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
〔提 要〕 歐盟與俄羅斯之間快速發(fā)展的能源合作,帶動雙方能源互聯互通的不斷深化,但在能源對話機制建設上陷入瓶頸。俄羅斯依托其巨大的油氣供應能力,通過在歐洲政商界建立利益網絡、支持能源領域的歐元交易、與德國在能源問題上維護共同利益等方式在歐洲能源貿易中長袖善舞。歐盟對于與俄羅斯開展能源合作心態(tài)矛盾,采取措施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美國在加大對俄羅斯制裁的同時,積極發(fā)展自身對歐盟液化天然氣出口,并推動歐洲國家減輕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由于美國攪局能力有限,歐俄能源合作有望長期持續(xù),但難以實現進一步突破。
當前,歐盟、美國、俄羅斯出于不同利益和地緣戰(zhàn)略取向,圍繞歐俄能源合作展開博弈。美歐在地緣政治領域利益相近,而歐俄在能源經濟利益上相互需求較大,這將對歐美俄三邊關系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有必要加強對歐俄能源合作中大國博弈的分析,以研判其影響及未來走勢。
冷戰(zhàn)結束后,歐盟與俄羅斯能源合作不斷升溫,目前已達較高水平,但部分領域仍面臨瓶頸。
冷戰(zhàn)期間,蘇聯即通過管道向聯邦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西歐國家輸送油氣。冷戰(zhàn)結束后,由于俄羅斯進入世界經濟體系,并轉向資源驅動型發(fā)展模式,因此其與歐盟的能源貿易迅速發(fā)展。在石油貿易方面,1990年蘇聯對歐洲共同體石油出口僅3456.7萬噸,占歐共體進口額的6.4%。此后俄羅斯對歐盟出口迅猛攀升,2006年達到1.92億噸峰值,為1990年的5.56倍,占歐盟石油進口份額的31.2%,而在此期間歐盟年石油進口總量僅增長14.4%。此后,歐盟石油進口總量及自俄進口量雙雙下降,2014—2017年分別為5.21億~5.65億噸及1.5億~1.66億噸,俄羅斯所占份額在27.6%~30.4%之間,遠領先于挪威(11.2%)、哈薩克斯坦(7%)和沙特阿拉伯(6.3%)。[1]EUROSTAT, “Imports of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by Partner Country,Updated on 03-Jul-2019,” https://ec.europa.eu/eurostat/web/products-datasets/-/nrg_ti_oil.(上網時間:2019 年 11月3日)在天然氣貿易方面,1990年蘇聯對歐共體天然氣出口1117億立方米,占歐共體進口總量的56%,此后俄羅斯對歐盟天然氣出口基本保持穩(wěn)定,1991—2015年在953億~1362億立方米之間,2017年飆升至1632億立方米。但在此期間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快速上漲,2017年達4778億立方米,是1990年的2.4倍,俄羅斯天然氣市場份額降至34.2%,這表明在此期間歐盟天然氣需求增長主要被其他國家彌補,如挪威2017年對歐盟輸氣1072.6億立方米,市場份額達22.4%,成為與俄羅斯體量相當的競爭對手。[2]Ibid.但俄羅斯仍是歐盟最大能源伙伴,1996年取代沙特成為歐盟第一大石油進口來源地,1990年至今一直是歐盟(歐共體)第一大天然氣進口來源國。
在冷戰(zhàn)期間,蘇聯就修建了途經白俄羅斯向德國及中東歐輸送石油的“友誼”管道(1964年)、途經烏克蘭的“兄弟”天然氣管道(1968年)、“聯盟”管道(1978年)和途經白俄羅斯、烏克蘭通向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北極光”管道(1969年)。冷戰(zhàn)后,為實現油氣貿易路徑多元化,俄歐繼續(xù)拓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石油設施方面,俄羅斯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建成了通向其波羅的海港口的蘇霍多利—羅季奧諾夫石油管道和波羅的海輸油管道,并于2003年和2005年兩次擴建,產能提升至每年5000萬噸,大大增強了俄羅斯以油輪向歐盟供油的能力。[1]馮玉軍:《歐亞轉型: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220-221頁。在天然氣領域,俄羅斯不斷推進途經烏克蘭以外國家的管道建設。1997年建成途經白俄羅斯的“亞馬爾—歐洲”管道,并在2005年實施擴建。2005年建成經土耳其向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供氣的“藍流管道”。2011年,俄歐合作建設的經芬蘭灣和波羅的海海底管道直通德國的“北溪”管道成功通氣。2007年,俄羅斯還曾規(guī)劃建設自俄羅斯跨越黑海經保加利亞向希臘、意大利、奧地利等國供氣的“南溪”管道,其俄羅斯境內工程已于2012年開工,但因該項目受歐盟反壟斷限制而在2014年被俄羅斯放棄。2014年12月,俄羅斯決定探索與土耳其等國合作建設“土耳其流”管道,俄土兩國2016年10月簽署建設協議并于2017年初開工。“土耳其流”管道由俄羅斯經黑海入土耳其,再延伸至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匈牙利、奧地利等中東歐國家,土耳其段于2018年11月完工通氣,塞爾維亞線路也于2018年8月開工。廣受關注的“北溪-2”管道是俄羅斯對歐盟輸氣多元化的重要努力,是歐俄“北溪”管道擴展線,有望將俄羅斯直通德國的輸氣產能從每年550億立方米提升至1100億立方米。2015年6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Gazprom,簡稱“俄氣”)與荷蘭殼牌、德國意昂(E.ON)和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簽署“北溪-2”建設合同,但在波蘭等國阻撓以及歐盟反壟斷冗長審查影響下,遲遲未獲批準。2017年,俄氣下屬的Nord Stream 2 AG出面與5家歐洲能源公司再次簽署“北溪-2”建設合同,每家歐企向“北溪-2”投資9.5億歐元,共占項目總成本的50%,其余部分由俄氣出資。[1]五家公司分別為德國的Uniper和Wintershall,法國的Engie,奧地利的OMV和荷蘭皇家殼牌。此后,美國及歐盟內部雖有反對聲音,但德國仍堅稱“北溪-2”為“純粹商業(yè)項目”并堅持推進,德國、瑞典、芬蘭先后批準開工申請。2018年9月,“北溪-2”項目正式開工,截至2019年10月已完工83%,丹麥政府也于2019年10月批準在其領海內動工,全線工程預計將于2020年正式完成。
冷戰(zhàn)結束前夕,歐洲敏銳捕捉到未來俄羅斯對歐洲能源保障的機遇,嘗試構建歐俄能源合作的政治框架。在荷蘭前首相盧柏斯倡議下,1991年來自歐共體、經合組織與中東歐的50個締約方簽署《歐洲能源憲章》草案協議,作為未來推進世界能源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諸邊規(guī)則機制,1994年俄羅斯為吸引西方投資和技術而簽署以《歐洲能源憲章》為基礎訂立的《能源憲章條約》,并于1998年正式生效。[2]李揚:“烏克蘭危機下俄歐能源關系與能源合作:基礎、挑戰(zhàn)與前景”,《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5年第5期,第23-26頁。歐俄在雙邊層面也構建了能源對話機制。2000年10月歐盟-俄羅斯領導人峰會上簽署了《能源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協議》,決定建立“歐盟-俄羅斯能源對話”機制,提出促進能源投資、開放市場、構建能源安全架構、推進節(jié)能環(huán)保等目標。2001年,雙方由能源部門司級單位牽頭成立分別關注能源戰(zhàn)略、基礎設施和科技、投資以及能源環(huán)保的四個工作組,磋商具體技術問題。此后,歐俄雙方不定期領導人峰會上均開展能源對話,陸續(xù)建立聯合技術中心、開展工作組磋商、成立“永久能源伙伴理事會”(PPC)、發(fā)表歐俄能源效率倡議、建立歐俄天然氣咨詢理事會等執(zhí)行機制。
然而,歐俄間能源協調機制未起到預期的協調作用。歐盟希望將《能源憲章條約》打造成保護全球能源交易與投資的自由化、“規(guī)范”俄歐能源合作的框架。而俄羅斯則認為,該條約提出的能源基礎設施自由化、能源投資和交易自由化等條款將削弱俄羅斯在中亞到歐洲間天然氣交易的重要作用,同時弱化其國有能源企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角色;俄羅斯還不滿歐盟以反壟斷為名,對俄羅斯投資歐洲能源企業(yè)、基礎設施種種設限的同時卻要求俄羅斯不斷加大能源行業(yè)投資開放程度,因而遲遲未進行《能源憲章條約》的議會批準程序。2006年,俄羅斯于出于維護國家對能源行業(yè)主導以及反腐等考慮,裁定當時俄羅斯最大石油企業(yè)“尤科斯”破產,此舉招致美歐廣泛抨擊,甚至以《能源憲章條約》為依據對俄羅斯發(fā)起國際訴訟,要求俄羅斯政府賠償西方企業(yè)對“尤科斯”投資,俄羅斯則予以堅決抵制,甚至在2009年正式退出《能源憲章條約》?!皻W盟-俄羅斯能源對話”也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因歐俄領導人峰會中斷而陷入停滯,其主要成果“能源沖突早期預警機制”自制定以來也并未有效管控歐俄分歧。2014年5月,歐盟、俄羅斯和烏克蘭成立了天然氣問題三方會談機制,此舉雖保證歐盟未出現大規(guī)模的“斷氣”危機,但仍無力使歐盟、俄羅斯、烏克蘭三方擁有穩(wěn)定的安全感。
能源出口是俄羅斯經濟命脈,其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0%和2016年政府預算的36%依靠油氣收入,[1]EIA, “Russia - International - Analysis -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https://www.eia.gov/beta/international/analysis.php?iso=RUS; “Energy Policy of Russ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ergy_policy_of_Russia.(上網時間:2019年11月20日)歐盟則是其最大市場,占2017年俄羅斯石油出口的59.7%和天然氣出口的60%,因此歐俄能源合作穩(wěn)定事關俄羅斯的核心經濟利益。[2]OEC, “Russia (RUS) Exports, Imports, and Trade Partners - OEC, ” https://oec.world/en/prof i le/country/rus/.(上網時間:2019年11月20日)同時,能源相互依賴可為歐俄關系提供“壓艙石”,烏克蘭危機后更發(fā)揮“托底”作用,是未來雙邊關系轉圜或破冰的抓手之一。而俄羅斯憑借資源和地緣優(yōu)勢以及多年來在歐洲能源產業(yè)的深厚耕植,使其對歐能源合作中具備獨特優(yōu)勢。
俄羅斯是歐盟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氣來源國,2018年歐盟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來源中,俄羅斯分別占27.3%和40.5%,進口量分別達1.49億噸標油和4740萬噸標油。[1]EUROSTAT, “EU Imports of Energy Products - Recent Developments,Data Extracted in November 2019, ” https://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EU_imports_of_energy_products_-_recent_developments#Share_of_energy_products_in_total_EU_imports.(上網時間:2019年11月20日)同時,隨著近年來挪威、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天然氣減產,歐盟天然氣需求缺口亟需俄羅斯來彌補,俄羅斯對歐天然氣出口量呈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1152億立方米增至2017年1632億立方米,占歐盟天然氣消費量比例達35%,為歷史最高。[2]EUROSTAT, “Imports of Natural Gas by Partner Country,Updated on 03-Jul-2019”.從價格看,由于歐俄間發(fā)達而密集的管道設施拉低運輸成本,俄羅斯能源價格優(yōu)勢較大,2018年其天然氣平均價格要比挪威和美國分別低10%和17%。從基礎設施看,俄羅斯優(yōu)勢也非常明顯,“友誼”管道年輸油量達7000萬噸,俄歐天然氣管道年產能總計2570億立方米,足以滿足對歐出口。而且這些管線多建于蘇聯時期,俄羅斯基建投入成本不高,石油出口相較于中東、美洲、非洲的油輪輸油,運輸成本較低且沒有海上安全風險。從地緣角度看,中亞和高加索國家對歐盟出口油氣幾乎必經俄羅斯,而俄羅斯通過能源外交與土庫曼斯坦等國簽署長期交易合同,事實上成為中亞與歐洲能源的“中間商”。歐美曾有意發(fā)展從阿塞拜疆經土耳其的“納布科”天然氣管道,最終也因阿塞拜疆天然氣產能有限,導致該項目商業(yè)性無法與俄羅斯現有路徑媲美而被放棄。
多年來,俄羅斯通過對歐投資、吸引外資和商業(yè)合作等方式,與歐洲能源企業(yè)之間的合作日益緊密,甚至利益交織在一起。一是俄羅斯全產業(yè)鏈深度參與歐洲能源行業(yè)。以俄氣為例,早在2006年俄氣就在歐盟及瑞士、塞爾維亞等非歐盟國家投資了89家企業(yè),業(yè)務范圍涉及天然氣交易、運輸、貯存、管道建設、熱電廠等,廣泛接觸到歐洲天然氣中下游產業(yè),這意味著穩(wěn)定的歐俄能源合作有利于雙方商業(yè)和經濟關系。[1]Koszalin, Andreas Heinrich, “Gazprom’s Expansion Strategy in Europe and the Liberalization of EU Energy Markets,” February 5, 2008, http://kms2.isn.ethz.ch/serviceengine/Files/RESSpecNet/46810/ipublicationdocument_singledocument/EBEB560D-319D-4A6E-BB93-25DB57792AC9/en/Russian_Analytical_Digest_34.pdf.(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同時,俄羅斯也直接在歐洲國家注冊建立能源企業(yè),如2005年11月,俄氣與4家西歐著名能源企業(yè)在瑞士共同建立Nord Stream AG公司,專門推進“北溪”和“北溪-2”管道建設及其運營,[2]四家企業(yè)分別是德國的Wintershall、PEG Infrastruktur AG,荷蘭的NV Nederlandse Gasunie和法國Engie。Nord Stream AG董事會內也包括E.ON、巴斯夫、Engie等歐洲著名能源或化工企業(yè)高管。同時,俄羅斯與歐盟政商精英也逐步建立聯系,如2005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卸任后,很快成為了Nord Stream AG的董事會主席,2017年9月又擔任了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一定程度上為俄羅斯能源企業(yè)在歐洲背書。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亦在任內積極推進意埃尼公司與俄能源合作,有傳言其本人從意俄能源合作中獲得了好處。[3]Felix K. Chang, “Ruble’s Reach: Russian Economic Inf l uence in Europe,” June 13,2018,https://www.fpri.org/article/2018/06/rubles-reach-russian-economic-inf l uence-in-europe/.(上網時間:2019年12月3日)
烏克蘭危機后,美歐在企業(yè)融資、能源技術裝備禁運等領域對俄制裁,特朗普政府將制裁進一步升級,并對多國頻繁揮舞制裁大棒,俄羅斯因而對于美國依托美元體系對俄企“長臂管轄”甚至凍結其美元資產的戒備不斷上升,積極推動“去美元化”進程。歐盟也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深感依賴美元支付對其經濟利益的威脅,并對油氣領域提高歐元結算地位的興趣顯著上升。俄羅斯敏銳捕捉到歐盟關切及雙方“去美元化”共同利益上升,積極加以試探。2018年5月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西盧安諾夫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稱,若歐盟對歐元的廣泛使用形成共識并在國際上作出承諾,俄羅斯就會積極參與。[4]Elina Ribakova, “Something Putin and Juncker Appear to Agree on - The Euro,”September 25, 2018, https://bruegel.org/2018/09/something-putin-and-juncker-appear-to-agree-onthe-euro/.(上網時間:2019年12月3日)事實上,俄羅斯已主動推進歐元在能源領域的使用。2019年10月俄羅斯石油公司宣布,今后每年高達890億美元的石油貿易將以歐元而非美元來結算,成為提升歐元國際化的重要助力,此舉正合歐盟心意。[1]Ortenca Aliaj, Nastassia Astrasheuskaya, “Russia’s Rosneft Switches All Export Contracts to Euros,” October 24, 2019, https://www.ft.com/content/f886658c-f65c-11e9-a79c-bc9acae3b654.(上網時間:2019年12月3日)若俄羅斯加大石油歐元結算,將促使歐盟出于歐元國際化的考慮,主動維護甚至擴大對俄能源進口,同時歐俄間也有機會在石油設備以及能源產業(yè)投資方面形成歐元結算的環(huán)流,進而為俄羅斯在制裁背景下獲取西方能源技術、設備及投資提供抓手。
德國是俄羅斯在歐盟最大能源客戶,兩國之間能源供需依賴程度比歐俄之間更高。2017年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分別達3351萬噸和620.8億立方米,分別占德國自身進口總量的36.9%和52.3%,均高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同時,德國也是“北溪”和“北溪-2”管道在歐盟內最大收益國?!氨毕惫艿懒疃砹_斯對德直接輸氣年產能達550億立方米,“北溪-2”通氣后將增至1100億立方米,不僅理論上足以保證德國用氣不受俄烏爭端的影響而且價格更為低廉,德國還獲得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中轉樞紐等附加利益,德國機械、能源、化工等企業(yè)也在管道建設、油氣勘探中獲利豐厚;而俄羅斯通過直接與德國對接亦可使對歐出口量的67.4%直通市場。同時,俄德能源共同利益已經在德國商政兩界形成深厚影響。德國社民黨作為長期與基民盟組成大聯合政府的執(zhí)政黨,自前總理科爾以來該黨就保持溫和的對俄政策,且作為執(zhí)政伙伴對基民盟產生重要影響。在商界,德國經濟東方委員會自冷戰(zhàn)以來就不斷促進德俄經濟合作,推動“德俄論壇”“圣彼得堡對話”等機制。[2]熊煒:“失重的 ‘壓艙石’?經貿合作的‘赫希曼效應’分析——以德俄關系與中德關系為比較案例”,《外交評論》2019年第5期,第90-100頁。兩國能源利益紐帶促進德國利用其歐盟核心國家的身份,積極維護對俄能源合作的順暢。默克爾于2011年與時任法國總理菲永和荷蘭首相呂特共同出席“北溪”落成儀式;2019年2月,默克爾與所有歐盟領導人電話溝通,勸說他們支持“北溪-2”項目,甚至與法國達成德國支持法國數字稅提議換取法國支持“北溪-2”的君子協定。隨著德俄能源關系的日趨緊密及德國在歐盟內的政治影響,德國將進一步推動歐盟內部對歐俄能源合作的支持。
歐盟自身對俄能源合作心態(tài)復雜,一方面認為保持穩(wěn)定和高質量的歐俄能源合作有利于歐盟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面部分歐盟國家特別是部分中東歐國家長期對俄羅斯心存偏見,加之烏克蘭危機后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惡化,歐盟國家對依賴俄羅斯能源存在不安全感。因此,歐盟在與俄羅斯進行能源合作的同時,也以多種手段應對依賴俄羅斯油氣的潛在風險。
經濟上,歐盟既認可俄羅斯油氣供應的正面作用,又擔心俄羅斯形成壟斷。從供應量和價格上,歐盟無法找到替代俄羅斯的第三國,與俄保持能源合作穩(wěn)定最符合其經濟利益。2006年、2009年和2014年俄烏之間的三次天然氣爭端均造成歐盟部分國家天然氣供應減少甚至中斷,斯洛伐克曾因此進入國家緊急狀態(tài),對保加利亞則一度造成工業(yè)生產大幅削減。[1]“FACTBOX - 18 Countries Aあected by Russia-Ukraine Gas Row,” Reuters, January 7,2009,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k-russia-ukraine-gas-factbox/factbox-18-countries-affectedby-russia-ukraine-gas-row-idUKTRE5062Q520090107?sp=true.(上網時間:2019年12月13日)從經濟成本看,歐盟是能源凈進口經濟體,能源價格對制造業(yè)影響較大。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化肥、煉鋁、玻璃產業(yè)的能源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分別達59%、43%和20%,同時指出歐盟制造業(yè)能源成本遠高于美國、俄羅斯,與中國和土耳其相當。[2]CEPS, “Composition and Drivers of Energy Prices and Costs: Case Studies in Selected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 2018,” January 14, 2019, https://www.ceps.eu/wp-content/uploads/2019/01/ET0318091ENN.en_.pdf.(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德國工業(yè)協會主席迪特爾·肯普夫表示,液化天然氣(LNG)無法真正替代俄羅斯天然氣,這代表了歐洲制造業(yè)的態(tài)度。[1]Rick Noack, “U.S. Ambassador in Berlin Warns Germans about Russian Gas Pipeline,Triggering Applause Elsewhere,” January 14, 2019,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19/01/14/us-ambassador-berlin-warns-germans-over-russian-gas-pipeline-triggering-applause-elsewhere/.(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因此,歐洲經濟依賴俄羅斯穩(wěn)定的能源供應。然而,歐盟出于對市場壟斷的天然戒備以及對俄羅斯的不信任感,對于俄羅斯占據歐盟天然氣市場巨大份額并且大量參股、控股歐洲能源公司和基礎設施也心存擔憂。部分成員國對俄羅斯油氣依賴程度較大,2016年保加利亞和芬蘭的天然氣100%由俄羅斯供應,希臘、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斯洛文尼亞也分別達到89%、81%、80%、79%和75%,[2]Rem Korteweg, “Energy as A Tool of Foreign Policy of Authoritarian States, in Particular Russia,” April 27, 2018, http://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18/603868/EXPO_STU(2018)603868_EN.pdf.(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且俄羅斯與多個成員國單獨簽署了長期供氣合同,其中包含不得轉賣第三國的條款。而歐盟長期奉行“建設高度競爭開放的內部市場”的經濟哲學,對于壟斷的調查和認知具有嚴格標準,一定程度上認為俄羅斯在歐盟能源市場的優(yōu)勢可轉為議價主動權,甚至“坐地起價”的抓手。
歐盟在政治上對歐俄能源合作也心態(tài)復雜。從歐俄關系整體出發(fā),歐盟認為能源是歐俄重要的合作領域,也能為雙邊關系的韌性提供重要支持。同時,歐盟認為保障歐洲的安全離不開歐俄關系穩(wěn)定和不對抗,也認識到俄羅斯對歐盟市場的依賴和需求,希望將能源關系作為拉住、穩(wěn)住俄羅斯的抓手。但歐盟卻對歐俄能源合作的政治影響有著強烈擔憂,一是擔心被俄羅斯以能源為武器“各個擊破”。歐盟機構及戰(zhàn)略界認為,部分成員國能源高度依賴俄羅斯,可能使其政治和外交中的決策受到影響,而俄羅斯深化同匈牙利、希臘、保加利亞甚至德國的能源合作,是以能源和經濟利益為誘餌加強與這些國家的關系,進而使其在歐盟決策中同情俄羅斯,甚至是分化歐盟團結的“楔子”,以動搖歐盟對俄羅斯政策的“一個聲音”及內部的團結和共識。二是歐盟擔心俄羅斯以能源杠桿影響歐盟周邊國家。歐盟一直高度重視對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及意識形態(tài)影響力,以經貿合作、援助及入盟前景等為誘餌撬動西巴爾干及獨聯體國家“向西靠攏”。歐盟認為,周邊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和政經體制的“歐洲化”以及外交西靠,不僅能讓其收獲更大地緣政治優(yōu)勢和國際影響力,也更能體現歐洲一體化的“道路優(yōu)勢”和合法性,在內部增強歐盟團結和向心力,在外部提高歐盟國際形象和軟實力。而如果俄羅斯繼續(xù)保持和加強與歐盟周邊國家的能源關系,并削弱烏克蘭等過境國地位,烏克蘭“過境收入”損失將使其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從而減少其在制度和外交上“西靠”的意愿,對外關系“受制于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造成“歐盟魅力”不敵“俄羅斯油氣”的局面。因此,從政治考慮,歐盟機構曾試圖平衡“北溪-2”項目,例如2019年3月歐洲議會以環(huán)保、歐俄關系等理由,通過要求停止“北溪-2”項目的決議等。同樣出于此考慮,歐盟也試圖在俄烏天然氣爭端中尋求平衡,防止烏克蘭在歐俄能源合作中完全被邊緣化,以維護烏克蘭對俄羅斯能源的牽制力。歐盟能源委員塞夫科維奇稱,歐盟建議新協議規(guī)定俄羅斯每年保證經烏克蘭運氣不少于600億立方米,并設定300億立方米的“額外上限”。[1]Pavel Polityuk, “Ukraine Prepares Gas Facilities for Possible Transit Supply Cut,” Reuters,August 14, 2019,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kraine-gas-transit/ukraine-prepares-gas-facilitiesfor-possible-transit-supply-cut-idUSL8N25A3IO.(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
因此,歐盟出于爭取合作主動權以及降低對俄能源依賴的考慮,提出一系列措施:其一,對俄羅斯油氣行業(yè)進行“規(guī)范性限制”。烏克蘭危機后,歐盟追隨美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油氣行業(yè)是重點目標,歐洲理事會每半年延長一次制裁期限。歐盟的“規(guī)范性限制”還以行政和司法影響俄羅斯油氣企業(yè)在歐經營。歐盟多年來以2009年訂立的《第三個內部能源市場一攬子計劃》為名,對俄氣等企業(yè)頻繁發(fā)起反壟斷調查,迫使其放棄天然氣和石油價格掛鉤的議價模式。2015年4月,歐盟委員會發(fā)出聲明,指責俄氣利用其在中東歐8國的超高市場份額優(yōu)勢以明顯高于成本的“不公平價格”售氣并在供應合同中加入阻止跨國轉運和控制管道等基礎設施的條款,涉嫌違反歐盟反壟斷法規(guī),以此威脅對俄氣征收相當于其全球年營收10%的罰款。經過數年磋商,2018年5月雙方達成和解,俄氣承諾以允許客戶提出降價要求、允
許天然氣在歐盟自由流動、允許客戶改變天然氣接收點等讓步,避免了約80億美元的罰款。2017年7月,歐盟委員會進一步就2009年訂立的《第三個內部能源市場一攬子計劃》提出修正案,加強項目參與方以外的歐盟第三國對項目的監(jiān)管權力。[1]EUR-Lex, “Proposal for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HTML/?uri=CELEX:52017PC0660&from=EN.(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其二,改革能源戰(zhàn)略,降低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依賴。2015年2月,歐盟提出“能源聯盟”戰(zhàn)略,主要目標是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并增強歐盟在氣候變化和減排方面的貢獻,內容包括加強對主要能源生產國與過境國的能源外交、推進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強應用能效提升措施、加強內部能源互聯互通水平等?!澳茉绰撁恕睂嵸|上是通過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進口多元化以及內部互助能力,使歐盟降低對俄羅斯的油氣依賴以及相關風險。事實上,除德國以外的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超過50%的歐盟國家,其2016年自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總和為420.2億立方米,而2016年歐盟自產天然氣即達到1218億立方米,在網絡暢通的情況下歐盟應有足夠能力抵御所謂的“斷氣”。其三,積極引入域外競爭者。近年來,歐盟特別是中東歐國家積極引進美國LNG,使其與俄羅斯天然氣競爭,削弱俄羅斯天然氣市場主導地位。2018年7月,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訪美,歐美達成歐盟擴大進口美國LNG的意向。歐盟自美國進口LNG大幅增加,從2017年的22億立方米增至2018年的33億立方米,2019上半年更升至73億立方米,占歐盟LNG進口總量的32%。[2]European Commission, “EU-U.S. LNG Trade,” July 25, 2019, https://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19/july/tradoc_158271.pdf.(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2019年11月,歐委會宣布將支持建設55個化石能源項目,包括多個LNG接收站,提升進口能力。[3]“EU Commission Backs 55 New Fossil Fuel Projects,” EU Observer, October 31,2019, https://euobserver.com/tickers/146490.(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當前,歐盟的措施已經有效加強了能源價格保障,2019年7月,荷蘭市場天然氣價格一度達到3.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的10年來最低價格,甚至低于美國向歐洲輸出LNG的成本價。[4]“歐洲天然氣價跌至十年新低”,《中國能源報》2017年7月15日,第5版。
美國是力量遍及全球的超級大國和歐洲國家的“盟主”,且長期奉行對俄(蘇聯)戰(zhàn)略遏制,必然對歐俄能源合作密切關注。美國出于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考慮,積極插手和破壞歐俄能源合作。
政治方面,美國鼓吹對俄羅斯保持防范、遏制和打壓,視俄羅斯為“異類”。特朗普政府2017年發(fā)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將俄羅斯視作“修正主義對手”,意味著美國對俄政策將持續(xù)對抗和遏制的主線。蘭德公司、新美國安全中心等智庫及前駐俄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等官員普遍認為,鑒于俄羅斯經濟對能源高度依賴,增加全球能源供給、制裁俄企等壓縮俄羅斯油氣出口的措施,將沉重打擊其經濟,從而限制俄羅斯對外行動的資源和能力,以此實現遏制目的。[1]James Dobbins, Howard J. Shatz, Ali Wyne, “Russia Is a Rogue, Not a Peer; China Is a Peer, Not a Rogue,” Rand Corperation, October 2018,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perspectives/PE300/PE310/RAND_PE310.pdf; Michael McFaul, “Russia as It Is A Grand Strategy for Confronting Putin,” Foreign Aあairs, July/August 2018, https://www.foreignaあairs.com/articles/russiafsu/2018-06-14/russia-it.(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冷戰(zhàn)期間美國就曾使用過打擊蘇聯能源出口這一手段,里根時期美國曾利用散播能源技術假情報等手段使蘇聯油氣開采和管道出現事故,還與沙特阿拉伯等歐佩克成員一道以增產等方式增加國際市場石油供給來壓低油價,造成蘇聯出口收入大幅下降。有學者甚至認為美國在能源領域的措施給蘇聯經濟造成了“致命性影響”。[2]付瑞紅:“里根政府對蘇聯的‘經濟戰(zhàn)’:基于目標和過程的分析”,《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9年第1期,第94-97頁。
經濟角度看,美國打擊歐俄能源合作是為擴大其在歐洲能源市場的份額。隨著2008年以來“頁巖革命”的成功以及特朗普政府提出大力推動化石能源發(fā)展的政策,國際能源格局迅速改變,美國分別于2011年和2014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氣國和產油國,2017年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美國能源信息局(EIA)預測,2020年美國將實現石油凈出口。美國已從化石能源進口國逐步向出口國改變,能源出口意愿和能力逐步增強,油氣出口被看作美國經濟增長新動力,乃至美國增強國家實力和國際經濟權力的重要杠桿。歐盟作為全球油氣重要消費市場,也成為美國油氣行業(yè)的發(fā)展目標。EIA預測2019年底美國LNG出口能力將達每天2.52億立方米[1]EIA, “U.S. Niquef i ed Natural Gas Export Capacity to More Than Double by the End of 2019,” December 10, 2018,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37732#.(上網時間:2019年12月13日),BP公司數據顯示德國天然氣進口平均價格是美國亨利中心價格的近2.1倍,[2]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9 | 68th Edition,” 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business-sites/en/global/corporate/pdfs/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bp-statsreview-2019-full-report.pdf.(上網時間:2019年12月13日)歐洲對美國頁巖氣廠商無疑是利潤豐厚的市場,而俄羅斯天然氣則將是美國LNG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為此,美國在能源層面提出多方面遏俄手段。
其一,不斷升級對俄制裁。美國開列的“行業(yè)制裁識別清單”不斷擴大,包括俄油、俄氣、西伯利亞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等俄羅斯支柱性能源企業(yè)被納入其中,同時受制裁實體控股50%以上的項目和企業(yè)也將受制裁。在融資方面,2014年7月美國禁止公民和企業(yè)為受制裁能源實體提供超過90天的融資,2017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的《反擊俄羅斯法》更將融資期限限制縮短至14天。在技術和設備上,2014年9月美國禁止其公民和企業(yè)向受制裁實體提供用于深海油氣和頁巖油氣勘探和開發(fā)的技術與裝備,美國商務部產業(yè)安全局也列出相應實體清單,防止俄羅斯通過轉口貿易逃避制裁。[3]姜毅:“解析美國對俄制裁新法案”,《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8年第1期,第29-31頁。2017年7月,《反擊俄羅斯法》禁止美國企業(yè)和公民參與俄羅斯企業(yè)參股33%及以上的深海、北極、頁巖能源項目,包含資金、技術、設備和服務等方式。在能源管道領域,《反擊俄羅斯法》提出總統可發(fā)令對參與俄羅斯能源管道的商業(yè)行為進行制裁。同時,《反擊俄羅斯法”將受管制對象從美國境內的個人和實體擴大為“個人和實體”,明顯有將執(zhí)法范圍向美國境外企業(yè)和實體擴展的傾向。
其二,打壓歐俄能源設施聯通。近年來,美國對“北溪-2”打壓力度明顯增強。特朗普曾在2018年北約峰會期間指責德國推進“北溪-2”項目是“把錢送給俄羅斯這樣的敵人”,美國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駐歐盟大使桑德蘭、駐德大使格雷內爾等高官也多次勸說或恐嚇歐盟停止“北溪-2”建設。2019年7月,美國參議院通過制裁“北溪-2”法案,任何個人或實體若涉嫌為該項目提供管道鋪設船只,將被美國禁止入境并凍結其資產。2019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的《2020國防授權法案》再次要求總統對參與“北溪-2”和“土流”的企業(yè)實施制裁。此外,美國還試圖支持中東歐國家互聯互通建設規(guī)劃,對沖俄羅斯能源設施建設。2016年8月,波蘭、羅馬尼亞、克羅地亞等12個中東歐國家在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舉行領導人峰會,提出瀕臨波羅的海、亞得里亞海和黑海的中東歐國家應加強包括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以促進地區(qū)國家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與會國家設立名為“三海倡議”的合作機制。美國迅速發(fā)現該機制在中東歐的地緣政治價值并參與其中。2017年7月,特朗普赴華沙參加“三海倡議”第二屆峰會,表示美國支持該倡議建設更多的能源設施項目,將“幫助地區(qū)國家能源多元化”。[1]Madeline Farber, “Read Donald Trump’s Remarks at the Three Seas Initiative Summit in Poland,” July 6, 2017, https://time.com/4846780/read-donald-trump-speech-warsaw-poland-transcript/.(上網時間:2019年12月3日)2018年9月“三海倡議”布加勒斯特峰會上,美國能源部長佩里提出美國將設立“跨大西洋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與歐盟委員會一起合作,引導私人部門投資流向“三海倡議”能源項目,鼓勵企業(yè)在黑海進行油氣勘探。該次峰會支持立陶宛克萊佩達LNG接收站等8個能源項目,為美國對歐盟LNG出口提供便利。
其三,在天然氣領域積極給歐盟提供新選擇。近年來,美國通過支持歐盟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力推銷LNG的方式,試圖為歐盟提供俄羅斯天然氣以外的供應渠道,并推動德國、波蘭、克羅地亞等歐盟多國興建LNG接收站,方便購買美國LNG。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能源部長佩里頻繁訪歐,加緊游說中東歐國家及德國購買美國LNG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9年6月,波蘭總統杜達訪美,波美簽署價值80億美元的LNG交易合同,波蘭還宣布將在2022年停止購買俄羅斯天然氣。此外,美國還鼓勵其中東盟友參與對歐盟的LNG供應,2019年1月,美國能源部副部長布勞伊萊特稱,美國正勸說卡塔爾積極向歐洲供應LNG,以減少歐洲向俄羅斯購氣,卡塔爾則表示未來五年愿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增加100億歐元投資,加強對德國等國的供氣能力。
俄羅斯、歐盟、美國三方對于歐俄能源合作在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上有著明顯差異,其中歐俄的能源經濟利益和共識更為接近,而歐美則在地緣政治方面利益相似。未來歐俄仍將繼續(xù)保持相互依賴、“斗而不破”的能源關系。
美國是歐俄能源合作最大干擾因素,但未來破壞能力有限。其一,美國短期內在能源供應上難以與俄羅斯匹敵。目前,美國LNG在歐洲市場占比仍然較低,2018年全年及2019年上半年分別僅占歐盟天然氣進口份額的0.7%和3.3%,歐盟預計至2023年美國進口LNG也僅能達到每年80億立方米。[1]“EU Plans Sharp Hike in U.S. Energy Imports as Trade Lever,” Reuters, May 2, 2019,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eu/eu-plans-sharp-hike-in-u-s-energy-imports-as-tradelever-idUSKCN1S80J8.(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同時,LNG相較于管道天然氣在運輸效率和運輸成本上難以競爭,俄氣總裁米勒估算,“北溪-2”管道每年運量相當于645船LNG。何況美國擴大對歐出口能力不僅需要在美國擴建相應設施,同時也需要歐洲配合開展建設。其二,歐美關系的離散性使歐盟不愿屈從美國對俄能源遏制。歷史上,歐俄能源合作中經濟考慮總是第一位的,即使在冷戰(zhàn)時期,蘇聯仍與意大利、奧地利和西德開展合作,成功修建多條通向西歐的油氣管道,一度西歐80%的天然氣來自蘇聯,雙方高度認可油氣合作的互利性,這種合作受美歐同盟的影響較為有限。此外,當前美歐關系分歧日趨增加,歐盟對美國不再亦步亦趨,尋求獨立、務實的“戰(zhàn)略自主”“歐洲主權”的呼聲日益增高。歐盟認清美國政策是推動歐盟犧牲自身利益助其遏制俄羅斯,同時為特朗普振興化石能源產業(yè)提供市場。美國不斷要求歐盟叫停“北溪-2”,以歐美安全關系相要挾迫歐盟就范,招致歐洲政商界廣泛不滿。布魯金斯學會刊文認為,“北溪-2”項目加劇了美歐之間的不信任感,雙方政策協調更為困難。[1]Giovanna De Maio, “Nord Stream 2: A Failed Test for EU Unity and Trans-Atlantic Coordination,” April 22, 2019, 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9/04/22/nordstream-2-a-failed-test-for-eu-unity-and-trans-atlantic-coordination/.(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報告明確指出,美國對俄政策嚴重損害歐盟能源與經濟利益,威脅歐盟能源供應穩(wěn)定及能源企業(yè)投資。[2]SWP, “US-Russia Policy Hits European Energy Supply,” February 6, 2019, https://www.swp-berlin.org/10.18449/2019C06/.(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
對于歐盟而言,對俄能源合作有著復雜考慮,但其需求增長有限。隨著歐盟進入“去工業(yè)化”,并在環(huán)保和氣候變化領域不斷發(fā)力,近年來其油氣需求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石油消費量從2006年的7.25億噸降至2018年的6.24億噸,天然氣消費量從2010年的5210億立方米降至2018年的4668億立方米。隨著歐盟可再生能源轉型進程的不斷推進,預計油氣消費量還將繼續(xù)下降。因此,歐盟將以“合作、制衡和多元化”的原則經營未來歐俄能源關系。[3]“Ambassadors’ Conference - Speech by M. Emmanuel Macron,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August 27, 2019, https://lv.ambafrance.org/Ambassadors-conference-Speech-by-M-Emmanuel-Macron-President-of-the-Republic.(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一方面歐洲能源行業(yè)向俄羅斯展現合作的意愿,法國道達爾公司在俄羅斯亞馬爾LNG項目中持股50%,歐洲能源企業(yè)不顧美國警告堅持推進“北溪-2”項目,Nord Stream AG也采取了探索潛水員安裝管道、過境地區(qū)儲備鋼管和零件等應對美國制裁的措施。[4]Frank Dohmen, Alexander Jung,Roland Nelles, “The Cold War Returns to Germany,” November 14, 2019, https://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nord-stream-2-the-cold-war-returns-togermany-a-1296251.html.(上網時間:2019年12月3日)2019年6月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期間,殼牌、道達爾、OMV、雷索普爾等企業(yè)不顧美國頻頻釋放制裁信號,與俄羅斯能源企業(yè)簽署包括油氣開發(fā)、LNG項目入股等協議。另一方面,歐盟也將致力于控制自俄能源進口上限。歐盟在傳統能源安全領域的風險意識仍然較強,能源政策的重點既包括發(fā)展可再生能源抑制化石能源消費,也包括致力于進口多元化,分散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歐盟在2015年“能源聯盟”中提出要加強與中東、非洲、中亞等地區(qū)能源外交,推進歐盟能源進口多元化。拓展這些渠道與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相比在經濟上不一定劃算,但引入更多競爭者能夠在對沖風險的同時,幫助平衡俄羅斯在歐盟能源市場地位。因此,未來歐盟將進行調整,防止自俄能源進口敞口過高。此外,歐盟從市場競爭和地緣政治角度出發(fā),仍然將對俄歐能源合作進行平衡,以掌握主導權。比如維護烏克蘭能源過境國重要地位,以保障歐俄輸氣路線多元化。歐盟在2019年3月正式通過了“歐盟外資審查框架”,加強對歐盟外國家投資能源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審查力度,也將給俄企參與歐盟能源中下游產業(yè)帶來挑戰(zhàn)。在國際規(guī)則上,2019年5月歐盟委員會提出重新修訂《能源憲章條約》的草案,并于7月得到歐洲理事會的談判啟動授權,顯示出歐盟要進一步塑造國際能源貿易與投資規(guī)則,或為其對俄能源博弈帶來更多主動。
對于俄羅斯而言,經濟利益決定其必須維護和發(fā)展對歐能源合作,但由于歐盟能源總需求穩(wěn)中有降,以及從規(guī)則上對俄羅斯在歐洲擴展能源產業(yè)布局限制增加,俄羅斯將以其他方式維護歐俄能源合作中的利益。其一,以基礎設施聯通夯實供應和成本優(yōu)勢。面對域外頁巖油和LNG的競爭,俄羅斯將通過更低的成本、更穩(wěn)定的供應來應對。“北溪-2”等管道通過縮短路程、節(jié)省過境費的方式,將幫助俄羅斯取得更大優(yōu)勢。俄氣總裁米勒表示,“北溪-2”向德國輸氣與過境烏克蘭相比距離縮短2000公里,將使俄氣運到德國的成本降低1.6~2倍,未來25年俄氣將從“北溪-2”獲益450億~780億美元收益,而在此期間過境烏克蘭的成本則達250億~430億美元。[1]“Alexey Miller Speaks at Geo-Economics of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Panel Session at 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 June 16, 2016, https://www.gazprom.com/press/news/miller-journal/2016/277026/.(上網時間:2019年11月3日)俄氣在東南歐規(guī)劃的“土耳其流”,也在加強對東南歐的供應能力,精準對接潛在市場。其二,俄羅斯將“向東看”尋求機遇。美歐制裁措施精準指向俄羅斯能源企業(yè)融資以及獲得開采、勘探技術、裝備和服務,而油氣行業(yè)的生產離不開持續(xù)不斷的投資與勘探,俄羅斯油氣行業(yè)必須面向更富活力的經濟體。而中國在2018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且隨著能源轉型和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天然氣需求增長空間巨大,與中國加強合作將為俄羅斯油氣行業(yè)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市場,緩解西方制裁帶來的困難。近年來,中俄能源合作成果顯著。2018年7月,中俄法合作的亞馬爾LNG項目開始對華供應LNG,其對華年出口量將達300萬噸。2019年12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正式投產通氣,東線供氣合同為期30年、總價值4000億美元,每年輸氣量380億立方米。中俄能源合作雖與歐洲沒有直接關系,但客觀上降低俄羅斯對歐盟能源消費市場的依賴,使其應對歐俄能源博弈更為從容。
歐俄能源合作的基礎是雙方各自追求經濟利益和供需互補,而由于能源合作帶來了基礎設施聯系及供需依賴關系,能源合作自然成為了政治和安全問題,雙方長期以來因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分歧而在能源領域不斷博弈。隨著美國因“頁巖革命”逐漸轉為全球能源供應國,加之美國對俄打壓遏制的意愿不斷增強,其相較以往阻撓、破壞歐俄能源合作的意愿更加強烈。因此,歐俄能源合作將成為影響歐美俄三角關系的重要因素。歐俄在能源領域高度相互依賴,成為雙邊關系的“黏合劑”,雙方均不愿加劇對抗甚至爆發(fā)沖突,且均有意促使雙邊關系轉圜。歐美關系本已因經貿、北約、伊核等問題而屢受沖擊,美國干涉歐俄能源合作,顯示了美國逼迫歐盟犧牲經濟利益和歐俄關系來達到“遏俄”“創(chuàng)收”的目的,將推動跨大西洋關系進一步疏離。歐盟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增強外交自主性等考慮,難在美國脅迫下與俄“能源脫鉤”。而俄美不僅政治與安全關系跌入谷底,美國能源地位變化還導致俄美成為能源競爭對手,歐洲市場也是雙方在能源上的競技場之一,俄美圍繞歐洲能源市場的角力將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