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玥
一個孤獨的農村小女孩坐在一片枯黃的草地上,陪伴她的,只有一頭臥地的水牛和一只仿佛在仰望天空的小狗。小女孩神情專注,若有所思,可能在幻想詩與遠方,也可能在期待春風帶來新的希望。
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農村場景,但當他們出現(xiàn)在一幅畫中,就變得不那么普通了。這幅名為《春風已經蘇醒》的畫,是當代知名畫家何多苓的處女作,畫作甫一問世,便因其“抒情的、詩意的、神秘主義的、不可知的”情調受到廣泛關注。
“詩意”是何多苓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這個特色的形成,與他多年來從閱讀與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不無關系。
記憶中的那陣春風
何多苓出生于成都一戶知識分子家庭,自小就表現(xiàn)出較高的繪畫天賦。1969年,他響應國家號召到涼山插隊,開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活。
鄉(xiāng)村生活,田間勞作,看似枯燥的日子反而成為何多苓一生最難忘的記憶?!耙驗槲夷菚壕?0歲左右,可以說,知青這段生活,對我的性格形成和以后的生活道路起了決定性影響?!闭缢浰f:“1969年冬天,在四川西南部大涼山無邊無際的群峰之間,我躺在一片即使在嚴寒季節(jié)也不凋零的枯草地上,仰望天空。十年后我才意識到,就在那無所事事、隨波逐流的歲月中,我逐漸找到了自己?!?/p>
短短幾年時間,何多苓利用空余時間自學油畫,并且閱讀了大量世界經典名著,從托爾斯泰、普希金、契訶夫,到巴爾扎克、雨果、梅里美,從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家狄更斯,到“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他向我們回憶道:“我所讀的中學是成都市一所重點中學,學校中很多學生是川大等大專院校老師們的孩子,同學們下鄉(xiāng)的時候就把自己家里的藏書帶去了。那時候,我們雖然呆在偏僻的地方,但是精神食糧還真不少。我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了基礎閱讀,而且那會記性好,很多書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住?!?/p>
當時知青中間流傳著一個外國民歌200首的小歌本,何多苓特別喜歡其中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暮春》,經常哼唱。這首歌的歌詞來源于德國詩人烏蘭特的詩,其第一句就是“春風已經蘇醒”。多年后,當何多苓準備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è)作品的時候,腦海里立刻蹦出來這句詩,隨后,他又根據這首詩的意境,結合記憶里農村生活的場景,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處女作。
頗為有趣的是,人們往往將《春風已經蘇醒》與羅中立的《父親》等一起歸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作,但何多苓本人對此并不認可。“雖然我畫了一個農村女孩,但她也不是那種看起來很苦難的樣子,她只是對春天有一種憧憬,或者是有一種發(fā)自本能的憧憬,就跟旁邊的小狗、牛一樣。我只是想表明生命在春天的一種互動,人類、動物、植物和春天的一種對話而已。”
或許,觀眾與創(chuàng)作者常常會對作品產生不同的理解,文學如此,藝術亦如此。
“詩跟畫都是沉默的”
“雖然我不寫作,但是我一直有文學情結,我的作品從這幅畫開始,它實際上都有文學的影子在里邊?!?/p>
何多苓的文學情結,大多來源于詩歌。早年間,他喜歡閱讀古典詩歌,20世紀80年代以后,他認識了一些詩人朋友,又開始閱讀現(xiàn)當代詩歌,講到這里,他甚至用了“著迷”這個詞。
1988年,何多苓創(chuàng)作了《烏鴉是美麗的》,畫中一個女子側身目視前方,似在沉思,又似在發(fā)呆,顯示出一種古典寧靜的美好,但她的背后卻有一只烏鴉飛過,對整個畫面的穩(wěn)定產生了一種沖擊感和破壞感。然而,這簡單的一個女子和一只烏鴉構成的畫面卻充滿了一種神秘性,充滿了詩歌的意味。何多苓解釋,這幅畫的靈感其實來源于美國詩人史蒂文斯的作品《觀察烏鴉的十三種方式》(又譯《看黑鳥的十三種方式》),“我覺得我的這個畫,表現(xiàn)了他詩歌中某種潛在的含義,至少是我理解中的含義。”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何多苓為詩人翟永明畫了一幅肖像畫《小翟》,這幅作品后來收藏于日本福岡美術館。他選取了翟永明的代表作《靜安莊》作為畫面背景,一個空曠的房子里,女詩人束起長發(fā),穿著牛仔服,靜靜地坐在地板上,月光從背后照進來,神態(tài)寂寞。“實際上這幅畫的整個情節(jié)和意象,還有畫面的一些構圖安排,甚至光的符號的使用,都是受她這首詩的直接影響。也可以說,我把對這首詩的理解,通過畫布把它圖像化了?!?/p>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何多苓第一時間從上海趕回四川,參加救援。他在震區(qū)幫忙運送物資,為受災群眾發(fā)放生活用品,那些畫面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后來,他根據自己在震區(qū)觀察到的情景,創(chuàng)作了三幅作品。其中一幅畫作中,一個小男孩蹲在地上,臉上有一種還未消去的驚恐,背后是一片混沌,比震后的廢墟還要空茫。何多苓選用了美國音樂家克拉姆一組合唱作品中的歌詞為畫作命名——《小男孩在尋找他的聲音》。“我很喜歡這句詩,就借用了。”
另外一幅畫中,一個小女孩手里拿著一瓶水,卻沒有喝,而是表情茫然地望著畫外的“救援者”。何多苓用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一句詩命名——《這個世界哭聲太多,你不懂》。還有一個更小的女孩,在混沌的背景前空洞地望著前方,何多苓則選取了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詩句——《當風雨飄搖之時,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出門去》。
這三幅畫悲傷而柔軟,帶著何多苓畫作里不常見的治愈氣質。
何多苓的作品中,處處體現(xiàn)出與詩歌的聯(lián)系?!斑@就像兩種并行的語言,詩歌可以作為一個類似畫外音的東西,我不能說它們之間有必然的、直接的聯(lián)系,但可能隱隱有一些聯(lián)系。可能觀眾看到這些作品后會被打動,他們會有一些其他的聯(lián)想,這也是我的目的?!?/p>
名畫家的“私人書單”
何多苓熱愛閱讀,從少年時代起就保持著每日閱讀的習慣,而且,他的閱讀范圍十分廣博,以至于當我們請他為讀者列一張書單,推薦幾本書的時候,他有些不知該從何說起。
從年少時喜歡的世界經典名著、古典詩歌,到20世紀80年代迷上現(xiàn)當代詩歌,再到后來對一些現(xiàn)代派小說感興趣,例如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中國作家王小波的作品,何多苓的私人書單在不斷擴大。因為看的書多,有時候忘了,過幾年再看又是一本新書,又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感悟?!拔铱磿矚g反復閱讀。一般拿到一本書,我先粗粗地瀏覽一遍,然后放一段時間再去閱讀,又有完全不同的體驗?!?/p>
除了文學與繪畫,他還有更為廣泛的愛好。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一名繪畫藝術家,何多苓常常會翻閱一些理工科方面的書籍,學習一些感興趣的科技類、建筑類知識。從小喜歡音樂的他,除了研究音樂理論,甚至把樂譜當做書來看,“當然不一定都啃得動,但還是能從中學到一些知識”。
閱讀當然是出于興趣愛好,但同時也豐富了何多苓的生活,對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喜歡契訶夫的《帶閣樓的房子》,他根據小說創(chuàng)作了44幅插畫,用繪畫的形式詮釋了他心中的故事,也讓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這篇小說。
令人欽佩的是,為了閱讀原汁原味的美術專著,已經70多歲的何多苓,學會了使用手機上的閱讀翻譯軟件,方便閱讀英文學術著作,正應了那句“活到老,學到老”。
談到最近正在閱讀的一本書,何多苓介紹:“是易丹的一本新著《西洋景》,講歐洲文化的一部書,我正在閱讀,非常有趣?!彼肓讼?,“對了,我還特別喜歡看歷史和傳記方面的書,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我都喜歡看?!被蛟S,再過幾天,何多苓的書單上又會多幾個新的名字呢。(來源:微信平臺“第一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