:血粘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減少,而血液標本的存放時間越長則血粘度升高,對血粘度檢測而言,溫度和標本存放時間具備較大影響性,臨床需加強重視。
【關鍵詞】溫度;標本存放時間;血粘度檢測;影響
【中圖分類號】R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1--01
血粘度檢測方法為臨床常規(guī)檢測方法之一,通過檢測機體血液粘度指標,可以給予臨床預防疾病、診斷疾病、治療疾病以及疾病治療預后的評估起到有效參考輔助依據。特別是心腦血管病診斷以及治療評估、預后評估。但是,血粘度檢測方法的影響因素太多[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溫度和標本存放時間對血粘度檢測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選擇從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50例自愿者為對象,均接受血粘度檢測。依據隨機數表法劃分為5組,命名為A組(n=50)、B組(n=50)、C組(n=50)、D組(n=50)、E組(n=50)。A組,有男35例(70.00%),女15例(30.00%);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為(55.05±3.50)歲。B組,有男33例(66.00%),女17例(34.00%);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為(54.95±3.65)歲。C組,有男31例(占62.00%),女19例(38.00%);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為(54.90±3.70)歲。D組,有男32例(64.00%),女18例(36.00%);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為(54.75±3.85)歲。E組,有男34例(68.00%),女16例(32.00%);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為(54.80±3.95)歲;5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所有對象均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15ml全血,放于3支試管中,分別放于37℃、25℃、4℃;A組立即測定全血粘度,B組采血后2h測定全血粘度,C組采血后4h測定全血粘度,D組采血后6h測定全血粘度,E組采血后8h測定全血粘度。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5組自愿者的高切、中切、低切血液粘度在不同溫度(37℃、25℃、4℃)的測定影響。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P<0.05形式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5組自愿者的高切血液粘度測定影響比較
與A組比較,B組的37℃高切血液粘度、25℃高切血液粘度、4℃高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C組的37℃高切血液粘度、25℃高切血液粘度、4℃高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D組的37℃高切血液粘度有明顯影響(P<0.05),而D組的25℃高切血液粘度、4℃高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E組的37℃高切血液粘度、25℃高切血液粘度均有明顯影響(P<0.05),而E組的4℃高切血液粘度則無明顯影響(P>0.05)。
2.2 5組自愿者的中切血液粘度測定影響比較
與A組比較,B組的37℃中切血液粘度、25℃中切血液粘度、4℃中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C組的37℃中切血液粘度、25℃中切血液粘度、4℃中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D組的37℃中切血液粘度有明顯影響(P<0.05),而D組的25℃中切血液粘度、4℃中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E組的37℃中切血液粘度、25℃中切血液粘度均有明顯影響(P<0.05),而E組的4℃中切血液粘度則無明顯影響(P>0.05)。
2.3 5組自愿者的低切血液粘度測定影響比較
與A組比較,B組的37℃低切血液粘度、25℃低切血液粘度、4℃低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C組的37℃低切血液粘度、25℃低切血液粘度、4℃低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D組的37℃低切血液粘度有明顯影響(P<0.05),而D組的25℃低切血液粘度、4℃低切血液粘度測定均無明顯影響(P>0.05);與A組比較,E組的37℃低切血液粘度、25℃低切血液粘度以及4℃低切血液粘度均有明顯影響(P<0.05)。
3 討論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臨床實施血粘度檢測過程中,應采集血液標本后盡快送實驗室檢查[2],以盡量降低血液標本存放時間,且盡可能在采集血液標本4h內完成血粘度檢測工作,即便在37℃條件下,也應如此。除此之外,若血液標本置于4℃冰箱作保存,則可適當延長血粘度檢測時間,也不會對血粘度檢測結果造成較大影響[3]。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血粘度檢測特點,應加強控制測溫度以及標本存放時間,從而有助于保障血粘度檢測方法的檢測準確度及檢測可靠性。
參考文獻
王美嬌,孫琪,李美萱等.基于單片機的血粘度測量系統(tǒng)設計[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7,14(7):112,114.
張艷,解海衛(wèi).血液流動模擬方法對比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8,48(1):162-167.
李蝶,程云章,王盛強等.彈簧圈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的血流動力學數值模擬研究現狀[J].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2018,37(6):6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