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春
[摘要]受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影響,莊子論“道”,主張“道法自然”, 強調(diào)任順自然。由此生發(fā)出了莊子以自然之美為核心的美學(xué)思想。莊子將“道法自然”作為審美最高原則,強調(diào)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將自然率真之美推為極致;倡導(dǎo)“無以人滅天”,反對任何對自然的矯飾乃至損壞。莊子“道法自然”的美學(xué)思想對自然率真之美的崇尚與倡導(dǎo),對中國藝術(shù)審美具有著極為深遠(yuǎn)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道法自然? 莊子? 審美? 最高原則
眾所周知,“道”是老莊哲學(xué)的中心范疇。在老莊哲學(xué)中,“道”象征著世界的統(tǒng)一性,象征著整個宇宙生命生生不息,無始無終,永不休止的運動過程,象征著宇宙生命總體的完美和諧?!暗馈斌w現(xiàn)著老莊對天人一體的宇宙生命本身由直覺體悟而得出的多方面的感受,是個活波、富有生氣的、含義豐富的象征物。
一、“道法自然”—— 莊子審美的最高原則
莊子論“道”,強調(diào)“道法自然”。當(dāng)然,“道法自然”這四個字,最初是由老子提出來的,但就其實質(zhì)論述而言,莊子所論之“道”與此更為貼近。在這里,“自然”兩個字,是“自然而然”之意,而不是指自然界。《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1〕〔p.114〕。那么,“道”又以什么為“法”呢?老子認(rèn)為“道”是最高的法則,在它之上不可能再有一個法則了,“道”的法則就是它自身,就是它自然而然的那個樣子,這就是所謂的“道法自然”?;谶@樣的理論基礎(chǔ),莊子說:“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2〕〔p.62〕。在《莊子》中,莊子又曾以“天簌”來比喻他的自然之“道”?!胺蛱祗?,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2〕〔p.34〕在這里,“天簌”的“天”,不過是“自然”的另一種表述罷了。郭象曾為其作注說:“天者自然之謂也”。又說:“自已而然,則謂之天然?!?sup>〔3〕“天簌”就是說萬物皆塊然而自生,無意而鳴動,無目的,無主宰。這樣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就叫作“道”。宇宙萬物就是按照這種生生不息的“道”,自然而然地運行下去的。正是基于此,才生發(fā)出了莊子以自然之美為核心的美學(xué)思想——“道法自然”。
在此,莊子實際上以“道”的蘊義向人們表述:整體的宇
宙生命本來是和諧完美的,而這種和諧完美又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就是因為其自然天成,元氣未虧,最接近于宇宙生命的
本真,因而是完全的美,是大美。因而莊子的美學(xué)見解處處標(biāo)舉自然之美為極至的美。莊子說:“真者所以受于天地,自然不可易也?!?sup>〔2〕〔p.824〕在莊子看來,自然率真是美的,而這美是從自然中得來的。自然是不可或移之的審美的最高原則。正是基于這樣的最高審美原則,莊子反對一切人為的損傷事物自然本性的雕飾之“美”,而崇尚體現(xiàn)淳樸天真的自然之美。
莊子認(rèn)為,自然之美才是最大的美,追求自然之美才是審美者的最佳選擇?!肚f子》有這樣的論述:“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以慎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養(yǎng)中,至矣?!?sup>〔2〕〔p.123〕這也就是說,人美德的養(yǎng)成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人的變壞卻快得連悔改都來不及,怎么可以不謹(jǐn)慎呢?心神順著外物的自然變化而自由遨游,寄情于不得已而保養(yǎng)自己的自然心性,這是最好的了。
二、“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莊子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dāng)任順自然,恬淡無欲,不妄自作為,保養(yǎng)好自己的天地本性,并使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受損傷。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圣人”,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隨從他,他也就能夠游心于“至樂”的境界了。故而《莊子·天道》說:“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2〕〔p.337〕
在《莊子·大宗師》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由僂發(fā)背,上有五管,頤隱于齊,肩高于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閑而無事,跰跣而鑒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sup>〔2〕〔p.188~189〕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是“知死生存亡為一體”的知心之交。子輿病了,子祀前去問候他,子輿對子祀說:“造物者真是偉大??!它把我的身軀變成了如此拳曲的樣子!駝背而脊骨外露,五臟血管朝上,面頰隱藏在肚臍之下,肩膀高過頭頂,頸椎隆起直指向天空?!边@是陰陽二氣錯亂不和,可是他心中卻悠閑開闊而若無其事,甚至很高興地稱頌著自然造化人的偉大。這是為什么呢?《莊子·大宗師》回答的很明白:“子貢曰:‘敢問畸人。(孔子)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sup>〔2〕〔p.194〕這里實際上是借孔子的口,說出了莊子崇尚自然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在常人眼中的所謂“畸人”——不合于世俗的人,實際上,其行為和世俗不同卻與天然相同。他們是混同于大自然的人。而對于大自然是小人的,對于世俗來講就是君子;對于世俗來講是君子的,對于大自然而言就成了小人。這是一種和世俗人的判斷相對應(yīng)的天然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這種人間不齒,不偶于俗的畸人,正因其率性天然,更能夠體現(xiàn)自然的精神,因而成了更高意義上的君子。在莊子看來,自然即真。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若以健全的人形作為審美標(biāo)準(zhǔn),他們必然是丑陋的。但是,人的標(biāo)準(zhǔn),并不能作為裁決萬物存在價值的終極標(biāo)準(zhǔn);人的是非,也并不等于自然的是非。相反而言,人作為自然的產(chǎn)物,對他進(jìn)行評價的終極標(biāo)準(zhǔn)不應(yīng)該是其自身,而應(yīng)該是自然。因而,在人的各種形貌和由形貌象征的精神形態(tài)之中,惟有畸人之形最切近于自然,在他們身上,才真正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肚f子》曾經(jīng)這樣倡導(dǎo)人們:“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sup>〔2〕〔p.539〕也就是說,莊子認(rèn)定,達(dá)到了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美最快樂的;達(dá)到了這個最美的境界,并且在最快樂中遨游的人,才能叫做“至人”?!肚f子》中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sup>〔2〕〔p.394〕這就是說,淡然無窮,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之而來,這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圣人的品德了。
《莊子》中又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dá)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sup>〔2〕〔p.563〕很顯然,在莊子看來,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語,四時有明顯的規(guī)律卻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卻不解說。圣人就是要本原于天地的大美而通達(dá)萬物的道理。所以至人因順自然,大圣不妄自制作。這就是說,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體現(xiàn)者——即莊子所謂的“圣人”、“至人”,均都是效法天地自然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莊子所謂的“天地”,是“自然”的另一種稱呼。很顯然,在莊子看來,自然本性是美的:四時自然運行,萬物自然產(chǎn)生和成長,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和諧相處,自然而然的。諸如,天自然地高遠(yuǎn),地自然地廣大,山自然地秀峻,海自然地淵深,鳥兒自然地會飛,獸自然地會走,魚自然地會游,蟲自然地會爬,草木自然地會生長,這一切都用不著人的作為和雕飾,這就是最美的境界——自然率真之美為極至的美。
三、“無以人滅天”——反對任何對自然的矯飾乃至損壞
莊子將自然率真之美推為極至之美。與此相反,對人為與雕飾,莊子卻是極力反對的?!芭qR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2〕〔p.428〕此所謂“天”,顯然是指“自然”,或萬物的本然;而“人”顯然是指人和人的作為。莊子認(rèn)為,人的作為和雕飾只會傷害萬物的自然本性,破壞萬物的完美,如水鴨的脖子雖然短,人為地給它加長就會生禍;鶴的脖子雖然長,人為地給它截短就會死亡;給馬套上絡(luò)頭,給牛穿上鼻繩,就會損害他們的本性。故而,莊子主張:“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jǐn)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sup>〔2〕〔p.428~429〕這里,莊子實際上是要人不要用人為來毀滅自然,不要用造作來毀滅性命。
對于人為對自然之美的損害,莊子有不少批判。在《莊子》中有這么一段寓言:“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2〕〔p.228〕自然天成的渾沌本來沒有七竅,好好地作著他的中央之帝,只是因為倏與忽的人為的開鑿——人為改造,渾沌雖然有了七竅卻沒了生命。由此可見莊子是怎樣地崇尚自然,反對任何對自然的矯飾乃至損壞了。
因為崇尚自然之極,所以莊子反對一切人為?!肚f子》中有這樣一個比方:“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與溝中之?dāng)?,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桀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sup>〔2〕〔p.332〕一棵百年之樹被砍伐了,它無論是被用來作成了祭祀的禮器“一犧尊”,并“青黃而文之”,還是被遺棄于泥淖之中,對于這一棵被伐的百年之樹而言,其失去自然生長之性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正如無論是夏桀、盜跖亦或是圣賢,他們道德修養(yǎng)不同,其所作所為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然而,在喪失自然本性方面,他們卻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莊子》中甚至提出了,以人獸相諧,萬物真樸的自然之境,為理想的寄身之所:“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dāng)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于群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sup>〔2〕〔p.246〕在這個人獸相諧,萬物真樸的理想之境,人們可以與禽獸自由地嬉戲,一片爛漫天真,不必猜忌,了無機(jī)心城府。這種和諧的自然之境,才是莊子心目中的“至德之世”。
莊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莊子·天運》篇中有很形象的描述,這便是著名的“西施矉美”的故事:
“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2〕〔p.373〕西施得了心痛病,雙手捧著心口,皺著眉頭在村子里走過。同村有個丑女,看見西施的樣子覺得很美,回去也故意捧著心口,皺著眉頭,在村子里走。村子里的富人看見她,便緊緊地關(guān)上大門不再出來;貧窮的人見了她,便帶上自己的兒女遠(yuǎn)遠(yuǎn)地躲開。因為自然才是最美的,任何的矯飾、雕琢都只能破壞自然之美。
莊子的這種崇尚自然的美學(xué)思想,在魏晉玄學(xué)思潮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fā)揮和推演,并進(jìn)而擴(kuò)展到文學(xué)藝術(shù)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以謝靈運為開山之祖的山水詩派,以陶淵明為鼻祖的田園詩派,以及晉宋之際開始為世人所推崇的山水畫派。這些新的文學(xué)藝術(shù)流派,恰恰是以“返樸歸真”、“天真自然”的追求為共同特征的。這種崇尚自然的審美追求與藝術(shù)傾向,在其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加強,演繹至唐宋以后,在繪畫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以至于,在唐宋以后,山水畫便成了主要流派一直占據(jù)著中國畫壇的盟主地位。而這一引導(dǎo)著中國藝術(shù)發(fā)展方向的崇尚自然的審美思想,應(yīng)該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莊子對“道法自然”的崇尚自然率真的審美最高原則的倡導(dǎo)密不可分的。
魏晉以后的中國藝術(shù)家們,無論他們是否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那些對自然美的傾心追求,他們那些從自然美中找尋美的靈感、美的體驗的努力,以及他們那些努力將這種感受用藝術(shù)的手段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藝術(shù)實踐,實際上已與《莊子》發(fā)生了揮之不去的種種聯(lián)系,他們受莊子的影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參考文獻(xiàn)]
[1]任繼愈譯著.老子新譯〔M〕.上?!蒙虾9偶霭嫔?1985.
[2] 陳鼓應(yīng)注譯.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