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嬌
(中山市小欖人民醫(yī)院 兒科,廣州 中山 528415)
支原體肺炎(MP)以咳嗽、發(fā)熱、咯痰、氣促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常規(guī)使用阿奇霉素治療雖療效肯定但不良反應較多且易產生耐藥性[1]。中醫(yī)認為MP 多為外邪入侵,肺氣失宣,痰熱內生,進而氣滯血瘀,更進一步加重痰熱之癥,因此治療應以清熱化痰為主[2]。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有利于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并且提高患兒免疫力,利于疾病轉歸,同時患兒年齡較小,加上家屬缺乏有關治療的認知,易影響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可根據相關資料及臨床經驗對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清熱化痰法聯合阿奇霉素對MP 患兒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響及預見性護理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 年5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65 例MP 患兒,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32)和觀察組(n=33)。對照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4-13 歲,平均(7.59±1.32)歲;病程6-15 d,平均(3.71±1.35)d。觀察組男21 例,女12 例;年齡4-14 歲,平均(7.81±1.02)歲;病程6-14d,平均(3.94±1.13)d。2 組患兒基線資料經比較差異不明顯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比較分析。研究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3]和《中醫(yī)兒科學》[4]中MP 診斷標準。其中中醫(yī)診斷標準為主癥:咳嗽、發(fā)熱、咳痰困難,唇舌暗淡,脈細澀,次癥:大便干結、小便赤短、氣短乏力、面赤心煩。納入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入院前未服用任何抗生素者等;排除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肺炎者,對研究中使用藥物或成分過敏者等。
2 組患兒均給予退熱、祛痰、止咳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兒靜脈滴注10 mg·kg-1·d-1阿奇霉素(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18,25 mg/支),3 天后若患兒病情穩(wěn)定可改為口服阿奇霉素(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67,25 mg/片),10 mg·kg-1·次-1,1 次/d,服用3 d,停服4 d。觀察組使用阿奇霉素聯合清熱化痰方治療,藥方組成:白芍、瓜蔞仁各15 g,黃芩、梔子、牡丹皮各10 g,百部、北杏仁各6 g,甘草、麥冬及川貝母各5 g。于400 mL 清水中水煎至約120 mL 湯藥,1 劑/d。2 組均連續(xù)治療15 d。2 組均給予預見性護理,(1)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及家屬積極進行溝通,與患兒溝通時可采用童趣化語言拉近與患兒的距離,同時輔以微笑、觸摸等非語言溝通技巧,引導與接納患兒的情緒發(fā)泄。(2)患兒用藥前可給予復方氫氧化鋁口服,或囑家屬為患兒進食適量的食物與維生素,以改善患兒阿奇霉素類藥物使用后出現的腹痛、嘔吐等不良反應。(3)護理人員協助患兒排痰:在霧化前、后對患兒進行約15 min 的拍背排痰,由內到外,由上到下對有節(jié)律的扣拍患兒背部,促進患兒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1)統計2 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參照《中醫(yī)兒科學》[4]評估2 組患兒臨床療效:痊愈:癥狀及肺部體征消失;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肺部體征顯著改善;有效:癥狀及肺部體征有所改善;無效:上述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檢測2 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IL-10 及IL-8。(3)比較2 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的差異。
觀察組臨床療效32(96.97%)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26(81.25%)(P<0.05),見表1。
表1 治療療效[n(%)]
治療后2 組血清IL-6、IL-10 及IL-8 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炎性因子比較()
表2 炎性因子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2)P<0.05,與對照組相比,1)P<0.05。
觀察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表3。
表3 癥狀改善情況(,d)
表3 癥狀改善情況(,d)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中醫(yī)學根據MP 臨床癥狀及體征將其歸為“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疇,由于兒童肺部嬌嫩,當外邪經口鼻侵入肺臟,易導致肺臟失清宣肅降之功,閉邪于內,而外邪入里化熱,灼津成痰;并且肺失宣降,水液運化失常,內聚成痰,而痰濕日久化熱,痰熱閉阻于肺[5-6]。臨床可見患兒發(fā)熱、咳嗽,故痰熱是治療疾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清熱化痰法為主要治療原則[7-9]。
本次研究使用清熱化痰湯治療,方中百部和北杏仁,具有潤肺止咳、生津化痰之功效[10];黃芩具有清瀉肺火、利咽止咳之功;梔子可清熱利尿、瀉火解毒;白芍、瓜蔞仁對痰液黃稠,腸癰腫痛的患兒可發(fā)揮寬胸散結、清熱滌痰的作用;麥冬、川貝母則是安五臟,利心血之藥,以上諸藥合用,行氣鎮(zhèn)咳,共奏清熱化痰,通絡肅肺之功[11]。同時輔以預見性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提前對臨床治療過程中常見情況(如藥物副作用,癥狀處理及常見心理變化)進行針對性的干預,可有效控制患兒病情,減輕患兒痛苦,促進疾病轉歸。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說明清熱化痰法聯合阿奇霉素輔以預見性護理干預治療小兒MP 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緩解臨床表現,促進疾病轉歸,減輕患兒痛苦,效果明顯優(yōu)于阿奇霉素治療[12]。并且治療2 組血清IL-6、IL-10 及IL-8 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清熱化痰法聯合阿奇霉素輔以預見性護理干預治療小兒MP 有較強的抑菌效果,調節(jié)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減輕炎癥反應。其可能有以下原因:黃芩中的有效成分黃酮類化合物可抑制細胞內炎癥介質的形成,保護患兒免疫功能[13],牡丹皮對10 多種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具有極高的抗菌作用。
綜上所述,清熱化痰法聯合阿奇霉素輔以預見性護理干預治療小兒MP 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兒癥狀,縮短病程,降低血清IL-6、IL-10 及IL-8 水平,抑制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