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鼯鼠、鼯猴等哺乳動物雖然也會從一棵樹 “飛”到另一棵樹上,但它們不是真正的飛翔,而是在空中滑翔。哺乳動物中只有蝙蝠演化出真正的能為飛行提供動力的翼手,這種翼手不同于鳥類的翅膀,是蝙蝠前后肢和尾連起來的一層薄薄的皮膜,有毛而無羽。翼手目是僅次于嚙齒目的第二大動物類群,占到了哺乳動物物種總數(shù)的20%。
從分類學上看,翼手目可以分成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從食性上來分,蝙蝠一般可分為吃水果的食果蝠和吃蟲子的食蟲蝠。前者個體比較大,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qū)。后者個體比較小,分布范圍遍布全球。它們的體型相差有多大呢?最大的狐蝠翼展超過1.5米。最小的基蒂氏豬鼻蝙蝠,又稱大黃蜂蝙蝠,翼展僅8厘米。
我們都知道,蝙蝠主要利用回聲定位來辨別方向,加之夜間活動、在黑暗的洞穴中棲息。但這些特點并不意味著蝙蝠是“瞎子”。實際上,大蝙蝠亞目的成員視力很好,它們通常長著大眼睛,依靠視覺來辨認物體。即使是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小蝙蝠亞目中的一些成員,視力也沒有退化。比如,以花蜜為食的葉鼻蝠具有紫外線視力,這可以幫助它們找到那些能夠反射紫外線的花朵。
蝙蝠面容丑陋,令人惡心,不過它們長成這樣是有原因的。因為蝙蝠要靠聽回聲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大小和形狀,所以其面部有一些能增加回聲反射和接收能力的結構,如鼻葉、臉上的皺褶和復雜的大耳朵等,這些結構使蝙蝠形成多種多樣的“鬼臉”。那些不依靠回聲定位的蝙蝠長得就沒那么丑了,有的甚至像鹿、兔子和小吉娃娃。蝙蝠還會花大量的時間梳理它們的皮毛,使其柔軟如絲。
為了節(jié)省飛行時的能量,飛行動物會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更輕。比如鳥類的骨頭有中空的突起;蝙蝠前肢進化出特異的長指,后肢則更短、更脆弱,這令它們不能跑也不能站立。倒掛是最佳也是消耗能量最少的休息方法。倒掛還有一個好處是,遇有緊急情況可立即松開,使墜落的身體進入滑翔階段,克服重力,獲得“升力”。不過,不是所有的蝙蝠都會倒掛。比如盤翼蝠科的蝙蝠,它們長有特殊的吸盤,可以吸附在光滑的樹枝和樹葉上。
人倒立幾分鐘就會感到不舒服,蝙蝠卻可以一直倒掛著睡覺而不會腦充血。這是因為,與一般成年人5千克左右的血量相比,蝙蝠體重極輕(即便是大狐蝠體重也僅1千克左右),血量極小,不足以讓重力影響到它們血液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