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師應該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強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把學生最想給老師交流的思想做了一個梳理,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深入地反思。要學會依法執(zhí)教,選擇理性的教育方法,不能因為情緒化或急躁而鑄成大錯,學會保護自己。
關鍵詞:教育 ?管理 ?理性 ?匠心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文獻標識碼:C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3-0192-01
教育承載著很多的使命:要具備感恩的心態(tài)、教會人誠實的品質(zhì)、給與人平等的理念、學會生活的技能、體驗成長的艱辛和快樂等等。
作為老師,因為工作方式的簡單化和缺乏必要的耐心,我們沒有能夠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卻使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步入了警察和小偷的誤區(qū)。家長由于缺乏必要的技巧,把陪讀孩子讓孩子在感恩中成長的好事,變成了實際上的監(jiān)工和務工的關系?,F(xiàn)如今的家長過多地包攬孩子的生活,感覺精疲力竭,卻忽略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因為溺愛而養(yǎng)成的許多毛病。孩子則慢慢關起了敞開的心扉,他們學會了自私、我行我素,甚至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喪失了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機會,也不能因為自己的過錯而承擔必要的處罰。
面對種種教育亂象,教師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理性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著眼于細微,工作于匠心,管理于耐心。
1 ? 著眼于細微,匠心工作
作為老師,應該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于是我找了部分學生就他們的想法以“致老師的一封信”的形式進行了溝通,把學生最想給老師交流的思想做了一個梳理,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深入地反思:
1.1 布置的作業(yè)應該是適度的
作業(yè)和成績不是學生生活的全部。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瀏覽一些必要的網(wǎng)頁新聞,關心關注一些生活熱點,不至于和同學聊天時感覺OUT和尷尬。貪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作業(yè)難度應該由老師把關選擇,可以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布置作業(y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yè)導致不會做,或沒有必要做,或直接復制抄襲的現(xiàn)象。
1.2 養(yǎng)成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留夠時間讓學生學會預習,這是個很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學生上課時不可能一直保持全神貫注的狀態(tài),但他們完全可以集中精力通過老師的幫助解決自己預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
1.3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在的孩子不是不聰明,關鍵是有沒有興趣。學習更是如此,我們平常灌輸給孩子更多的思想是:學習可以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但孩子們直觀的感覺甚至耳濡目染的是學習好的以后不見得生活的好,刻骨銘心的卻是高富帥、白富美奢侈和扭曲的生活。所以我們對孩子進行必要的信念和理想教育,用正確的價值觀來支撐起他們生活的風帆,搭建人生強有力的生活支點,這才是高招。家長和老師沒有必要回避社會的一些消極現(xiàn)象,因為這些東西學生接觸的平臺太多了,他們不是無知,而是保持無聲。
1.4 理性的重視“家教”
現(xiàn)在“家教”已經(jīng)和本意相去甚遠。家長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個性的惡性膨脹使得孩子很自我,加上單親家庭、離異、這些復雜的家庭矛盾都會不同程度的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影響。也有些家長嗜好賭博、喝酒、抽煙的不良習氣都會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孩子們覺得人生就是享受,是吃喝玩樂,這就不足為怪了。盡管給自己帶來了暫時的便利,但給孩子的成長埋下了禍根。“我爸是李剛”的思想不是個案,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們學會承擔必要的責任,不能以孩子還小作為托辭。
1.5 教會學生調(diào)整自我
有人說:你改變不了別人,就只能改變自己。學生對教師的管理模式,甚至教師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都有這樣那樣的看法甚至抵觸情緒,此時我們讓他們懂得只有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才能發(fā)展好自己。
1.6 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錯誤思想
應試教育的陰影依然存在,重點學校、重點班、各種補習班隨處可見,而體育課和運動會的項目和器材日漸減少,社會實踐活動長期被擠壓。一進教室一半眼鏡這種現(xiàn)象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2 ? 耐心管理,理性工作
作為教師要學會依法執(zhí)教,選擇理性的教育方法,不能因為情緒化或急躁而鑄成大錯,學會保護自己。因為現(xiàn)在學校太顯弱勢,個別教師的違規(guī)行為導致社會對我們的素質(zhì)產(chǎn)生質(zhì)疑甚至討伐。
以熱情和責任工作的同時別忘了依法執(zhí)教,做到以匠心去工作、以理性去管理!匠心在左,理性在右,在教育道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枝拂葉的老師,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揮,不覺得悲涼! 有夢可依,不覺得迷茫!
參考文獻:
[1] 吳金娜.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才智,2017(27):25.
[2] 王春紅.教學經(jīng)驗交流從愛出發(fā),用心教育[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23.
作者簡介:吳東紅(1971-),男,漢族,甘肅靖遠人,學歷:大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