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芝璞
感謝新華社黨組給予西藏分社的莫大關懷和至高榮譽,讓雪域高原上的分社各族職工備受鼓舞、倍感溫暖。在此,我匯報下西藏分社貫徹落實社黨組要求,踐行“四力”的五點體會。
一、越是復雜敏感的環(huán)境,越需要提高政治能力。西藏,不僅高寒缺氧,還處在反分裂、反蠶食、反貧困的斗爭一線,報道難度大,政治要求高。新華社西藏分社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等重要論述,既注重用“老西藏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以及郭超人等老一輩新華人的事跡育人鑄魂,又加強制度建設與創(chuàng)新。
西藏分社現(xiàn)有黨員47人,占全體職工人數(shù)的82.5%,抓住黨建工作就抓住了一切工作的“牛鼻子”。分社分黨組注重用“時刻不忘黨的治藏方略、時刻不忘新華社的職責使命、時刻不忘民族地區(qū)干部‘三個特別’(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立場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新標準、時刻不忘‘老西藏精神’、時刻不忘‘新華精神’(對黨忠誠、勿忘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的“五個時刻不忘”來教育引導干部職工,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除了理論中心組、各支部的學習外,分社還不定期邀請西藏地方領導、藏學專家等來分社,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進行專題講解,聯(lián)系西藏區(qū)情實際,不斷強化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近年來,西藏分社堅持“每周講黨課,人人講黨課”制度。不僅領導帶頭講,采編人員講,行政后勤人員講,司機和廚師、門衛(wèi)也講黨課,一人講大家評,同學習共進步。分社還將世界海拔最高鄉(xiāng)普瑪江塘、中國人口最少鄉(xiāng)玉麥、阿里孔繁森紀念館等作為黨性鍛煉教育基地和增強“四力”調研基地。
現(xiàn)在,西藏分社每個采訪小分隊在出發(fā)前,除了檢查行李設備攜帶是否完備外,還要特意檢查兩樣東西:黨旗和黨徽。這是近幾年分社記者下基層采訪時深入人心的工作習慣。
針對西藏地廣人稀、路途艱險,下鄉(xiāng)采訪多以小分隊形式的實際,自2017年6月以來,分社先后在各種采訪小分隊中成立了32個臨時黨小組,在青藏高原科考、金沙江堰塞湖搶險、洞朗事件等特殊戰(zhàn)役性報道中,發(fā)揮了“戰(zhàn)斗堡壘”作用,較好解決了黨建和業(yè)務“兩張皮”問題,受到自治區(qū)區(qū)直機關工委的肯定和推介。
二、越是艱險偏遠的地區(qū),越需要領導帶頭作表率。西藏,被稱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qū)占了全區(qū)總面積的85.1%。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海拔地區(qū)才是“最真實的西藏”。
在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中,分社分黨組提出,既然西藏最鮮明的特點是高海拔,最艱苦的地方在高海拔,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高海拔,國內外目光最聚焦的地方在高海拔,作為國家通訊社,我們就要像個國家隊的樣子,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敢到常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去錘煉“四力”。因此,極高海拔地區(qū),是特殊的戰(zhàn)場,挑戰(zhàn)的是生命極限;極高海拔地區(qū),是特殊的考場,考驗的是對黨忠誠、家國情懷、新聞理想和職業(yè)素養(yǎng)。為此,分社明確將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qū)作為踐行“四力”的主戰(zhàn)場。
□ 2019年2月1日,新華社西藏分社社長段芝璞(右一)在世界海拔最高縣——雙湖縣雅曲鄉(xiāng)(海拔5170米),采訪依根索村黨支部書記托贊(中)。(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攝)
□ 2019年2月1日,新華社西藏分社新春走基層小分隊在世界海拔最高縣——雙湖縣調研(從左至右依次為:春拉、邊巴次仁、索朗羅布、段芝璞、多窮、普布扎西、羅布次仁、群培)。
“遠在阿里,苦在那曲、險在昌都”。這是西藏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阿里、那曲等4500米以上的極高海拔地區(qū),氧氣不到平原地區(qū)的一半,不少地方即便到了六七月份,依然是大雪紛紛、棉襖加身,是西藏生存環(huán)境最嚴酷的地區(qū),一些地方多年來甚至沒有記者涉足。為此,分社分黨組明確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深入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qū)踐行“四力”,并且必須在高海拔鄉(xiāng)鎮(zhèn)住幾個晚上。近兩年,分社領導班子成員平均行程超過7000公里,在阿里、那曲等極高海拔地區(qū)以及人跡罕至的邊境線都留下了采訪足跡。當寒冬臘月,別人都從極高海拔往下撤,開始休假、開始過節(jié)的時候,只有新華社記者還逆著人流往極高海拔走,做高原上的“逆行者”。
在領導的示范帶動下,分社全體記者,包括司機等后勤保障人員都主動扎向最高、最遠、最苦、最險的地方。從全國海拔最高縣那曲市雙湖縣、世界海拔最高鄉(xiāng)普瑪江塘,到世界海拔最高氣象站安多氣象站、中國人口最少鄉(xiāng)玉麥,一些過去從未有記者抵達的地方第一次有了新華社記者身影。2018年,分社興起“阿里熱”。2019年,分社興起“那曲熱”。2020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我們將興起“昌都熱”。這樣,西藏最遠的阿里、最苦的那曲、最險的昌都,都將變成西藏分社記者腳下的“新聞熱土”。在西藏分社,只有因身體原因被分黨組強制不能上高海拔地區(qū)采訪的記者,沒有因畏懼條件艱苦而退縮的職工。
2016年以來,分社到高海拔地區(qū)人均年采訪天數(shù)增長了一倍,最高達193天。截至目前,已有多吉占堆、羅布次仁、薛文獻、覺果、普布扎西等5名采編人員的采訪足跡踏遍西藏120多萬平方公里的74個縣區(qū),相當于兩個法國的面積。
三、越是采訪條件艱苦,越要努力打造精品力作。在高海拔地區(qū)踐行“四力”,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但吃苦不是目的,只有拿出優(yōu)秀的作品,才能彰顯吃苦的意義。
分社從改進文風入手,著力推進社黨組倡導的“精品工程”,努力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努力寫出“酥油香、糌粑味”,努力寫出時代氣息,積極引導采編人員用場景展示背景,用語言承載感情,用畫面表達主題,用細節(jié)打動人心,努力做到文字視覺化,報道全媒化,不斷提高采編人員的“筆力”。
以生命采寫的新聞報道,新聞作品也有生命力。近年來,分社有《總書記,您好!我是卓嘎》《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國邊陲巨變的縮微影像》等以小見大,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雪域高原生動實踐的佳作;有《解碼風云錄 逐夢天地書——“世界最高氣象站”三代氣象人的守望》等新春走基層的范文;有《西藏民主改革60年:西藏人民享有史無前例的人權》等涉藏輿論斗爭反響強烈的英文評論;還有《冰面上羊群與太陽的賽跑驚心動魄上演千年》等海外社交媒體上的刷屏之作。
2016年以來,分社通過深入基層,先后發(fā)現(xiàn)并推出玉麥鄉(xiāng)卓嘎央宗姐妹、曲水縣白堆村黨支部書記德吉央宗、廣東援藏干部王建文、浙江援藏干部王越劍、安多縣嘎爾扎仁村黨支部書記古多、雙湖縣青年教師夫妻杜安東、曹曉花等10余位人物典型,當事人成為自治區(qū)乃至全國的先進典型和學習楷模。
高海拔地區(qū)條件最艱苦,工作難度最大,但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看,這些地區(qū)恰恰是精神的高地、新聞的“富礦”。2016年以來,分社有2篇稿件獲中國新聞獎,26篇稿件獲“新華社優(yōu)秀新聞作品”。分社被中宣部評為“新春走基層先進集體”,記者13人次獲評先進個人。2018年以來有2篇稿件獲“新華社精品報道”,實現(xiàn)了西藏分社8年來新華社精品報道評選“零的突破”。2018年,分社被評為考核優(yōu)秀,創(chuàng)近十年來最好業(yè)務成績。
四、越是干部人才短缺,越需要采取超常規(guī)手段加強隊伍建設。眾所周知,西藏干部人才短缺,年輕干部培養(yǎng)是一項十分緊迫的艱巨任務。分黨組明確提出:“我們要為年輕人搭建實現(xiàn)理想的平臺,如果你想上天,我們就給你架天梯。”
分社一線記者平均年齡約30歲,不少人剛走出校門不久,懷揣著新聞理想到雪域高原書寫不一樣的青春篇章。他們有理想、有熱情、有擔當,但迫切需要從思想上、業(yè)務上進行引導,扣好從事黨的新聞工作的“第一顆扣子”。
分社為每一位年輕記者配備了兩名以上的資深記者當導師,每逢總社重大報道抽調、地方基層掛職、高海拔地區(qū)調研等機會,優(yōu)先將年輕人放到一線錘煉摔打,張京品、張宸、白少波、洛登、王軍、陳尚才、王沁鷗、旦增尼瑪曲珠等一批“80后”“90后”記者,經過淬煉迅速成為分社的中堅力量,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基本形成了一支能長期在藏的生力軍。
分社高度重視新聞理論研討,將此作為提高隊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素養(yǎng)的重要抓手。每次重大報道后,都要及時總結經驗和不足,開展業(yè)務研討。近兩年來,分社記者在《中國記者》《新聞業(yè)務》《西藏研究》等刊物發(fā)表業(yè)務理論文章140多篇,超過了過去16年的總和。分社還將記者們多次到玉麥鄉(xiāng)采寫的作品和采訪札記結集成《邊陲家國情——新華社記者情系中國人口最少鄉(xiāng)西藏玉麥》出版,被列入西藏自治區(qū)以“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22種重點獻禮出版物之一。
在高海拔地區(qū)踐行“四力”離不開高效、可靠的后勤保障。分社狠抓行政后勤隊伍建設,服務報道主業(yè)。在社黨組和總社部門的關心下,分社不僅實現(xiàn)了辦公區(qū)和宿舍集中彌散式供氧,每個記者工位上安裝鼻吸式供氧終端,還在每臺車輛上配備了車載制氧機,為高海拔地區(qū)采訪的記者配備氧氣瓶等各種應急裝備。
近三年,分社采訪調研車輛平均每年行駛里程超過22萬公里,可以說是地球上最高、最遠、最險的22萬公里,但均做到了安全行駛無事故。分社一位藏族司機的父親曾經也是司機,因車輛掉下懸崖去世,家人勸他換個安穩(wěn)的工作。但他說,我喜歡給新華社記者開車,他們讓我知道什么是敬業(yè),什么是共產黨員。
五、越是邊疆民族地區(qū),越要發(fā)揮民族團結的優(yōu)勢。在西藏分社,年近花甲的索朗羅布備受尊敬。無論哪個民族的同志,見到他都會親切地叫一聲“索朗啦”。使用這種藏式敬稱,不僅因為年齡,更是因為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歷次反分裂報道中,曾是攝影記者的他都沖在第一線,哪怕遭到暴亂分子的攻擊受傷,也絕不退縮。這種尊敬也緣自他對各族年輕記者都關愛有加,一視同仁,經常以自己的故事教育后輩“不管哪個民族,都是新華人”。
“艱苦奮斗”和“民族團結”是西藏分社的兩大傳家寶。分社是一個多民族的集體,目前在職58人中有漢族30人,藏族27人,土家族1人。全體干部職工在工作中互幫互助,生活上親如家人,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從應對拉薩騷亂等重大突發(fā)事件到赴高海拔地區(qū)調研采訪,各族職工并肩作戰(zhàn),共同經歷生死考驗。正如分社職工說:“我們是生死之交,戰(zhàn)斗的友誼?!蔽鞑胤稚缍啻伪粐鴦赵汉臀鞑刈灾螀^(qū)評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2019年索朗羅布同志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民族團結不僅增強了凝聚力,而且增強了戰(zhàn)斗力?!昂献鞑拍艹鼍?,團結力量無窮大”已經成為西藏分社全體采編人員共識。比如,大家往往認為攝影是“單打獨斗”多于集體合作的兵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西藏分社攝影采訪部目前有6名記者,漢藏各一半。既有藏北草原牧民家庭成長起來的藏族新聞攝影前輩,也有剛剛海外求學歸來的漢族“90后”攝影新銳。既有在藏大軍,也有援藏新兵。近年來,他們以“分頭出作品、團隊出精品”的理念和“有分有合、有聚有散”的工作模式,堅持集體作戰(zhàn),以常態(tài)化團隊協(xié)作機制助推“精品工程”實施,推出了《路見西藏》《中國海拔最高的輪椅籃球隊》《甲子影像記——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等一批攝影佳作,自身也從一支平均年齡偏高的傳統(tǒng)攝影隊伍成長為一支年齡結構科學、團結作戰(zhàn)成熟的新型融媒隊伍。
西藏,是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正如分社各族干部職工所說,在西藏,最能感受到社黨組的關愛;在西藏,最能感受到新華社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西藏分社只是一滴水,如果說能夠取得一點成績的話,那都是因為折射了新華社的光輝。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深入踐行“四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隊伍建設提出的總要求。作為黨在雪域高原的第一家新聞機構,有68年歷史的西藏分社將大力弘揚深厚的紅色基因和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化榮譽為繼續(xù)前進的動力,不辜負社黨組的關心厚愛,在“世界屋脊”交出更多更好的“四力”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