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引領的語文課程理念,與以往的課程改革相比,其變動幅度是比較大的。課程理念的改革,必然帶動課程框架、語文教材、學習方式以及評價方式的變革,從而給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提出許多新課題。比如如何依托語文教材提供的基本學習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落實任務群的學習,以達成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陳贛老師的教學,把“學習之道”單元的兩篇文章組織在一起,引導學生閱讀,這種課程設計的出發(fā)點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學實施中也不乏亮點,其中值得關注和學習的有以下三點。其一是從閱讀感受出發(fā),變單純的語文學習為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其二是基于共性、聚焦問題,串聯(lián)起整體性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其三是完全開放課堂,鼓勵和尊重學生的發(fā)現(xiàn)。這三點恰恰都是新課程所期望的,學生在有切身體會的學習之道的討論中,走進經(jīng)典作品的學習,在經(jīng)典作品的比較辨析中,提升對學習之道的認識,建構語言經(jīng)驗,發(fā)展思維品質。
從大的類別來看,我們習慣將《勸學》《師說》歸為古文,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言文。從理論上說,文言文教學雖然有求言、求文(文章與文學)、求道(文化)等不同的學習取向,但大多數(shù)教師的實施路徑一般有兩條,且大同小異。一條是從解決文言字詞、句式開始,由句意、層意到主旨理解;另一條是從修辭、句式、表達手法和篇章結構的角度進行賞析借鑒。不管哪一條路徑,都會給人以教抽象文言知識的感覺。社會上流傳的中學生“一怕文言文”,很大程度上恐怕就是這種教法造成的。而破解之道便是適當繞開文言文字詞句法等的障礙,直接進入整體閱讀感受狀態(tài)。比如陳老師在教學中,開頭用“你更喜歡哪一篇”讓學生從整體印象進入,而“說理由”則是辨析觀點與邏輯論證的關系,使得學習往知性的方向推進,最后以交流提升實現(xiàn)整體性把握。這種路徑和狀態(tài)更接近生活閱讀,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閱讀文言文時,很少會先去逐字逐句翻譯意思、辨析某句的句式修辭等再把握文章的主旨。
采用生活閱讀只是為言語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不能完全保證學習符合新課標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精神和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內容組織單位的意圖。一來是因為每一篇經(jīng)典課文會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二來是其學習對象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組文章,如果沒有重點內容和合適的學習組織線索,也會使群文閱讀乃至整個單元的學習碎片化。在這一教例中,陳老師的做法是抓住兩篇文章的共性(都是討論“學習”話題的議論文,在論證方法上都有可取之處,也可能存在不足),來布置學習要求、交流學習成果,而適當舍棄了一些字詞語句的推敲。學生在討論中盡管看上去七嘴八舌、火花四濺,但細究其內在邏輯,則屬于形散神不散。這應是整個教學有核心目標、有貫穿性組織線索之功。
在教學組織和管理上,這節(jié)課也頗值得肯定,就是陳老師敢于放棄以往不少教師所習慣的教學風格,即不是以嚴密的教學設計、嚴格的學習管控,引導學生按預先設定的路線亦步亦趨走完全程的做法,而是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如此一來,我們便不時看到學生在話題上的延伸、對學習材料的補充以及思維向度的拓展。比如,學生提到的“真命題”概念,補充的論語,歸納的“學習的三種境界”,都出乎教師的預料。當然,教師要真正放手,首先要敢于放下架子,承認自己也有不懂的知識,對文章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對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也有失語之時。在這節(jié)課中,陳老師幾次承認“我也沒有想到”“出乎我的意料”。這種坦誠并不是教學技巧,而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學習態(tài)度。相比在學習時間上放手給學生,陳老師的這一點更加難得。陳老師以其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很直觀地詮釋了“不恥相師”的“學習之道”。
當然,按照新的課程理念實施教學,也會遇到一些特殊問題。陳老師的這則教學案例,啟發(fā)我們要重點思考兩點。一是如何協(xié)調基于核心問題、學習主線、主要目標的學習,與局部語句理解和語言推敲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有的地方雖然是局部的語句或層次的含義,但是,如果學生理解不到位,則很有可能影響他們在主問題上的思考甚至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比如有學生在交流中談道:“(《師說》)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說如果一個人真的關愛這個孩子,就會為孩子選更好的老師。然而他自己并不拜師學習,結果師道不傳也久矣。這是互相矛盾的一個點?!边@顯然沒有厘清文章某些層次的邏輯關系。再如,學生對《師說》中“道”的內涵存在爭議,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對文中“道”的不同詞義加以區(qū)分,而籠統(tǒng)說“韓愈講的道是儒家思想”,從而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互相學習排除于“師道”之外。其實,《師說》中的“道”至少包含三種詞義:一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之“道”,應泛指文化知識、人生道理;二是“師道之不存”之“道”,是重學、好問、尊師的態(tài)度(李氏之子“能行古道”的“道”,也近此義);三是部分讀者結合韓愈的生平、地位、政治主張生發(fā)出來的,接近儒家經(jīng)典教義,這在此文中也是最弱的。如果對有關詞語和句意不加區(qū)分,就可能讓學習只是“看上去很美”。由此可知,新課程理念固然要求以主問題為導向、注重整體把握、強調,但并不排斥語言推敲和句意辨析,尤其是它可能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的時候。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處理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與教師恰當引導的關系。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利于他們學會學習。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反過來,如果教師引導不夠,也不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中最容易發(fā)生兩種偏差,一是知識錯誤,二是理解不到位。有學生認為《勸學》中的學習觀——“一直研究一個東西,不向別人請教,也不聽取別人的意見,思想可能會跑偏”,就屬于理解有誤。雖然相對于整個學習內容來說,這是一些枝節(jié)問題,教學中不能多作展開,但也須留意。
當然,對一次教學活動來說,是偏重于整體學習還是偏重于細部推敲,并沒有標準答案;同樣,教師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尊重學生為上,還是以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學習結果為上,是很難判斷和選擇的,并沒有十全十美的做法。我們借陳贛老師的教學案例把這兩個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在以后的研究和實踐中作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