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鄉(xiāng)人

2020-03-13 08:14周榮池
翠苑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汪曾祺村莊

周榮池 

南角墩似乎沒有出過名人,讀書的,經(jīng)商的或者從政的都沒有。我曾為此感到遺憾,后來我又想明白了,這才像個村莊的樣子,至于名聲和風光那是士紳的事情。盡管人們祖祖輩輩希望下一代能夠有人跳龍門,但土地最終只能養(yǎng)活自己的子民,其他的只能作為一種愿望。我想祖輩們一定也失望或者絕望過,但后來認命地接受了苦楚而平淡的生活。包括一代代的后人,也認為只有力氣才能改變生活,除此之外的奢望不切實際。于是他們一次次地放棄讀書,甚至從小就不進書房門,他們覺得與生俱來的力氣才能給土地最老實的交代。

這是我之前的判斷,后來我再仔細地琢磨村莊的過往,其實南角墩人也并非除了種地之外一無是處。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老人送我一本介紹小城的書籍,他大概是認為我讀過書能懂得這些書的價值。這就是村里人的淳樸,他們覺得應(yīng)該將一件東西托付給一個懂得的人,尤其是書本這種莊重的事物。家里一位長輩有一次送我一套宣紙線裝殘缺的康熙字典,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放在我這也沒有用。他一定覺得這些他搞不明白的書本對我有用,也希望我能夠了解他們。那位送我小城歷史之類書的老先生,大概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因為我自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對這本書并沒有多大的興趣,只是有些敷衍地接了過來。但就在打開書看作者簡介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地名:南角村。

這位作者徐知謹?shù)暮喗橐膊⒉伙@赫,但是對于南角墩來說又絕對是一個被忘卻的秘密:

徐知謹,又名攀云,高郵人,1921年11月2日生,世居城東大紅橋之北南角村。祖父安仁,在寶應(yīng)縣氾水之東石橋甘露寺出家為僧,法名洪開,曾坐關(guān)六年,為殉道自焚圓寂,名震佛界。祖母裔氏,父文才,母朱網(wǎng)貞,均信佛長素。在家鄉(xiāng)與張氏生子長醒,女長美,均務(wù)農(nóng)。在臺依法與劉瑞云結(jié)婚,生次子正邦,美國伊利諾理工學(xué)院營建管理碩士。三子正煜,成功大學(xué)電機碩士,次女正清澳洲新英格蘭大學(xué)社會系及法律系學(xué)士。

我為什么說自己的鄉(xiāng)人是一個秘密?其實如今看來他與我們生活的年代較之于平原的歷史而言也并不遙遠,但正是因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我們幾乎忘卻了他的存在,并且驚奇村莊有過這樣一個不一般的人物。是快速的遺忘讓他們成為秘密,我不知道這片土地的子孫里還有多少這樣的秘密?對此,我又突然滿懷信心地去回憶與找尋,在人們的口語里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然后找到了那些一直在人們的內(nèi)心,但已經(jīng)成為標簽卻不再被看為普通鄉(xiāng)人的人們。

現(xiàn)在想起來,我并非對徐知謹這個人一無所知,而是疏忽了一段記憶。我只覺得南角墩的人們一定只與土地有關(guān),至于走出去的人他們已經(jīng)屬于城市或者其他的村莊,但其實他們還永遠是村莊的孩子。

大概是30年前,我還是個在村小讀書的蒙童。那一年因為學(xué)校的翻建,我們臨時租借四組生產(chǎn)隊的一處舊房子作為教室。這處房子本已經(jīng)被作為牛棚,牛依舊在門外的河邊臥著,屋子邊是牛屎上飛舞的虻蟲。臨時的學(xué)校完全埋沒在村舍里,這讓課堂一時間顯得非常的隨意。大家就像在家里一樣自在,沒有獨立在村莊一處的小學(xué)校的嚴肅。課間的休息也非常的隨意,就像是在家門口玩鬧,除了記得用泥巴砸那老水牛之外其他平常得不再記得。

唯一一次有些印象深刻的,就是地屬南角墩四組的這個莊臺,有一天突然來了“一掛小包車”——人們對于轎車的這種稱呼有非常鄭重的意思,包音刨,一度時間我猜度是小車像木匠的刨子一樣——這是我的誤解,其實就是小包車的音訛。村里人對難得一見的轎車這種特別的重音,表達著他們對外面陌生世界的尊重,對于車上下來的人也格外的重視。他們大概也暗自揣度過,這車上下來的人一定是非富即貴的,這也是一種樸素的俗見。那次車上下來幾個穿著講究、洋氣的人,聽說是華僑,但不知道什么來頭。他們?nèi)サ倪@戶人家非常破舊,聽說這人解放的時候去了臺灣,之前家中還有老小,這是時隔幾十年后回鄉(xiāng)探親。幾十年風雨,他在外地也有了家庭,現(xiàn)在好不容易找回家里,幾十年不曾忘記南角墩這個地方。

南角墩有句俗話很有趣:出門像個華僑,家里像個寒窯。說的是那些在外穿著端莊招搖,但實際上是家徒四壁的狀況。但是這位先生的歸來似乎與這句俗話的情形不一樣,但不過他眼下見到的較之于他現(xiàn)在的體面生活來講,也確實是寒窯。據(jù)說他給了家里一筆不菲的錢,后來就在領(lǐng)導(dǎo)們的簇擁下走了,很久以后似乎再也沒有人記得這件事情。而許多年后,我在猜測南角墩沒有過什么體面人物的時候,一本舊書改變了我武斷的看法,也勾起了我去尋找這些鄉(xiāng)人的興致。我也慢慢地明白,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家,那些在外光鮮亮麗的人們總有自己的出發(fā)之處,不是這個村莊就是那個村莊。這雖然沒有什么定數(shù)可言,但一個村莊走出些體面的人物,這也是正?;蛘哒f必然的事情。

村莊沒有紙本的歷史,陳舊的光陰也總是被認為是一種負擔。因為大多數(shù)的記憶是苦楚的,便被避之不及地放棄。這種放棄也許沒有什么主觀的情緒色彩,最多是一種自卑的心理——我們這樣的村莊能走出什么歪瓜裂棗的人物來?但當我靜下心來,在一些耳熟能詳?shù)脑捳Z里,還是找到了這片土地上的一些村莊里名人的故事,他們就像是這片土地也曾肥沃的證據(jù)。那些與南角墩一樣并無二樣的村落,走出了一些后來在紙壽千年的歷史上光耀永遠的名字。

而他們也是南角墩這樣村落的后裔,是平原永遠的子孫。

1

很早的時候,周如紅就講過許多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就是“蘇小妹三難秦少游”。周如紅這個人很有些奇怪,她與我們同姓但并不同宗,并且因為是女人沒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名字。她早年在上海工作,和老頭一起帶著“勞?!被貋?,每個月郵遞員按時給她送匯款單。她會說上海話,尤其讓我們覺得厲害的是她會背誦《為人民服務(wù)》。她并不識字,就連匯款也只能蓋章簽收。我們不愿意在她家玩,因為她除了講故事、說書之外還會罵人、造謠,這讓她與南角墩格格不入。她講過一個“蘇小妹三難秦少游”的故事,現(xiàn)在細細想起來,與流傳的版本并無二致:

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嫁給了“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少游,前廳宴席結(jié)束后,正要進入洞房,卻發(fā)現(xiàn)房門緊閉,門無論如何都推不開。站在一旁的丫鬟走過來告訴他,說小姐出了三道題,若全部通過,方可入房。秦少游也是大才子,雖然還未見到題目,他已是一副勝券在握的架勢。他伸手接過試卷,見第一題是四句詩:“銅鐵投洪冶,螻蟻上粉墻?!?/p>

“陰陽無二義,天地我中央?!鼻厣儆螢榱艘欢锰K小妹芳容,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廟化緣,借機接近蘇小妹,所以猜中謎底是“化緣道人”4字。于是題詩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緣到名園花自開。‘道是東風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臺?!边^了第一關(guān)。第二題也是4句詩:“強爺勝祖有施為,鑿壁偷光夜讀書。縫線路中常憶母,老翁終日依門閭?!?/p>

秦少游又猜中了:孫權(quán)、孔明、子思、太公望。第三題比較難,蘇小妹出上對:“閉門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對不出。此時蘇東坡靈機一動,向水中投了一塊石頭,頓時水波蕩漾,淆亂了天光月影。秦少游見后馬上想出了下聯(lián):“投石沖開水底天”。丫鬟將試卷交與蘇小妹后,只聽見“吱呀”一聲響,洞房門大開,從中走出一個侍兒,手捧銀壺,將美酒酌入玉盞之內(nèi),獻給新郎,說:“才子請滿飲三杯,權(quán)當花紅賞勞?!鼻厣儆未藭r可謂志得意滿,連飲三盞,進入洞房。

關(guān)于蘇小妹三難秦少游的故事中的問答內(nèi)容有許多不同版本,但是郎才女貌、天偶佳成的結(jié)局卻大同小異。其實蘇東坡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妹子,秦少游有沒有和她結(jié)婚,后來的研究比較清楚,但是講故事是讓人在想象中得到意外的現(xiàn)實,所以真假對故事的美好來說不算什么。再說,周如紅講過這個故事,秦少游和蘇小妹是誰,她恐怕也不一定知道。所以人物的真假對于講故事的人來說不是個問題,說到底她就是在講故事。

秦觀,字少游,實乃鄉(xiāng)人,宋朝的大學(xué)士。作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觀,與蘇軾、黃庭堅多有交游。蘇東坡與秦少游惺惺相惜,據(jù)考證來過小城8次,黃庭堅是高郵人的女婿,同在蘇門之下的他們有些穿鑿附會的故事也是正常的。

而如今看來這么偉大的人物,竟然出生在平原之上某一個村落,這讓人難以與其重大的影響聯(lián)系起來。大概村莊里面的人想象不到在宋代這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是個什么樣子?他們也很難相信,也就是與自己相隔幾十里之外的大同小異的村莊會出個風流才子秦少游。我們?nèi)绻驹诖迩f里來看秦觀的簡歷,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意味,有一種與鄉(xiāng)土格格不入?yún)s又無法斬斷的聯(lián)系:

秦觀(1049~1100年),江蘇省高郵市人,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xué)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云君”,北宋婉約詞人。

官至太學(xué)博士、國史館編修。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長于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于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3卷、《勸善錄》《逆旅集》等。為“蘇門四學(xué)士”“蘇門六君子”之一。

今天,我們在百度上看到的這一份關(guān)于秦觀的簡歷不過數(shù)百個字,但這每一個字對于村莊來說都是莊重而神圣的。它們連起來構(gòu)成了一個人的簡介,這對于這片從來都是躬耕田畝的平原來說更是顯得無比神圣。而細查秦觀的出生,是距離南角墩大概幾十里之外的武寧左廂里,這個地名至今并沒有消失,你問村里人大抵也是知道的。但是他們一定不知道這里出過這樣的大詩人,或者說他們難以置信寫出讓后人在課堂上背誦還要考試的詩人居然出生在自己不遠處的某個村莊里。

如今閱讀秦觀那些華麗、優(yōu)美的詞,大概也難以想象那些古雅工整的句子,是出生于鄉(xiāng)村后人之手,而一直被忽略的秦觀所著的《蠶書》卻足以證明他確實熟知農(nóng)事。后世蔣成忠先生在《<蠶書>釋義》中著述:

秦觀數(shù)代居于蠶桑之鄉(xiāng)高郵,其家亦飼蠶,其著《蠶書》,情理之中耳!秦觀《蠶書》著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先生時年三十有五,《蠶書》共11章目計915言,記錄了當時家庭蠶絲生產(chǎn)勞動的狀況,論述了千年前養(yǎng)蠶繅絲的技術(shù)要領(lǐng)和管理方法,是我國較早研究蠶絲生產(chǎn)的著作之一,對后來繭絲業(yè)發(fā)展有較大影響。

秦觀《蠶書》成篇130多年后的南宋嘉定年間,雙溪齋主人孫鏞在再版《蠶書》跋中云:“谷粟繭絲之利,一也。高沙之俗,耕而不蠶。雖當有年,谷賤而帛貴,民甚病之。訪諸父老,云:‘土薄水淺,不可蓺桑。予竊以為然。一日,郡太守汪公取秦淮?!缎Q書》示予曰:‘子謂高沙不可以蠶,此書何為而作乎?豈昔可為而今不可為耶?豈秦氏之婦獨能之,而他人不能耶?乃命鋟木,俾與《農(nóng)書》并傳焉……其志可謂大矣,豈區(qū)區(qū)繭絲之足言哉!而是書之傳,所以拳拳為爾民計者,乃復(fù)切如此。然則為高沙之民者,蓋亦仰體公之善意,而無愧于淮海之書云?!?/p>

從孫鏞跋中可見,蠶業(yè)榮衰,與高沙水土無關(guān),只是谷賤帛貴則養(yǎng)蠶,帛賤谷貴則砍桑,人為之也。秦氏《蠶書》“婦善蠶”可資佐證,高沙飼蠶,亦民風耳!現(xiàn)而今,高郵之蠶業(yè),仍有跌宕,故淮海之《蠶書》不可無傳耶!

詩人寫農(nóng)書,可說明當時重本務(wù)農(nóng),而此書如此專業(yè)詳盡,說明這位婉約詞宗的秦學(xué)士確實熟稔農(nóng)本,不然單憑才情與讀書是難以寫出這樣專業(yè)級文章的。有了《蠶書》這樣算是證據(jù)的文章,回頭再看秦少游的許多詩詞,就不再難理解,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確實是河流密布的平原上某個村落的子孫,因為他的詩文中所寫的詩情畫意如今還在里下河平原上生長: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shù)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霜是從古下到今天的霜,河是從古流到今的河,船上的燈光對于平原上的人來說也不會熄滅。即便是我們這些已經(jīng)上岸的子孫,對于河畔燈影實在熟悉不過,而菰蒲深處的笑語聲一定也是里下河那質(zhì)樸的方言。

秦觀祖籍蘇杭,后來一生漂泊客死他鄉(xiāng),但無論如何他走到哪里都是說的下河腔,這是無須證明而又無疑的事情。

2

村里人說一個人話多有許多表達方式,比如說“果子茶沒有,果子話一大堆”。果子就是京果,是從鎮(zhèn)江傳過來的一種面食。炸得像果子一樣金黃,常用糖水泡了作為早晚茶待客,客氣的人家還打個雞蛋。沒有果子茶吃,卻說了一大堆的客氣話,這說明人的虛情假意口惠而實不至。又有一個歇后語,也是這個意思,那就是“王西樓嫁女兒——話(畫)多銀子少”。王西樓是個畫家,她嫁女兒的時候沒有什么陪嫁,就是給了很多的畫作,所以被人譏之為話(畫)多銀子少。

王西樓是哪里的畫家?這個村莊里的人大抵不知道,即便是讀了點書的人也不全明白這個人的來歷,但五湖四海的人都曉得這首著名的詩: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地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細細一想這曲子道理之外的內(nèi)容,里面所講的場景不也正是平原河流中的場景?如今平原的河流中雖然不見官船來往亂如麻,但船還是常見的,特別是那句水盡鵝飛的話一定不是什么陌生的場景。

這位王西樓也是平原的子孫,他的生平雖不顯赫,但在后世也是名滿天下的人物:

王磐(約1470-1530年)稱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家。字鴻漸。江蘇高郵人。生于富室,好讀書,曾為諸生,嫌拘束而棄之,終身不再應(yīng)舉做官,縱情于山水詩酒。性好樓居,筑樓于高郵城西僻地,常與名士談詠其間,因自號“西樓”。他工詩能畫,善音律,脫口而出,即合格調(diào);常常絲竹觴詠,徹夜忘倦;性格飄灑,一時名重。著有《王西樓樂府》等。

這位生于富戶的文人出生地在上河,上河其實也是運河以東,完全的下河平原所在,但是上游的人們更愿意認為自己是上河人。王磐的成就在書畫詞曲,但他對農(nóng)本也有專研,仍舊是一位有土地情結(jié)的鄉(xiāng)人。后世鄉(xiāng)人汪曾祺寫道:

我對王西樓很感興趣。他是明代的散曲大家。在我的家鄉(xiāng)會出一個散曲作家,我總覺得是奇怪的事。王西樓寫散曲,在我的家鄉(xiāng)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在他以前,他的同時和以后,都不會聽說有別的寫散曲的。西樓名磐,字鴻漸,少時薄科舉,不應(yīng)試,在高郵城西筑樓居住,與當時文士談詠其間,自號西樓。高郵城西瀕臨運河,王西樓的《朝天子·詠喇叭》:“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闭沁\河堤上所見。我小時還在堤上見過接送官船的“接官廳”。高郵很多人知道王西樓,倒不是因為他寫散曲。我在親戚家的藏書中沒有見過一本《西樓樂府》,不少人甚至不知“散曲”為何物。大多數(shù)市民知道王西樓是個畫家。高郵到現(xiàn)在還流傳一句歇后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關(guān)于王西樓的畫,有一些近乎神話似的傳說,但是他的畫一張也沒留下來。早就聽說他還著了一部《野菜譜》,沒有見過,深以為憾。

《野菜譜》后來被翻印出版,很多人都見過。那里面講的野菜也都見過,但可能平原上的人也想不到的是,那些豬殃殃、破破納、枸杞頭之類的草木竟然能夠?qū)懙焦艜锩嫒ィ拖翊謇锶四軌虻翘萌胧乙粯与y以置信。

我們現(xiàn)在還在說“王西樓嫁女兒——話(畫)多銀子少”,那王磐的女兒嫁給了誰?王磐的這位女婿叫作張綖:

張綖,字世文,號南湖居士,揚州府高郵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七歲讀書通大義,口占為詩,時出奇句,十三歲遭父喪,十五歲游郡庠。少志已不凡,與兄經(jīng)、纮、繪,時有四龍之目,每督學(xué)使者至高郵,必招見遇以殊禮。正德八年(1513)舉人,得武昌通判,遷光州知州。先生敬以事上而不逢其意;仁以撫下而不貸以法,在兩郡咸有惠政。暇則吊古尋幽,多所述作。政聲文譽并起,而忌亦隨之矣!武昌上官誣君怠事,耽吟潛歸。歸里后構(gòu)草堂數(shù)楹于武安湖畔,貯書數(shù)千卷于其中,晝夜誦讀,目為之眚,猶日令人誦而默聽之。為詩為文操筆立就,而尤工于長短句,率意口占,皆合格調(diào)。

張綖少時從同郡王磐游(后為王磐婿),學(xué)習(xí)詩詞曲,得其真?zhèn)?。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明代著名散曲大家,世稱其為“明曲之冠”。故朱曰藩在《張南湖先生詩集序》中云:“先生從王西樓游,早傳斯技之旨,每填一篇,必某宮某調(diào)第幾聲,其聲出入第幾犯,務(wù)俾抗墜圓美合作而出,故能獨步于絕響之后,稱再來少游。”

先生之詞師法鄉(xiāng)先賢“婉約詞宗”秦觀,崇尚“花間”婉約一派,譽為淮海才子。有《張南湖先生詩集》4卷,《杜工部詩通》16卷,《詩馀圖譜》3卷存于世。

這位張綖是詩人中的理論家,早年入仕又因故潛歸,最終過著湖邊散淡生活。他留下最著名的理論,就是首倡詞分“婉約”“豪放”之說,這對后代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他還有一首著名的詞《行香子·樹繞村莊》: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上片描寫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表現(xiàn)的是一處靜態(tài)風景;下片則描寫農(nóng)家鄉(xiāng)院以及鶯歌燕舞、蝶兒翻飛的迷人春色。他一反許多詩人常有的哀怨情調(diào),變?yōu)樯术r明,形象生動。這首詞后來唱到了備受關(guān)注的中央臺,成為流行歌曲,但被誤作是秦觀的作品。這倒也不必去爭求版權(quán)源頭,不管是誰的作品,但寫的是下河風光,也確是下河兒女的作品。

3

下河人進城少,卻知道句縣里的老話:王府獨旗桿。

王府在城里,事跡卻鄉(xiāng)里婦孺皆知。這王家是何等榮耀,豎起了獨旗桿?王氏父子年輕時居住的宅院,原先部分是一陳姓武將的,陳家門前原有8根旗桿,后來家道衰敗,旗桿也逐漸倒了,還剩下一根旗桿的時候,這一部分房屋連同旗桿全部賣給了王家。在乾隆、嘉慶年間,這戶王家歷代為官,且學(xué)問深厚,熟悉王家的人和當?shù)厝硕甲鸱Q這一根旗桿為“王府獨旗桿”。事實上,王府獨旗桿還有其獨特的含義,是褒揚王氏父子在訓(xùn)詁學(xué)方面獨一無二的杰出成就;也是王氏父子在為官上也是剛正不阿,清廉有加,這在吏治腐敗的清代也相當“獨特”。

王府人做的學(xué)問被國人成為“高郵王氏學(xué)”,他們的學(xué)問豈止是鄉(xiāng)人不懂,就連中文系非學(xué)此專業(yè)的也覺得古奧。他們雖然生活在有清一朝,但其成就似乎已經(jīng)如音韻古書,難以輕易解讀:

王念孫(1744—1832年),字懷祖,號石臞。乾隆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陜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他精通音韻學(xué)、文字學(xué)、訓(xùn)詁學(xué)、??睂W(xué),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等。

王引之(1766—1834年),字伯申,號曼卿,王念孫之長子。嘉慶一甲三名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他繼承父業(yè),進一步擴大了研究范圍,探幽發(fā)微,碩果累累,著有《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等。

王氏家族于明代初年由蘇州遷居高郵,塾師為業(yè),寒門素族。念孫之父安國,承繼家學(xué),科第入仕,引導(dǎo)王氏家族走上了為官研學(xué)之路,四世均進士及第,也是王府成為獨旗桿的當仁不讓的榮耀。王氏父子治學(xué)嚴謹,考證嚴密,其中有一件著名的事例為證?!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左師觸龍言愿見趙太后”,過去人們一直把“龍”和“言”合為一字“詟”(音“哲”)。而王念孫曾用大量確鑿證據(jù),考定“詟”為“龍言”二字在古代豎寫時誤合而成。兩百多年后的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正是“觸龍”而不是“觸詟”,由此可見其嚴謹精深。

然而在下河人的心里,這王氏的地位倒不是因為他們高深的“小學(xué)”成就,更是因為他們扳倒和珅的經(jīng)典案例。歷史與時間有時候很有趣,他們選擇記憶與遺忘的往往總是被“善惡”所“左右”,而這也恰恰是充滿了人情味的正道。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89歲的長壽太上皇乾隆帝病逝,和珅的“保護傘”終于倒了,這為彈劾和珅提供了有利時機。但是,和珅權(quán)勢仍在,死黨滿朝,參劾和珅仍要冒一定的政治風險;再說,明知太上皇乾隆帝是和珅的保護傘,投鼠忌器,太上皇畢竟是今上親爹,在揭露和珅時卻必須“保護”乾隆帝的顏面。王念孫在正月初五日,即太上皇歸天后二日,“首劾大學(xué)士和珅”,這就顯示出他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勇氣。而在奏折中提出和珅罪責后,緊接著說:“上累大行太上皇帝宵旰焦勞,精神漸減,而和珅恬不為意。竊以為和珅之罪不減于教匪,內(nèi)賊不除,外賊不可得而滅也?!边@一下子就把和珅定性為匪,是危害太上皇的內(nèi)賊,這就巧妙地“保護”了乾隆帝。而奏折第一條的總結(jié)語,則更是神來之筆:“臣聞帝堯之世亦有共驩,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誅殛。由此言之,大行太上皇帝在天之靈,固有待于皇上之睿斷也。”這是權(quán)威的引典,《尚書·舜典》云:“‘虞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庇质琴N切的比喻:喻太上皇為帝堯,今上為虞舜,而和珅則是共工、驩兜一樣的四兇。更是殷切的期盼:今上能除去內(nèi)賊和珅,則正是繼承了先帝遺志,告慰于大行太上皇帝在天之靈。如此巧妙措辭,正是煞費苦心,表現(xiàn)出了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高度的政治智慧。

嘉慶見奏議引經(jīng)據(jù)典,恰如其分,便將和珅奪職下獄。后又賜死。這一死比學(xué)問的高妙深刻過癮,也刻在了下河人世代的記憶之中。對于這家研究“小學(xué)”的鄉(xiāng)人,后來修館建廟自不待說,但他們的故事一直刻在人們的“老板油上”——這是下河的一句俗語,刻在了肚子里的板油之上,表示深刻牢固。關(guān)于王氏的學(xué)問,自然有學(xué)問家們?nèi)鞒?,而作為鄉(xiāng)人人們記憶的只有那些被演繹傳神的故事。在下河的俗語中還有一個關(guān)于王府的歇后語,那就是“王引之中探花——喜錢照舊”。

清嘉慶四年(1799年)農(nóng)歷五月上旬的一天早晨,王念孫夫人正坐在堂前進早餐,突然檐前一陣喜鵲“嘰嘰喳喳”地盤旋飛鳴,夫人聽在耳里,喜在心間,因為前不久兒子王引之去京城參加殿試。一會兒,嗩吶聲響,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夫人來到廳前看望,只見兩個報喜的公差,身披紅綢,快步走進王府大廳,一個手捧刻有“探花及第”金光閃閃4字匾額,一個彎著腰,嘴里歡呼:“祝賀貴府相公王引之高中黃榜第三名!當今皇上又接見新科進士,真是喜上加喜?!蓖跄顚O夫人喜笑顏開地吩咐仆人擺酒招待,自己回后堂去了,剛過午時,賬房先生又匆忙走進后堂問夫人:“公差已經(jīng)吃完午飯,馬上就要辭行,請問夫人該開多少喜錢?”這時,夫人笑容可掬地說:“這有什么難處,我家考中功名又不是第一回, 把舊零用賬簿翻開,看太爺、老爺考中時給了多少,就給多少,喜錢照舊吧。”

確實不假,王引之的祖父王安國是雍正年間的榜眼,父親王念孫是乾隆時候的進士,王引之雖然考中探花,但在夫人的眼里卻是不足為奇的事。祖孫三代都是32到34歲科場高中,在清代是少有的。賞喜錢“照舊辦吧”這句話在當時也只有王念孫的夫人才能這么說。后來“王引之中探花——喜錢照舊”的故事一直留在鄉(xiāng)人的記憶里。

這“照舊”二字,是何等的自信和榮耀。

4

汪曾祺也是下河人。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并不知道他,那是因為他50多年漂泊在外鄉(xiāng),又有幾十年漂泊在文學(xué)之外。這位鄉(xiāng)人是市井出生,是正宗的城里人。他日后被作為里下河文學(xué)的旗幟,卻也和他珍貴的農(nóng)村閱歷有關(guān),特別是和那篇著名的《受戒》有關(guān)的經(jīng)歷。

作為士紳的后裔,汪曾祺家本也是有田產(chǎn)的: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兩千多畝。這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一部分在北鄉(xiāng),北鄉(xiāng)田瘦,有的只能長草,謂之“田草”。年輕時他是親自管田的,常常下鄉(xiāng),后來請人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過問。我們那里有一種人,專替大戶人家管田產(chǎn),就做“田禾先生”。

而對汪曾祺影響更大的一個村莊則是庵趙莊。這個名字有些怪異的村落,距離南角墩也不過十幾里路。父親曾經(jīng)不止一次和我提過一個做和尚的姑爺爺。這位以和尚為職業(yè)的老人也語焉不詳?shù)睾臀艺f過多少年前曾經(jīng)有個大戶人家來庵趙莊避難的事情。直到后來這件事情像一個秘密一樣被發(fā)掘的時候,我才再一次認識到平原上這些村莊的高深與隱秘。

1937年夏,日本人攻占了江陰,江北也在危急之中,被迫中斷了學(xué)業(yè)的汪曾祺回到高郵,隨著祖父、父親到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名叫庵趙莊的村莊,在這個村里的小庵中躲避戰(zhàn)火,一住就是半年。新時期汪曾祺復(fù)出文壇,在他所寫的震動文壇的小說《受戒》里,回憶起了這個里下河腹地中的小村莊:

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作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里兩三家。一出門,遠遠可以看到,走起來得走一會,因為沒有大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田埂。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連庵里的和尚也這樣叫?!皩殑x何處?”——“荸薺庵。”庵本來是住尼姑的?!昂蜕袕R”“尼姑庵”嘛??墒禽┧j庵住的是和尚。也許因為荸薺庵不大,大者為廟,小者為庵。

汪老寫庵趙莊,看起來是寥寥幾筆,但這個村莊對于他而言是有大恩的。不僅是因為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收容了他,更因為這個村莊的物事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桃源般的風景、質(zhì)樸的農(nóng)人、虔誠的和尚,還有純潔的愛情,若非戰(zhàn)爭,這是在老城生活的這位“慣寶寶”無論如何也難以接觸到的生活和風景。

《受戒》寫的是菩提庵中小和尚和一個少女的愛情故事,僧與俗的愛情在那個年代還是“前衛(wèi)”的,這使得這個小庵也顯得很另類。汪曾祺所寫的菩提庵是這樣的:

荸薺庵的地勢很好,在一片高地上。這一帶就數(shù)這片地勢高,當初建庵的人很會選地方。門前是一條河。門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場。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樹。山門里是一個穿堂。迎門供著彌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背后,是韋馱。過穿堂,是一個不小的天井,種著兩棵白果樹。天井兩邊各有三間廂房。走過天井,便是大殿,供著三世佛。佛像連龕才四尺來高。大殿東邊是方丈,西邊是庫房。大殿東側(cè),有一個小小的六角門,白門綠字,刻著一副對聯(lián):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進門有一個狹長的天井,幾塊假山石,幾盆花,有三間小房。

庵趙莊是個普通的自然村莊,曾經(jīng)的慧園庵拆毀后,在所在地上,曾建過農(nóng)村供銷社,后又改建小學(xué)校,1988年這所農(nóng)村小學(xué)校被撤銷,昌農(nóng)村九組法號智隆的出家人趙久海領(lǐng)頭買下這里的11間瓦房,得當?shù)馗粦糁x成忠、王慶松等資助,加上當?shù)卮迕竦募Y,利用原有房屋改辦成有庭有院的庵子,成為現(xiàn)在的“慧園庵”。

現(xiàn)在的慧園庵面南而居,門口一條大河,打谷場已不復(fù)存在,進得廟門便是一尊彌勒佛,過了穿堂就是天井,種著幾棵白果樹,地上種著些果蔬莊稼,大殿三間瓦屋,中間供奉佛像,西邊是庫房堆放雜物,東邊是住持念經(jīng)禮佛的地方。這里好像是幾十年前的場景再現(xiàn)一樣,和汪曾祺小說里所寫的場景幾無二致。這其實也并不是什么巧合或者是用心設(shè)計,是因為平原上的村落以及屋舍大多是這樣的格局,當年那個少年記得的就是一個下河村落的標本。

院子?xùn)|大門有一功德碑上刻有“事由本廟乾隆三年建,重建于1988年”等字樣。雖然歷經(jīng)風雨,幾經(jīng)變遷,現(xiàn)在的慧園庵仍保持著當年菩提庵的格局,這種場景讓人覺得像是讀《受戒》一樣,讓人覺得縹緲、唯美而永恒。

《受戒》里描寫了庵趙莊一帶出于生計“當和尚”的習(xí)俗,荸薺庵這神靈之地的人間煙火味和佛門弟子亦世俗凡人的生活場景,以及庵邊小島上一戶農(nóng)家男耕女織的生活,牽連寫出庵里的小和尚明海和農(nóng)家小姑娘英子的率真之愛,尤其廟里“受戒”和野渡“婚誓”的場面相映成趣。這樣的生活好像不曾改變,仍然在里下河的生活里延續(xù),只是汪老所寫的愛情沒有了,安靜樸素的生活仍然在生生不息地流淌。

慧園庵的和尚和《受戒》里的和尚一樣,以出去做法事維持生計,平時在家種些田地,自給糧食菜蔬,日子過得平淡而輕松。他出家前生有一兒一女,兒子和女婿都和他學(xué)經(jīng),平日靠做法事營生。他1933年出生在這個小村莊,少時讀過幾年詩書,54歲開始學(xué)經(jīng)文,1988年開始在當?shù)刈龇鹗隆?998年7月在甘肅省甘谷縣大象山永明寺受戒。1998年12月底買下當時作為閑置校舍的這5間舊瓦屋,自費數(shù)萬元對房屋進行了修繕,填埋了天井里的大水塘,挑了1100多方土,修葺成了現(xiàn)在的慧園庵。

慧園庵已經(jīng)不是過去的慧園庵,汪曾祺寫的菩提庵卻一直與那個美麗的故事還在。村莊里的人們大字不識幾個,一代代總是忙著田野里的事情,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好記性,就靠著口口相傳牢牢地記得過去的事情。《受戒》里的小和尚明海的真實名字其實叫龍海,又叫“四和尚”。那個叫作小英子的姑娘本叫大英子,姓王。1938年夏天,汪曾祺隨同家里人到庵趙莊躲兵荒,汪曾祺的后母任氏生下了弟弟海珊。因無人帶,回城后汪曾祺的姑母找到佃戶大英子家,將18歲的大英子“請”到了汪家專門帶海珊。大英子年輕貌美,做起事來地道、勤快。從1938年6月到1939年7月汪曾祺外出求學(xué),他與大英子的交往接觸,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大英子還收到并珍藏汪曾祺少年時期的一張照片,直到她的晚年。1993年,汪曾祺的妹婿金家渝去京向他談到照片的事,汪曾祺驚詫地問還有這回事?夫人施松卿說,“在高郵時為什么不說呢?那我們再去高郵時一定去看看她,真難為她還記住這個老頭兒?!蓖粼魉坪跞粲兴嫉卣f:“那也好?!贝笥⒆釉缤粼饕荒甓嚯x世,金家渝為此事寫信告訴汪曾祺,汪老接到信后立即給金家渝打電話,他說,“她去世了,我知道了,人老了?!?/p>

汪老的這一個夢是美麗的,夢成了雋永的文學(xué)經(jīng)典。

在說汪曾祺的時候,我們還不能忘掉另外一位鄉(xiāng)人,那就是汪先生的授業(yè)恩師韋子廉。這位偏居下河老鎮(zhèn)臨澤的先生曾經(jīng)在汪先生家做過私塾先生,他對汪曾祺的書法和文章都有深刻的影響。汪曾祺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提到:“我的另外一位國文老師是韋子廉先生,韋先生沒有在學(xué)校教過我。我的三姑父(孫石君)和他是朋友,一年暑假,請他到家里來教我們。韋先生是我們縣里有名的書法家,寫魏碑,他又是一個桐城派。韋先生讓我每天寫一頁大字,寫《多寶塔》。他教我古文,全都是桐城派,我到現(xiàn)在還能背誦一些桐城派古文的片段。印象最深的是姚鼐的《登泰山記》,我當時就覺得非常美。這幾十篇桐城派古文,對我的文章的洗練,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chǔ)?!?/p>

韋子廉1892年生于臨澤,原名子聯(lián),因自況“敝廬何所有?一琴一鶴俱。鶴具超群志,寧甘守一隅;琴覓知音少,彈時只自娛。”因此先生字為“鶴琴”,自號敝廬舍人,晚號潛道人。先生虛懷若谷,知識淵博,受家學(xué)影響很深。其祖父韋柏森著有“竹枝詞”百首。

韋子廉先生學(xué)識淵博,學(xué)貫古今,對書法藝術(shù)尤有興趣。在兩江師范時,學(xué)校的監(jiān)督李梅庵是著名書法家,與歷史學(xué)家劉詒徵合力提倡書法,推崇北碑,一時許多人響應(yīng),韋子廉先生就在其中。離開學(xué)校以后他仍然堅持練習(xí),1929年春,他的“潛道人節(jié)臨碑帖十種”,應(yīng)教育部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之征,經(jīng)評選入選,在上海普育堂展出,陳列于第一部中,展出時間達20日之多。這10種帖是:散氏盤、石鼓文、張過碑、曹全碑、懷仁圣教序、金經(jīng)殘字、張猛龍碑、鄭文公碑、過庭書譜、顏平原東方畫贊。

而韋子廉先生真正名世的在于其卓爾不群的品格。他清廉自守,常說“士有百行,以德為守”。時人稱之為“有獨步江淮之尊”。讀書人的清貧、清高在韋子廉身上表現(xiàn)無遺。其友曾經(jīng)勸他經(jīng)商,而他作詩云:“誰知壯士隨流水,欲慰饑啼剩薄糜。清貧卻伴吾門久,物力艱難只自持。”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個文人的清高抵擋著時事的迷亂和變遷。韋子廉的一個擔任日偽營長的學(xué)生來請他出來做事,他一口拒絕。并在詩中嘆息:“瓜分豆剖難為國,食足衣豐有幾家?遠蹇恍同逢錯節(jié),形消畢竟效黃花。”

這種高風亮節(jié)和淡泊明志的風格對于汪曾祺先生的影響很大。汪先生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說:“一個人成為作家,跟小時候所受的語文教育、跟所師從的語文教員很有關(guān)系?!逼鋵嶍f先生對于汪老的影響何止在文藝上,汪老一生淡泊寧靜的風格,那種“打掉牙和血吞”的大度與自在無疑也受到先生的某種影響,所以在古稀之年,汪老不忘這位恩師的教誨,作詩曰“綠紗窗外樹扶疏,去夏蟬鳴課楷書。指點桐城申義法,江湖滿地一純?nèi)??!?/p>

韋子廉早逝于1943年,他留下一卷《敝廬初稿》,影響了一個作家的成長——實際上他的精神已經(jīng)幻化在下河的某一個村落,可能不會再被提起,但又永遠不會被忘記。

5

對于平原上的人來說,江湖之遠是什么?也許就是那一望無際、草木森森的土地。這片土地看似沒有山水的阻隔與隱秘,但是地理上的天然條件并沒有對這片平原形成自己的過往、秘密、高深甚至高貴有任何的阻礙。或者說正是因為平原的開闊與坦蕩讓這里人有自己獨特的品質(zhì)與心性,他們的心里也有一片廣闊的平原,這就是下河人自己的江湖之遠。

過去我身在平原,像一棵草木一樣生長的時候,因為自身的際遇和認識,曾經(jīng)淺薄地認為下河平原是單薄和平凡的。當我日后離開村莊才明白,原來正是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簡陋平庸的故土,給了自己一個完整豐贍而受用終生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fā)地,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起點,而這個起點絕大多數(shù)都是那被我們小看了的村莊。沒有人可以否認這一點。也許一個人可以走到廟堂之高甚至五湖四海,可以被官話、禮教以及后來的全球化、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訓(xùn)練成標準化的人物,但是無論你走到哪里,你心里必然有自己的平原,而這樣的平原也必然決定人一生的底色。翻閱縣志,就南角墩所在縣的志書,足以見證平原的內(nèi)斂與豐富:

南唐時,詩人喬匡舜著有《擬謠》10卷、《桂香詩》l卷。宋代,高郵詩人輩出。進士崔公度《感山賦》受到歐陽修贊賞,他在賦后題道:“司馬子長之流也”。龍圖閣大學(xué)士孫覺的詩文受到王安石、蘇東坡的夸贊。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的千古絕唱,是文學(xué)寶庫中的珍貴遺產(chǎn)。進士邵迎著《邵茂誠詩集》4卷,蘇東坡為其作序。范成大讀了進士陳造的詩后說:“使遇歐蘇,盛名當不在秦少游下?!泵鞔魪V洋既是丞相又是詩人,著有《風池吟稿》8卷。著名散曲家王磐既精通音樂,又善詩畫。清初進士孫宗彝與大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王永吉常觴吟于蝶園,還與郵邑86位詩人結(jié)社于文游臺,建文臺詩社。乾隆年間,三垛鎮(zhèn)詩人在廣元宮建玄靈詩社,有《玄靈詩稿》傳世。從南唐至清代,高郵詩人著詩集近200種、400多卷。

這些人都有自己的鄉(xiāng)土和來歷,不管他們學(xué)會了什么隱藏家鄉(xiāng)話的語言,也不管他們穿上什么樣體面的華服,也不管他們被冠以天下第幾的名稱,都改變不了他們是這片土地子孫這樣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惟耕惟讀一直是中國人的理想,而耕讀似乎從來并不是孤立或者矛盾的。農(nóng)人面朝黃土想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人想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耕讀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并不割裂,更多的是相輔相成。沒有耕作收獲的供給,平原的子孫們無以談讀書,而讀書又是對祖輩辛勞于田野的敬意和改善。正是因為有了平原上的耕種,讀書求學(xué)才顯得安心與穩(wěn)定。所以說是耕種溫暖了生活,是農(nóng)人養(yǎng)活了學(xué)子,是土地養(yǎng)活了天下,這是永遠不會改變也無須再去求證的事實。

這樣一來,我們再來尋找平原上夜晚中那盞可親的燈火,那些苦讀上進的目光,那種必定要遠行的決心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片安靜土地中蘊含著的抱負和尊嚴。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這樣的鄉(xiāng)人已然被我們忘記,但仍然被我們記得的人物已然非常的客觀。他們永遠地印證著下河土地的豐饒和神秘——當然比之于其他人的故土而言,也并不是獨有的高貴,是所有平凡的村莊養(yǎng)活了我們,養(yǎng)活了古往今來的一切事實。

猜你喜歡
汪曾祺村莊
乘風破浪是青春的姿態(tài)——讀汪曾祺《愿少年乘風破浪》
情同父女 親如一家——汪曾祺與“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湯
我的小村莊
施松卿與汪曾祺 云淡風輕走一生
當年為汪曾祺治印的兩位篆刻家
汪曾祺文學(xué)年譜(上)
村莊
威海市| 新乡市| 渝中区| 汽车| 贵德县| 平利县| 鹤岗市| 峨眉山市| 海林市| 南雄市| 玛纳斯县| 广水市| 东乡族自治县| 名山县| 合水县| 隆尧县| 宁河县| 庆元县| 尉氏县| 巨野县| 霍州市| 延庆县| 保亭| 广水市| 如东县| 紫阳县| 西峡县| 吉林市| 新郑市| 教育| 海丰县| 台北县| 河间市| 大埔县| 高尔夫| 会昌县| 垫江县| 波密县| 瑞丽市| 莱芜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