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季華
說到甘蔗,大家并不陌生,它給人的印象很特別,說它是水果,它太粗獷。說它不是水果,它卻甘甜地誘人咀嚼。甘蔗主要分兩種,直接吃的和榨糖用的。甘蔗一般是在每年10月份左右成熟,一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都可以吃到。此時,街邊水果攤邊隨處可見成捆佇立著新鮮甘蔗。大多數(shù)人最直接的吃甘蔗方式就是拿起來就啃,所以攤主會熟練地用刀去皮,然后將甘蔗均勻分好裝進袋子遞到顧客手中。這些年,甘蔗也越來越流行于街頭鮮榨,它保留了甘蔗的鮮香,省時省力,購買的人可以拿著甘蔗榨汁,優(yōu)雅地吃。當(dāng)然,喜歡養(yǎng)生的人可能會用甘蔗來煮糖水,用甘蔗來燉湯或者是燉肉。
城里長大的人,是無法想象甘蔗是如何長出來的。在老家福清一個農(nóng)村長大的我,來漳州工作生活多年,已很難再見到甘蔗地、甘蔗林,有時在街頭巷尾看到賣甘蔗的,也總會想起一些關(guān)于少年時家鄉(xiāng)甘蔗的記憶。這個冬日的一天,我有幸在沙洲村見了那一片久違的甘蔗林。正值年尾,田野里該收的都收了,很多的土地裸露著,等待著來年的春風(fēng)春雨。唯有這甘蔗,還成林成片著,在表達著一種沉穩(wěn)與飄逸。冬日里的陽光不疾不徐地照在甘蔗地里,青蔥翠綠的甘蔗在田間矗立,一陣風(fēng)吹過,甘蔗葉窸窸窣窣地響,秀出黃綠色的長葉,看起來讓人垂涎欲滴。沙洲村位于漳州角美鎮(zhèn)九龍江中下游,是一個沖積小島的行政村,這里種植的甘蔗分為青皮甘蔗和紫皮甘蔗兩種。走在田壟之上,置身其中,聽著隨風(fēng)搖擺的葉子發(fā)出的聲音,使人猶如穿行在竹林之間。據(jù)當(dāng)?shù)嘏笥呀榻B,沙洲村土壤水質(zhì)優(yōu)良,陽光充足,有種植甘蔗的歷史,村里今年甘蔗收成還不錯。
啃甘蔗總能激發(fā)出人的本性,流露出回歸真我的狀態(tài)。熱情的朋友隨意拔起一棵甘蔗,撕掉葉子,把甘蔗砍成一段一段,爾后用刨刀把甘蔗連皮削干凈讓我們品嘗。我們迫不及待地邊嚼邊吐渣,頓覺爽脆,一股清涼甘甜的汁液在口腔里打滾。吃甘蔗是一件很能滿足口感的事,啃起來“痛快”還鍛煉“牙齒”,循環(huán)往復(fù),越啃越上癮。小時候在農(nóng)村不可能把甘蔗連皮削干凈再吃,啃甘蔗都是用牙齒剝掉“鐵甲”般的外皮。從立冬開始到春年前的甘蔗最好吃,不僅汁多清甜,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分、微量元素和大量的粗纖維,能夠起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滋陰燥潤、潤肺止咳健胃的效果,非常適合在干燥的季節(jié)食用。
種甘蔗是典型的“先苦后甜”的活。兒時,爸媽每年都要種好幾畝那種屬于糖蔗的甘蔗,比賣的果蔗要硬得多,它的生長期很長,有九個多月。它們從一棵像青草般的蔗苗長成三米多高的甘蔗,這其間父母親不知在甘蔗地里付出了多少汗水。種植、施肥、除草、灑藥、培土、剝蔗殼,再到收甘蔗,沒有哪一步是能省心省力的。小時候,幫家里最多的農(nóng)活就是下甘蔗田剝蔗殼,一年下來要剝?nèi)剿拇?。甘蔗長得快,一節(jié)節(jié)地往上躥,葉子一個節(jié)長一片,隨著甘蔗生長,它們底部的葉子會慢慢枯萎,如果不把干枯的蔗殼剝掉,害蟲就會生長在里面,影響甘蔗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夏天炎熱之時,甘蔗長得不高不矮,人鉆到蔗田里很不透風(fēng),最難受的是鋸子似的四處縱橫的蔗葉邊緣與濕乎乎的皮膚接觸。每次從甘蔗地里走出來,衣服上沾著許多白粉,那白粉是甘蔗上的,而且手上、胳膊上,有時臉上也會被葉子上的小刺劃出幾道細細紅紅的血痕。
中秋以后天氣開始涼爽,甘蔗也長得比人高了。此時,去甘蔗地干活頗有幾分詩情畫意。待在蔗林下不說話,會聽到風(fēng)吹蔗葉互相碰撞的窸窸窣窣聲,聽到老葉剝離蔗莖的嗶啵嗶啵聲,如果你相信大自然會說話,那么,這就是最安靜又最有神韻的聲音了。先剝一會兒甘蔗殼,休息時挑上一根又壯、節(jié)又稀疏的甘蔗,手一扳,腳一踩,“嗒”地一聲脆響,甘蔗就斷啦!斬去枝葉,拿刀削削,砍成幾段,我們一家人就坐在地頭上靜靜享用。秋初的甘蔗,水分足,又脆,甜度適中,在那個年代來說真是極品的美味。如今離開家鄉(xiāng)在外工作,已是難以吃到那灰白泛綠榨糖用的硬甘蔗了,買的也是人家已經(jīng)用刀把皮削掉的那種,記憶中用嘴撕扯硬邦邦甘蔗皮的場景已不復(fù)存在。
當(dāng)時我們鎮(zhèn)上有一個糖廠,屬于國有企業(yè),逢收甘蔗的時候,是我們家最忙碌的時候,還要請左鄰右舍一起來幫忙,這時甘蔗地里就像一個戰(zhàn)場,有扛鋤砍蔗頭的,有提刀斷蔗尾的,有負責(zé)捆綁甘蔗的,有負責(zé)扛上甘蔗到大路邊堆放等待裝車的,大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甘蔗收完送到糖廠后幾天,父親聽通知去領(lǐng)取甘蔗款。懷里揣著幾百塊錢,還會用蛇皮袋拎幾十斤白糖回來的父親一進家門,會掏出錢,小心翼翼重新數(shù)著錢,那筆錢是我們一家人最重要的收入。父親和母親商討著那筆錢該怎么用,轉(zhuǎn)眼就要過年了,購置年貨是筆大花銷,還有過完年我們的學(xué)費都要用到這筆錢。如今,家鄉(xiāng)早已不種甘蔗了,而曾經(jīng)是家鄉(xiāng)一面旗幟的糖廠,也已經(jīng)成為歷史。
甘蔗桿一節(jié)一節(jié)的,寓意生活節(jié)節(jié)上升。甘蔗是甜的,寄托人們對生活甜蜜的期望,所以常被用作禮物、供品。一到過年,我們老家家家戶戶都有買甘蔗的習(xí)慣,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紅紅火火,步步高升,像甘蔗越吃到后面越甜,日子越過越甜蜜。過年拜拜時,鄉(xiāng)親們也都會精選粗大的甘蔗,整理干凈后切成相同規(guī)格的蔗節(jié),剃凈蔗皮,用紅帶子綁著,放進紅盤里,端放在神龕之前。除夕一夜連兩歲,那天晚上要吃甘蔗,寓意“甜頭甜尾”,一年到頭生活甜蜜幸福。除此之外,在鄉(xiāng)村,過年前門后都靠著幾根連根帶葉的甘蔗,除了過年靠甘蔗和甜蜜的意思外,更深層的意思是要家族繁榮,子孫能出人頭地的意思。甘蔗在人們心中的神圣,這不僅僅是一種習(xí)俗,更是一種鄉(xiāng)間文化的傳承。在我工作生活的漳州,有時候還會看到婚車上綁著兩棵甘蔗,這是女家送新婚夫妻的帶尾甘蔗。甘蔗的頭尾用紅帶子綁住,回到新房時,將蔗豎在房門后,它寓意新婚夫妻相親相愛“有頭有尾,百年和好”。同時,像甘蔗一樣“青春永葆”“生機勃勃”。綁蔗用的紅帶子象征長久恩愛,美滿幸福,這是娘家對女兒的祝福。這普通的甘蔗,寄托著人們對將來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
人到中年,我依然愛啃甘蔗。這個冬季也依然是一個甘甜的季節(jié),我在沙洲村暖暖的陽光下,削上一根甘蔗,再回想少年時那長長的灰白泛綠的甘蔗,從頭開始吃,那種越吃越甜,“漸入佳境”的狀態(tài),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