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效應的啟發(fā)
主持人:在討論之前,我們先請祝博士簡單介紹一下胡海嵐教授的實驗。
祝超云:實驗是這樣進行的:把兩只老鼠鼻子對鼻子地放置在一段只能讓一只老鼠通過的玻璃管道中,看哪只老鼠能把另一只老鼠逼退。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背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更為活躍的老鼠,會贏得比賽。于是,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學來刺激落敗的老鼠大腦中的這個部位,結(jié)果之前落敗的老鼠立即變得兇猛無比,幾乎每次較量都獲勝。這個實驗最令人吃驚的地方在于,只要刺激老鼠大腦6次,就算取消這種刺激,老鼠也會勇敢地挑戰(zhàn)更強壯的老鼠,成為常勝將軍。也就是說,此前6次勝利體驗,會重塑老鼠大腦的神經(jīng)通路,改變其大腦結(jié)構(gòu)和功能,使它具有成功的信心,并最終取得勝利。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贏家效應”。
崔曼虹(6歲男孩的媽媽):贏家效應只是針對老鼠,未必適合孩子吧?
祝超云:是的,目前的確沒有針對人類的實驗數(shù)據(jù)。不過,類似的事例倒有不少。美國有一位傳奇橄欖球教練,名叫湯姆·蘭德里。他在執(zhí)教達拉斯牛仔隊時,為球隊創(chuàng)造了28年的輝煌,帶領球隊贏得了兩座冠軍獎杯。蘭德里的成功秘訣是什么?原來,在每場比賽之后,別的球隊習慣于尋找失分原因,蘭德里卻認為,丟分有無數(shù)種原因,但每個球員的得分方式就那么幾種套路。所以他只讓隊員回看自己發(fā)揮最好的比賽及其慢動作回放,不斷強化球員對得分動作、自身高水平發(fā)揮的積極印象,從而激勵球員在賽場上發(fā)揮出最佳水平。
史曉菊(12歲男孩的媽媽):有道理!孩子嘛,誰不喜歡當贏家?要是比賽輸了,孩子一般都很沮喪,甚至揚言以后再也不玩這個游戲了。我兒子就是這樣。每次考試完幫他分析試卷時,我總是表揚他做對了哪道題,夸他肯動腦,最后才分析失分原因。所以,他很喜歡和我一起分析試卷,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私藏試卷的事,而且他的成績也一直很好。我想,我可能誤打誤撞地利用了贏家效應吧!
祝超云:是的。家長教育孩子,雖然不能像體育教練那樣錄下孩子的表現(xiàn),但至少可以告訴孩子他做對了什么。注意,家長不要只是籠統(tǒng)地告訴孩子他做得好,而是應該具體地告訴孩子他做對了什么,有什么感想,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目標重在可執(zhí)行
蘇昊群(9歲男孩的爸爸):我也想在孩子成功的時候幫他總結(jié)經(jīng)驗,但那熊孩子不給我機會??!從小到大,他就沒做過什么跟成功沾邊的事兒,不是闖禍被老師請家長,就是考試成績不佳讓我在家長會上被數(shù)落。請問祝博士,攤上這樣的孩子,我該怎么辦?
祝超云:“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句名言您一定聽過吧?您說兒子沒有做過成功的事,恐怕是您對“成功”的定義出現(xiàn)了問題。請問,您兒子會走路嗎?
蘇昊群:豈止會走路,模特兒步都會走,跑得還快著呢,我都追不上。
祝超云:看,孩子在人生路上取得了許多成績,可惜都不入爸爸的法眼。
蘇昊群:這些都是小小的進步而已。
祝超云:贏家效應告訴我們,能時常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是取得更大成功的關(guān)鍵。因此,相較于制訂宏大的目標,您更應該給兒子制訂短期目標和可執(zhí)行的計劃。每一個小目標就像是一場比賽,而每一次達成一個小目標,就好比獲得了一次小成功。正如胡海嵐教授的實驗所演示的那樣,成功的體驗會改變生理機制,從而影響后續(xù)的競爭。所以,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制訂一些短期目標和可執(zhí)行的計劃,比如每天背會5個英語單詞,如果順利完成,那么下周可以加量,每天背會10個英語單詞;第一周每天早上6:50起床,運動10分鐘,第二周每天早上6:40起床,運動20分鐘……以此類推,步步為營地接近6點起床、運動1小時的大目標。這樣做的關(guān)鍵是可執(zhí)行性要強。家長朋友們切記:只有目標被達成,贏家效應才能發(fā)揮作用。
別給孩子貼標簽
張雁(11歲女孩的媽媽):請問祝博士,既然贏家總是贏是贏家效應,那么輸家總是輸是否就是“輸家效應”呢?我女兒學習成績中等,總是說自己智商不夠高,比不過班里的尖子生。她老這樣想,成績也就老是下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成落后生了。
祝超云:沒有“輸家效應”這個說法,不過作為贏家效應的反定律,這種現(xiàn)象是解釋得通的。孩子是否有充足的內(nèi)在動力努力學習,關(guān)鍵要看孩子對自己的定位。如果孩子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就會對自己形成偏見,哪里還會有爭先的勇氣?
張雁:可是,孩子為什么會認慫呢?
祝超云:那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我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是孩子接受了負面暗示。比如,爸爸在聊天時無意中對孩子說:“我上學的時候數(shù)學成績不好,你媽媽的數(shù)學成績也不好?;蛟S這是天生的。不過沒關(guān)系,人各有所長嘛!”結(jié)果,孩子就會認定自己也學不好數(shù)學。再比如,孩子上課時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老師半開玩笑地對孩子說:“你腦子是不是缺根筋?。俊焙⒆佑锌赡苷娴恼J為自己不夠聰明,逐漸陷入無信心、無斗志的泥潭。在心理學上,老師和家長的這種心理暗示也稱為貼“負面標簽”,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危害。
主持人:祝博士能否通過一個實際例子給我們示范如何應用贏家效應?
祝超云:好的。學校要舉行跳繩比賽,小學二年級女生小晴此前沒有玩過跳繩,連續(xù)跳5個都有困難。她很泄氣,對媽媽說:“我肯定比不過人家。我不喜歡跳繩了!”媽媽鼓勵道:“同學們跳得好,是因為很早就開始練習了,而你才剛剛開始,跳得不好很正常,如果你加強練習,一樣可以跳得很好?!眿寢尩淖龇ㄓ行У叵诵∏鐚ψ约旱钠?。接下來,媽媽陪著小晴練習。她對孩子說:“我們今天的目標是能連續(xù)跳7個,跳7個就算勝利!”第二天,媽媽又說:“今天我們嘗試連續(xù)跳10個?!本瓦@樣,隨著小晴的不斷進步,媽媽設定的目標越來越高,而小晴總能完成。于是媽媽說:“看,你的付出有收獲吧?”此后,小晴不再需要媽媽來制訂目標,她已經(jīng)能夠連續(xù)跳100個,在比賽中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主持人:由此可見,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失敗可以帶來教訓;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因為成功可以帶來信心和勇氣。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感覺更踏實,因為無論孩子遇到暫時的成功還是暫時的失敗,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從何處下手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