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要:紀信文化是指以紀信焚身救主的忠烈事跡為代表的忠烈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文章探討和整理了紀信的生平事跡,研究了紀信故里和對紀信文化的深入挖掘,從而對紀信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紀信;紀信文化;活化利用
1研究背景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是中原經濟區(qū)有別于其他經濟區(qū)的顯著特點,也是我國主體功能區(qū)劃中唯一明確了傳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經濟區(qū)域。鄭州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核心區(qū)的戰(zhàn)略定位有助于發(fā)揮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把鄭州豐富的文化資源變?yōu)猷嵵莅l(fā)展的文化動力和文化生產力,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核心區(qū)的基石。
古滎大運河文化區(qū)是鄭州市近年來籌建的四大歷史文化片區(qū)之一。古滎大運河文化區(qū)的建設主要依托的是古滎地區(qū)豐富的文物資源,這些文物資源是古滎大運河文化區(qū)的特色和精華。只有把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古滎大運河文化區(qū)的建設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成了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沒有靈魂和價值。
紀信墓及碑刻作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通濟渠鄭州段相關文化遺產,是鄭州市優(yōu)質的文化資源,對紀信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chuàng)新利用對于發(fā)揮鄭州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將發(fā)揮重要的助推作用。
紀信文化主要指以紀信焚身救主的忠烈事跡為代表的忠烈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對紀信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對于激發(fā)民眾愛國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弘揚正能量、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對紀信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為鄭州建設全國文化高地和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言獻策,為鄭州建成傳統(tǒng)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國家中心城市做出積極貢獻。
2紀信文化利用現狀分析
紀信追隨劉邦征戰(zhàn)多年,功高德重,深得劉邦的信任和眾將卒的愛戴。尤其是滎陽之戰(zhàn)中,其慷慨挺身、替主赴死,從而成就了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yè),并由此產生了漢室、漢族、漢人的忠義精神和偉大壯舉,深受世人敬仰而被譽為“興漢一人”。后人為緬懷其忠烈,傳承并發(fā)揚其忠貞救主的精神,不僅在滎陽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建有埋葬紀信尸骨的墓冢,而且在全國建有多處衣冠冢和遺物冢等各種紀念場所,以示對孤忠的懷念之情。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紀念紀信的場所有20余處,其中還不包括供奉紀信為城隍的城隍廟,這些紀念場所遍布河南、甘肅、河北、陜西、山西、山東、四川、江蘇、湖南、上海等省和直轄市,或是為紀信建立衣冠冢,或是建立紀信祠或者紀信廟,或是墓廟皆有,也有紀信紀念廣場等,很多墓冢和祠堂廟宇在傳世文獻中還有記載,可見紀信忠烈精神影響范圍之大,影響程度之深。
目前,紀信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尚處于并不成熟的階段,全國紀念紀信的場所雖多,但是對紀信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并不算充分,只有河南鄭州、四川西充和甘肅天水做得相對較好。此外,對紀信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方式相對單一,受眾面小,不能形成巨大的影響力。鄭州側重保護文化載體,西充側重宣傳紀信故里,天水舉辦紀信文化金石展,影視作品和美德故事中也能找到紀信的身影。但是對紀信文化的弘揚依然還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比如紀信文化載體紀信墓及碑刻的保護工作還需進一步開展,紀信文化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深入,宣傳也不夠到位,參與者和受眾群體都是相關研究人員和紀信故里爭議地的百姓等,受眾面還是不夠廣。此外,紀信文化資源相對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發(fā)展紀信文化旅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3對紀信文化利用的幾點建議
3.1做好紀信文化載體的保護工作
雖然鄭州紀信廟墓冢已經過科學的考古發(fā)掘和復原,但是30余年來沒有更進一步的保護工作開展。近年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已委托編制了《紀公墓維修加固及保護展示方案設計》,將對紀信墓進行加固和修復。為改善碑刻露天保存的現狀,已在紀信廟內墓冢西側建立起新的碑廊碑亭,接下來將對廟內現存的30多通碑刻進行病害修復和科學遷移。新建碑廊環(huán)湖而建,環(huán)境優(yōu)美,且避雨通風,能夠更好地保存石刻,使文物的價值得以延續(xù)。
3.2深入研究紀信文化
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傳播紀信文化,筆者建議可以由鄭州牽頭成立紀信文化研究會,定期舉辦研討會和紀信文化相關的紀念活動,收集素材開展研究,弘揚紀信忠烈文化。為什么是鄭州牽頭而不是其他的紀念地呢?筆者認為鄭州的優(yōu)勢有以下三個:第一,紀信故里至今尚存爭議,目前還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紀信到底是何方人士,所以紀信故里的幾個爭議地是不太適合牽這個頭的。第二,紀信出生地雖有爭議,但是無論哪個出生地都承認紀信是在滎陽城替主詐降而死的,可以說紀信一生的高光時刻就在滎陽城了,而且這一段歷史在《史記》《漢書》等正史中都有明確記載,無論學界還是民間都無異議。第三,鄭州擁有的紀信文化資源是最豐富的。紀信墓及碑刻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城隍廟、滎澤縣城隍廟等都供奉紀信為城隍,紀公廟村因紀信而得名,城隍文化已成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忠烈精神是惠濟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如此豐富和高級別的紀信文化資源,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鄭州都有資格擔起這個重任。
3.3發(fā)展紀信文化旅游
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旅游的文化是沒有影響力的。文物保護和利用,現階段是保護有余,利用不足,要加強展示和利用,保護才算更有意義。
墓冢和碑刻之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充分活化利用,采用演繹、互動等方式再現歷史場景,使游客能夠更直觀地感受紀信文化的魅力。比如對城隍文化的利用,我們可以在廟會期間恢復城隍廟會祭神、游城隍、看大戲、品民俗的場景,上演紀信救劉邦的歷史故事,將城隍文化予以活化,提高本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的參與度,加深游客對紀信忠烈精神和城隍文化的認知。此外,在正在籌建的鄭州運河遺產博物館內,還有專門的城隍文化展區(q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通過現代化的展示手段來闡釋城隍文化,將城隍廟會和城隍文化展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3.4加強活化利用
當前對鄭州紀信文化的保護利用,面臨著大好機遇和許多有利條件。傳承弘揚紀信忠烈文化,可以依托鄭州紀信廟及運河遺產博物館的規(guī)劃建設,打造鄭州市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是吃透資源獨特優(yōu)勢,創(chuàng)立特色文化品牌。通過深入整合紀信墓及碑刻、滎陽故城、古滎冶鐵遺址等歷史文化教育資源,采取多種手段和形式,不斷拓展教育內容。二是豐富內容載體,延伸交流平臺,擴大紀信文化影響力。以形式活潑、藝術性與趣味性濃厚的教育內容吸引青少年的廣泛參與。如以楚漢戰(zhàn)爭為題材,創(chuàng)作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歷史小劇場,通過組織青少年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小劇場角色扮演,在體驗中感知歷史。三是文旅深度融合,增強紀信文化吸引力。以古滎大運河文化片區(qū)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紀信文化與民俗文化旅游、休閑觀光旅游的融合,讓觀眾在文化旅游古鎮(zhèn)中了解楚漢歷史、感受紀信忠烈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