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針對不同的進貨渠道選擇不同的檢驗水平和檢驗方式,實施全方位的物資供貨質量控制。在控制手段上,建立和發(fā)揮物資的質量保證體系為主,強調對供貨方的動態(tài)管理,一方面堅持檢驗把關的職能,另一方面發(fā)揮供貨方的質量保證作用。通過對物資的可追溯管理,嚴格的評價和管理物資的供貨方,在物資供應的不同渠道和環(huán)節(jié)內建立質檢網絡,防止冒偽劣產品進入石油工程企業(yè)市場,確保質量目標的實現(xiàn)。
【關鍵詞】質量保證? 控制網絡? 基礎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石油企業(yè)地面建設對物資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應及時”是基礎,“質量保證”是根本,是連接社會市場和石油企業(yè)內部最終用戶的紐帶,涉及物資供應的全過程。因此建設物資質量檢驗體系,是企業(yè)物資供應各環(huán)節(jié)嚴格質量控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反映企業(yè)自我保護機制的健全程度,是保證石油工程企業(yè)生產建設質量可靠壁壘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建立物資質量檢驗體系的必要性
(1)建立物資質量檢驗體系是適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fā)展,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通過競爭機制的建立,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yōu)勝劣汰。隨著市場經濟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在買方市場中的材料使用單位,有責任和義務形成一整套方式和方法完成物資的多種選良,良中擇廉,而建立物資質量檢驗網絡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2)建立物資質量檢驗體系是降低質量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質量成本是由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四個部分所構成,預防成本用于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鑒定成本,用于評定產品是否滿足規(guī)定的質量要求所需的費用,建立企業(yè)的質檢體系,杜絕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工程,可以有效地減少內部損失成本。通過對質量成本的分析,結合企業(yè)定期的經濟活動分析會議,可以提供挖掘潛力,增產節(jié)約,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向和課題,從而可以確定滿足產品適用性要求的最佳質量水平,提高企業(yè)的經濟效益。
二、物資質量檢驗體系建設
(一)質檢網絡的組織結構形式
質檢體系建設必須依靠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整個機構要合理,在縱向上要有利于領導的統(tǒng)一指揮和分級管理,在橫向上要有利于各個部門的分工合作,和諧一致,是形成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基礎。在對外承包項目中,甲方供料占物資總量的比例較高,不管供貨渠道多么復雜,但最終用戶只有一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以確保質量為前提,要想確保工程質量,就必須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牢牢抓住物資的供應質量這條主線,圍繞工程項目建設,一方面,要建立物資供應的質量保證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以生產單位為主的質檢網絡,形成物資供貨質量為質量保證和建設質檢網絡雙管齊下的監(jiān)控體系。
建立物資供應的質保體系,就是要遵循ISO9002標準,落實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從物資采購到顧客提供產品、直達現(xiàn)場物資和甲方供料統(tǒng)一納入受控范圍,按程序文件辦事,能有效地確保物資的供貨質量。在建立質保體系的同時,建立質檢網絡。對于工程使用的重要原材料在出廠檢驗的基礎上進行一級庫的抽樣檢驗,二三級供應部門以外觀檢驗為主,對強檢的計量、流量器具在有生產計劃的情況下送檢,保留其檢定資料,這一部分由二級供應部門主要負責,對于機電產品的運行質量,安全性能施工單位嚴格控制,隨時反饋信息,廠家進行安裝調試等售后服務,這種形式既避免了重復檢測,形成了封閉式的控制網絡,確保了檢驗的深度和全面性。
(二)質檢體系工作的開展。
(1)建立物資供應質量信息庫。開展物資供應質量調查與評價,并建立合格供應商信息檔案,為優(yōu)選采購渠道提供依據(jù)。調查中采取信函調查與現(xiàn)場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價供貨方的資質與信譽,確保選擇合格的供貨方。
(2)建立物資入庫質量檢驗體系。物資入庫質量檢驗是一個方面,也可以和質檢機構派人駐廠直接檢定相結合。對于工程使用的重要原材料或產品,特別是要求檢測范圍廣,檢測精度高時,同時考慮到檢測手段不健全,可推行駐廠監(jiān)造制度,既保證器材質量,又減少了質量檢測成本,經濟效益明顯。對于石油企業(yè)物資消耗批量大、金額高的器材,可以將質檢手段的完善列入計劃,重點上一批投入少、見效快的檢測項目,如閥門的檢驗。完善采購物資的質檢能力,增大質檢覆蓋面。對于工程中使用頻次不高的重要物資,利用石油企業(yè)內各行業(yè)及社會上的質檢能力,采用委托檢驗的方式,實施質量監(jiān)控,既保證入庫器材的質量,又節(jié)省了設備投入的資金占用。
物資進行了以上檢驗便完成了物資入庫質量監(jiān)控的重要一關,以上檢驗一般在一級庫完成,由于客觀因素也能完成在二級庫,為了避免重復檢測和漏檢,從上一級部門領取的物資要進行外觀質量檢驗和質量保證資料的核查,并認可其檢測結果,由二級部門完成檢測的要進行信息反饋,從而確保其質量。
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物資入庫檢驗結果數(shù)據(jù)庫,輸入物碼、物資名稱規(guī)格型號、材質、生產廠家、到貨日期、到貨數(shù)量、檢驗結果、檢定單位、檢驗報告或出據(jù)材質證書編號等,使用戶可以迅速了解物資的質量狀況,避免了重復檢驗和漏檢的發(fā)生。
(3)建立物資使用性能資料庫。物資能否滿足用戶的需要,滿足的程度如何,主要從六個方面的特性來體現(xiàn),即性能、可靠性與維修性、安全性、適應性、經濟性、時間性。它們反映了產品的使用性能和外觀性能、可靠、安全、及時和靈活的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顧客和社會所付出的代價。物資的入庫檢驗只能反映質量狀況的一部分,只有通過產品在工程中的運行才能綜合反映產品的使用性能和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把物資的使用性能作為物資質量檢驗的一部分來加以控制。
建立物資使用性能數(shù)據(jù)庫,將物資的名稱規(guī)格型號、生產廠家、使用性能、主要缺陷、重大問題等輸入數(shù)據(jù)庫中,在計算機網絡中顯示,既便于個別質量問題的處理又得到用戶對物資質量使用效果的評價信息,有利于集中歸納和總結,真正顯現(xiàn)出那些供應功能好,結構合理,性能可靠,售后服務完善的生產廠家,有效地發(fā)揮了質量信息的作用。
質量控制牽動著各個部門各個層次,使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密閉式的質量控制網絡,相信通過物資供應部門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供應物資的質量就可得到充分保證,石油企業(yè)的生產建設就能夠順利進行,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就能夠得以確保。
作者簡介:姚姍姍(1988-),女,上海崇明人,大學本科,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