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久聞位于漳州市龍文區(qū)蔡坂村、以晶洞花崗巖地質(zhì)地貌著稱的云洞巖風景區(qū)內(nèi)山、水、林、泉、巖、洞、寺兼勝,尤以秋日登高攬勝最為吸引人。
時已深秋,但在我眼里,閩南無秋。臨近霜降,雖滿城秋風颯爽、涼意襲人,但四處姹紫嫣紅,季秋如春。
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后,我只身前往云洞巖登高踏秋。行至山腳下,雖申時過半,但景區(qū)登高賞景者絡(luò)繹不絕。
目之所及,只見廣場上、樹林里、山坡處人聲鼎沸,幼小嬉笑追逐,老者步履輕盈,所有登山者喜形于色。
拾階而上,腳下石徑時陡時緩,石板光亮而又滄桑。頭頂樹蔭如蓋,僅偶爾可見幾絲陽光。山坡上,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石蛋型花崗巖或孤石,可供游人觀賞休憩,很受歡迎。
至山腰處,最富特色的要數(shù)當?shù)卮迕褚绖荻O(shè)的服務(wù)站,有的以石洞為屋,有的以大樹為亭,因地制宜,錯落有致。各式各樣的服務(wù)站供登山游人小憩,品香茗、吃鹽雞,不知何時成了登云洞巖的標配。
盡管云洞巖鹽雞遠近聞名,一路上香氣撲鼻,于我卻視若無睹,一心飽覽沿途風景。
在夕陽映射下,沿西坡登山,途中多為以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花崗巖構(gòu)成許多夾縫式形態(tài)為特征的景色,如石壁、石柱、一線天等。除了“鬼斧神工劈山崖,巖洞一線沖天開”的一線天引人駐足,如擎天大柱的“得朋”石柱格外惹人注目。相傳,明代狀元豐熙仰慕云洞巖洞主蔡烈的人品和學問,遂上山拜訪,兩人相交甚契。一日行至巖上一隅,只見面前矗立兩塊巨石,勢形若“朋”字。于是,豐熙題下“得朋”兩個大字,一語雙關(guān),耐人尋味。
穿行在逶迤險峻的山路上,不知不覺迂回到了山的北面。北面仍以距今約1億年前形成的花崗巖景色為主,石林、石柱、孤石更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只身覓北宋仙亭未果,一路遇見的山洞、古道和幽深之外,要數(shù)一塊巨石上的繁體石刻。我壯膽爬上巨石,審視一個個斗大的字,雖然字認不全,但也心曠神怡。事實上,云洞巖歷來以豐富的摩崖石刻景觀著稱。歷代眾多理學名家、學者留下200余處寶貴的題刻,吸引眾多書法愛好者前往。
山中不知時辰。我意猶未盡之時,卻發(fā)現(xiàn)夕陽快要西下??觳絹淼降は紟r穴勝境、閩南第一洞天——千人洞,頓感洞中曠望深邃,曲徑通幽,明暗相間,清涼宜人。這道自然屏障成為古時軍事防御的堅固堡壘。元代詩人胡梅有“天生巖穴受千人”的詩章。途徑“三月峽”,雖然在朱熹題刻“溪山第一”的巨石后的峽谷中不見那泓清水,但傳說中每逢中秋月夜,天上一輪圓月映入水中,水中之月又照映在石壁上,形成的三月紛輝奇觀令人浮想聯(lián)翩。
登上云洞巖主峰時,天色已近黃昏,但視野依舊開闊,四處一覽無余。極目遠眺江河山川,可見群山逶迤,青翠層疊,河港交叉,田壟阡陌,北面的北溪和南面的九龍江像兩條玉帶,緊緊纏繞著肥沃富饒的漳州平原;雄偉壯觀的的龍文塔矗立在西溪橋閘北側(cè),像守護母親河的忠誠衛(wèi)士;煙波浩渺處,隱約可見北溪飲水工程和幾座橫跨江面的大橋。
不舍收回視線,深感巖頂以水平節(jié)理發(fā)育的片石、孤石構(gòu)成的云根洞、風動石等更為奇特壯觀,頗受登高者青睞,想踏方寸之地望遠或留影,都考驗?zāi)托暮投Y讓。俯瞰南坡的陡峭山谷,大小不一的石蛋型花崗巖,重重疊疊構(gòu)成眾多幽深的洞室,有狹小的石隙、有開敞的大洞、有山巖突兀,明暗相連,引人入勝。
巖頂秋風徐徐,人頭攢動,驚呼聲、感嘆聲、嬉笑聲此起彼伏。在落日余暉映襯下,無數(shù)欣賞風景的人都有幸成了風景。
那一刻,置身“閩南第一碑林”風景文化名山峰頂,不見涼意,唯有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