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 董靚
JIAO Li,DONG Liang*
名人紀念園林是巴蜀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名人紀念園林更是其中具有獨特風情魅力、凸顯巴蜀人文的重要類型。望江樓公園作為成都園林中首屈一指的女性名人紀念園林,是巴蜀女性紀念園林的代表[1],其發(fā)展變遷歷程與園林造景藝術都對巴蜀紀念園林的研究具有深刻意義。作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園林,望江樓公園的興建、發(fā)展、造景皆圍繞薛濤的個人經(jīng)歷、文采修養(yǎng)、品性情操等要素,所塑造的獨特風格的紀念性景觀,彰顯著薛濤之傲骨品性,闡揚著薛濤之詩意人生。
本文基于望江樓公園的發(fā)展歷史研究,通過分析其園林空間及造景方式,總結出針對女性紀念者的獨特造園手法,從而豐富紀念園林藝術,補充巴蜀女性園林研究。
薛濤在唐代四大女詩人中名列首位,被人們稱為傳奇“女校書”。王建贊其為“管領春風總不如”①語出唐·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的“掃眉才子”。她一生命途多舛,但從未自艾自憐,其詩文造詣極高,才情人品影響世代人。幼年早慧,名傾一時,十六歲父死家貧,墮入樂籍[2]。生活的苦難沒有湮滅了她的才華,薛濤終其一生投身于詩文創(chuàng)作中,共賦詩五百余首,著有《錦江集》,《全唐詩》收錄其詩九十一首。薛濤現(xiàn)存詩詞多為酬唱、詠物、贈別、寫景抒懷之作[3],風格清新雅正,時有宏音,皆具思想性和藝術性。薛濤雖命途多舛、顛沛流離,仍然關心國事,關心社會?!鞍崔\嶺頭寒復寒,微風細雨徹心肝,但得放兒歸舍去,山水屏風永不看”②語出唐·薛濤《罰赴邊上武相公二首》?!捌脚R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①語出唐·薛濤《籌邊樓》。。其豪邁胸襟、傲骨節(jié)行在眾多名家中獨樹一幟,不愧居于唐代女詩人之冠。
圖1 望江樓公園發(fā)展歷程
薛濤不僅留下了令世人傳頌的詩歌,還給后人留下一系列人文景點。她惜紙幅大而長剩,為方便寫小詩,其自制深紅色狹長小箋,名“薛濤箋”,受到時人的認可,風行千載[4]。后人為仿制薛濤箋而汲水于薛濤井。薛濤井現(xiàn)址于錦江南岸,舊名為“玉女津”,因明代蜀獻王于此處取井水仿制薛濤箋,遂稱“薛濤井”[5]。“江樓南去二三里,荒隴猶留土一抷”②語出李淑熏《訪薛濤墳》。,薛濤墓距薛濤井只有幾里之遠,這兩處成為后世人文景點,文人墨士、往來游子汲薛濤井水烹茗賦詩,憑薛濤墓欄桿而吊唁,以表敬重之情。
望江樓公園反映了巴蜀人民崇尚自然、敬仰先賢的人文傳統(tǒng),其營建可追溯于明代(圖1)。望江樓舊址曾為迴瀾塔,后因戰(zhàn)亂而毀,現(xiàn)今望江樓公園中保存最早的文物遺跡為薛濤井,最早有記載于明洪武二十三年間(1390年)[6],清朝冀應熊于康熙三年(1664年)親筆題寫“薛濤井”之字刻于石碑,豎于井后[7]。后嘉慶、咸豐、光緒年間漸添薛濤相關建筑[8],嘉慶十九年(1814年),建雷祖廟、吟詩樓、濯錦樓、浣箋亭。咸豐九年(1859年)造崇麗閣,后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再經(jīng)營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建五云仙館、泉香榭、流杯池及枇杷門巷。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添建放置薛濤石像的清婉室,另修多處相關景致。民國十七年(1928年)于今望江樓公園古建筑群范圍成立“成都市郊外第一公園”(圖2),占地約1.4 hm2。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在“郊外第一公園”基礎上擴建,一年后開放,并改名為“望江樓公園”,占地約5 hm2。1960年,公園經(jīng)過多次擴建,占地面積增至約12 hm2,逐漸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9]。
圖2 成都市郊外第一公園大門
圖3 望江樓公園平面示意圖
望江樓公園(圖3)位于今成都市區(qū)錦江向南由西折轉處,形似開口朝西北的半圓,東臨錦江,西臨四川大學,面積約12.53 hm2,東北側為以明清古建筑群為主的文物保護區(qū)(2.6 hm2),西南側是免費開放的供市民休閑活動的園林開放區(qū)(9.93 hm2)。其不僅是游客云集的風景名勝景點,也是滿足市民戶外活動需求的市民公園。同時,望江樓公園以別出心裁的建筑布局、獨具特色的植物配景,營造出詩意的園林景觀與舒適的微氣候環(huán)境[10],讓游人在緬懷紀念女詩人薛濤的同時,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享受園林之意境。
望江樓公園中的薛濤井(圖4)雖不是唐代薛濤汲水制箋舊址,但是可以看出歷代騷客墨者對薛濤的推崇敬重之情。當代薛濤井整體呈圓形,下鋪蓮花臺座,上配八角形井口,井后紅墻鑲嵌有“薛濤井”石刻。望江樓公園中楹聯(lián)題刻常取“茗盞”之詞,其中劉咸滎聯(lián)最為耳熟能詳:“此間尋校書香冢白楊中,問他舊日風流,汲來古井余芬,一樣渡名桃葉好;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淪落,自有浣箋留韻,不妨詩讓杜陵多”??梢娒髑逡詠?,雅人韻士都喜歡取“薛濤井”之水烹茗制箋題詩,以表達對女詩人薛濤的緬懷愛重之情。
薛濤墓由于歷史久遠、資料稀少,原遺址早已不存,后世學者莫衷一是,確切地點無從考定。有資料記載,20 世紀60年代薛濤墓及墓碑題刻曾被發(fā)現(xiàn)于距望江樓公園僅一墻之隔的四川大學校園,但最終毀于十年動亂[11]。張蓬舟根據(jù)晚唐鄭谷《蜀中》詩句“渚遠清江碧簟紋,小桃花繞薛濤墳”作為考證參照,推斷薛濤墓應在望江樓東面的錦江之濱[12]。后人根據(jù)明清時期零星資料史記①據(jù)明何宇度《益部談資》中“濤墓在江干。題碑:‘唐女校書薛洪度墓’”,晚清陳矩《洪度集》中“墓去井里許,在民舍旁”,李淑熏《訪薛濤墳》中“‘江樓南去二三里,荒隴猶留土一抔’可知薛濤墓距薛濤井最多二三里之遠” 考證。,重修薛濤墓(圖5)于望江樓公園的西北角,植以幽篁環(huán)繞。 薛濤墓的主體由墓、墓碑、墓基平臺3 部分組成,四周有石欄圍合。根據(jù)“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風水學說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薛濤墓為圓、墻界為方,寓意女詩人薛濤于自然中安息,受后來人憑吊,表達人們對薛濤的崇敬之情。
紀念園林中本多以松柏為基調樹種,巴蜀地區(qū)特有的竹圖騰活動與竹崇拜文化,滲透于巴蜀紀念園林中,以望江樓公園最盛。薛濤為竹之知音,竹如濤魂之化身。她一生愛竹,以竹喻己,常以詠竹詩托物言志,寄托自己“虛心自持、高潔傲岸、勁節(jié)負霜”的情操,賦有《酬人雨后玩竹》《竹離亭》等詩。唐、明文獻記載薛濤墓旁“桃替松柏”,清代記載“竹桃相替”,當代綜合歷代文獻②據(jù)晚唐鄭谷《鄭守愚文集·蜀中》中“渚遠清江碧簟紋,小桃花繞薛濤墳”,明鄧原岳《詠薛濤墳》中“三尺荒墳傍狹邪,墳前流水繞桃花”,清鄭成基《薛濤墳》中“昔日桃花無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清沈壽榕《玉笙樓詩錄·重修薛濤墓二首》中“斷碑己沒斷墻遮,自憶前游水一涯,我與春風先有約,明年添種小桃花”考證。,采用竹桃并植的手法營造薛濤墓背景環(huán)境[13]。這更多是以薛濤的詩為依據(jù),還原其喜好,更加貼合其形象。
圖4 薛濤井
圖5 薛濤墓
為紀念薛濤,望江樓公園自1954年從各地引種竹子,最終薈萃了國內外200 余種竹子,數(shù)量達到全國首位,其中不乏名貴稀有竹種如龜甲竹Phyllostachys edulis‘Heterocycla’[14];且以追求極致的方法栽種竹子,使其滲透在園林造景的每一處,高挺者叢植為背景、列植為長廊(圖6),低矮者作地被配景,并以竹為材營建屋舍。望江樓公園中的竹反映了薛濤的剛強不屈的性格,“閨秀—樂伶—校書—女冠”,改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傲骨。
望江樓公園中除薛濤井與薛濤墓可供憑吊之外,明清時期建造的一系列雅致的建筑群重現(xiàn)了女詩人制箋吟詩的場景(表1)。
圖6 翠竹長廊
表 1 望江樓公園明清建筑紀念性分析
望江樓公園延續(xù)川派古典園林空間處理方法,因地制宜、因式而導,區(qū)別于傳統(tǒng)紀念園林,空間布局沒有采用軸線對稱手法,建筑之間互不相對,而是與花木景觀相對。作為女性紀念性園林,望江樓公園削弱了傳統(tǒng)紀念園林中的沉重嚴肅的氛圍,以自然敘事的手法寫意薛濤的生活:或取水制箋,快作小詩;或倚欄沉思,吟誦詩文;或曲水流觴,與友和詩;或登樓遠眺,目送故人。游人在漫游中回顧薛濤之生平,體悟薛濤之風采。以文物保護區(qū)為例,大致將其分為兩個院落空間(圖7),北側以薛濤井為中心,建筑之間距離較大,并以松柏等高大喬木營造寧靜莊嚴的氛圍;南側以流杯池為中心,以小橋流水等細膩精巧的手法構建園林化、生活化的空間,營造薛濤與友人曲水流觴、吟詩相和的場景,以俊逸灑脫、婉轉悠揚的風格表現(xiàn)薛濤晚年的隱居思想。
總覽全園,望江樓公園的景觀風格可概括為:1)流暢,一氣呵成,流暢和諧;2)含蓄,安靜中含熱情,平談中寓真意;3)溫馨,情景交融,舒適宜人。
圖7 望江樓公園建筑空間布局
為紀念薛濤,望江樓公園自2010年起多次舉辦了相關文化活動。2018年以“紀念薛濤,唐風詩韻”為主題舉辦了“三月三”上巳節(jié)音樂詩會,開展了曲水流觴、制薛濤箋等系列體驗活動,以詩歌朗誦、琴歌吟唱、古詩今曲等多種形式重現(xiàn)薛濤詩歌的魅力?;顒觽鞒辛酥袊鴤鹘y(tǒng)民俗文化,弘揚了巴蜀第一才女薛濤,提升了望江樓公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薛濤文化與望江樓公園在相輔相成中再次煥發(fā)新的活力。
望江樓公園是紀念女詩人薛濤的文化地標,其發(fā)展歷程、造景方式、文化意象無一不反映了其與薛濤的淵源。作為女性紀念園林,望江樓公園一反傳統(tǒng)紀念園林的規(guī)整肅穆,將薛濤精神滲透到園林造景之中,以竹為景,彰顯薛濤傲骨之節(jié)氣;以建筑為史,重現(xiàn)薛濤吟詩之場景;以活動為機,宣揚薛濤多才之造詣,使游人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更加貼近女詩人薛濤的生活與情感。望江樓公園因薛濤的傳奇人生和文學造詣而更加富于詩意,薛濤的詩情傲骨以望江樓公園園林景觀為載體、文化活動為契機而歷久彌新,千古長存。
致謝: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都市望江樓公園管理處對本文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