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人寰如海,總有風浪。嘗見得享尊位者“落船”而怨天尤人,名利場中人“嗆水”則埋天怨地,斯人可曾內疚自責?當此之際,筆者一語為贈,不妨常捫心自問:自己有哪些“尺寸可取”,可脫穎于茫茫人海、三百六十行?
道有哪些“尺寸可取”,源于復讀《三國演義》至第八十三回,陸遜領兵抵抗為關羽復仇而來的劉備,曾對急于出戰(zhàn)的諸將說:“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掛帥印的陸遜卻說“尺寸可取”,是何意?開始并不清曉。后來再翻《楚辭》,看中了《楚辭·卜居》之一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以為是陸語之來源,意思是主公孫權任用我,是看我這個書生有所長,可退蜀軍。自然,這是陸遜的謙辭。
觀現(xiàn)時現(xiàn)世,效陸遜者,多乎哉?不多也。便是心中長存“自知之明”者,也實難發(fā)陸遜式謙辭,因為那樣掉“英杰之價”。其實所有人都一樣,各有所長,亦有所短,只不過表現(xiàn)不同、狀態(tài)有異罷了。即便是現(xiàn)實版一眾阿Q,短處固然不可勝數(shù),恐怕,也有一丟丟“尺寸”可取呢。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沖動,不是無知,不是貧窮,而恰恰是這忘乎所以,不想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忘記了這一根本,人就容易翻跟頭,甚至翻進“籬笆墻”。入“墻”后,才會幡然悔悟,才會反思:自己究竟有哪些“尺寸可取”,得以脫穎于大庭廣眾?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什么?知止。一個權柄緊攥之人,易得金錢奉送和笑臉相迎,甚至是滿目“粉絲”,與一步一“請示報告”的奴才。如若不常參悟知止之道,便如墮五里霧中,怎能洞悉真相?而不明真情實況,不知自己何德何能,有哪些“尺寸可取”,十有八九是要倒霉的。這樣的例子,史不絕書。兩千余年前,老子就曾告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其言鑿鑿:知足于內,就不會招來羞辱,知止于外,則不會陷自身于險境,才能安樂長久。
有了自知之明,知自己有哪些“尺寸可取”,方能有效地遏制“欲”魔之困。人生海闊,大而概之,不是為權欲波所縛,便是被名欲瀾所困,再者為利欲浪濤所囿,更多的是為物欲大潮所席卷。置此境此時,于內心常自問一下,十分及時,亦切實必要?!逗鬂h書·班固列傳》有云:“義動正人,利動貪人?!币蜇澙纬傻娜松瘎∨c慘禍不計其數(shù)。
環(huán)境等同,于得與失、廉與貪之間,藉一番急管繁弦、吹拉彈唱,我們會聽到風格迥異的曲子:有的人唱一闕《愛拼才會贏》,以“創(chuàng)”字“掛帥”;有的人卻奏一曲《懊悔的淚》,因其憑“貪”字開路……而志得意滿、引吭高歌者流,便真正曉得自己有哪些“尺寸可取”嗎?仍當多捫心自問為宜。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