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華
(江蘇省海安市曲塘中學 226660)
從現今的數學學科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均受到應試教育所影響,在頭腦中產生將鞏固基礎知識的時間用于增加習題訓練量的思維,所以在進行概念等基礎內容的教學時,往往習慣于直接講解、簡單分析,在此之后便很快進入到練習環(huán)節(jié).此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無法清晰認知數學基礎知識,在遇到新型數學問題時便有無所措手足之感.那么,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如何保證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從學生參與的視角出發(fā),強調學生如何形成帶入感、參與感與合作感,可以讓讓學生更順暢地學習數學基礎知識,使其數學學習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
生動的帶入感可以讓高中生接近數學基礎知識,形成較強的學習興趣.在進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和課堂是否具有帶入感有較大關聯(lián),如果課堂具有生動有趣的帶入刺激功能,那么會讓學生在充滿求知欲的心理情緒下聽完一整節(jié)課.為了實現這一效果,教師可以發(fā)揮出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同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有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對于傳統(tǒng)的書面文字知識的接受度比不上對聲音及圖象知識的接受度,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用聲音及圖象形式重新傳達出來,便于學生產生知識的帶入感.比如在高中階段,函數知識是一項重點內容,其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此時如果教師能夠適時把指數函數圖象以及三角函數圖象等變化過程,投射于多媒體屏幕之上,要求學生以主動參與的心理對函數圖象變化趨勢進行觀察,同時回答相應的問題:“同學們,大家看到這個函數是如何變化的嗎?”“我們需要用怎樣的數學語言表述它?”“大家是否了解這個函數變化的專業(yè)術語呢?”在教師所提供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可以使自己更快帶入到課堂情境之中,從好奇心理變?yōu)檠芯啃睦?,從而有效理解周期、指數增長等相關的知識.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都可以證明,將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通過生動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成知識情境帶入心理,是基礎知識傳達的有效手段.
學生參與視角下的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不能忽視學生彼此協(xié)作的作用,對于合作學習這一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教學模式來說,其創(chuàng)造性與時效性都頗引人注目,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這一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產生較好的協(xié)作交流意識,讓其在數學課堂上在協(xié)作中體驗基礎知識應用的樂趣.為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在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之后,申明基礎知識的合作體驗價值,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感受概念、定理等對于具體問題的指導作用,從而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基礎知識,并借此促進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發(fā)展.例如當接觸到橢圓和標準方程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視情況需要把學生劃分為兩人一個小組,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兩枚圖釘固定在圖板上,并準備一條長于圖釘間距的細繩,讓細繩兩端固定于圖釘位置,接下來由一名同學固定圖板,另一名同學在繩子中間套上鉛筆并拉緊,完成在圖板上的移動動作.當學生完成合作體驗任務時,教師向其提出與基礎知識直接相關的問題:問題一,我們繪制出這個圖形的軌跡像什么?問題二:怎么樣用自己的語言對使動點得到滿足的條件進行描述?問題結合實際協(xié)作操作,學生可以很快歸納出接近于準確的橢圓概念,同時因為親身體驗到橢圓的產生過程,也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與橢圓相關的核心問題,本次課堂教學基礎內容的理解、理解之后的習題訓練都將順利得多.
學生參與視角下的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教學具有非常高的實用主義功能,這應當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在平時教學中致力于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學生參與式教學方式,以便早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基礎知識鞏固提供必要的幫助.事實證明,如果從帶入感培養(yǎng)到參與感構建,再到體驗感達成整個過程能夠流暢自然地實現,學生將會更加輕松地面對基礎知識內容,以及以基礎知識所支撐起的各種類型習題,最終促進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