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我國人口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如何有效維持大眾的生活質量,保證生態(tài)安全,是我國當前亟待解決的任務。并且,在經濟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加強生態(tài)建設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诖耍疚膶r田防護林所形成的作用,以及相關的造林技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田防護林;防護林作用;造林技術
在防護林任務推進的過程中,農田防護林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同時也是影響價值較高的一種林木。在農田防護林種植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對防護林的寬度、結構以及間距進行有效控制,通過林帶所形成的防護作用,對外界環(huán)境造成的消極農田影響進行有效改善,加強農作物的生長狀態(tài),提升農業(yè)的生產率。總體來說,農田防護林不僅能夠有效推動農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能夠對大眾的生活質量形成有效改善。
一、農田防護林的防護作用
(一)防風作用。針對于農田防護林的作用來說,防風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一般情況下,當林業(yè)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設計防護林林帶時,通常也會將防護林的防風效果放在首要思考的位置上。而防護林是否能夠有效發(fā)揮出自身的防風作用,不僅取決于樹種的質量以及林帶的結構,同時也會受到樹種組合的方法以及風向的影響。
(二)防沙作用。在農田防護林建造完畢后,其所形成的防沙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1)能夠有效地降低風速,對流沙問題形成有效遏制;(2)能夠有效地對農田地表形成保護,降低風蝕問題的產生概率;(3)能夠有效地“過濾”氣流,降低危害。但隨著林齡的不斷增長,防護林的防沙能力會不斷下降。因此,林業(yè)部門的工作人員應及時做好相對應的樹種更換工作。
(三)排水作用。在農田生長的過程中,灌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農田下的水很難蒸發(fā),也很容易會形成“積鹽”。這樣一來,很容易會對農作物形成腐蝕影響。而在此過程中,防護林的種植能夠有效對這一問題進行處理。在防護林林帶設計完畢,并且完成種植工作后,樹木本身所形成的根系就如同一臺臺抽水機,能夠將農田下方的隱藏水“抽吸”走,然后通過葉表面進行蒸騰反應,完成排水工作。
二、農田防護林的造林技術
(一)林帶設計。首先,在開展林帶設計工作之前,相關的規(guī)劃人員以及種植人員一定要親自到農田現場進行勘查以及測量活動,對農田的規(guī)格以及大體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以此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設計,保證設計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其次,在林帶設計工作期間,設計人員需要同時落實農田防護林設計以及農田基本規(guī)劃設計兩項工作,以此保證兩者能夠達到統一狀態(tài),縮短工作時間,也能夠降低對農田內部所形成的消極影響。再者,一般情況下,針對于平原地區(qū)的農田,其大多會呈現出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規(guī)模。所以在為其設計林帶時,設計人員就需要對農田的排灌渠走向進行了解,盡量防止林帶與排灌渠之間產生沖突,影響到農田的生產效益。最后,在選擇林帶設計位置時,設計人員可以多多參考農田周圍的空隙地面,以此保證農田可以為林帶中的樹木提供一定的生長養(yǎng)分,也能夠保證防護林可以對農田形成一定的防御作用,保證兩者能夠達到互利共贏的狀態(tài)。
(二)網格規(guī)劃。在防護林造林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合理的設計網格,確定樹種的種植區(qū)域,是種植人員必須要落實的一項工作。而在進行網格設計時,種植人員也需要提前對林帶的間距進行精準測量,以林帶間距為基礎,合理地調整網格大小。一般情況下,能夠對林帶造成直接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三種:第一,樹種因素;第二,生長速度因素;第三,外部環(huán)境因素。首先,針對于土質較為疏松或者惡劣天氣較為頻繁的農田,在為其設計林帶時,設計人員可以將主林帶的間距控制在150m以內,將副林帶的間距控制在300m以內。而以這一間距所形成的林帶網格規(guī)模則需要控制在4.5~5.0hm2以內,以此保證林帶能夠達到有效的防護作用。其次,針對于狂風天氣較少或者土質為沙壤土的農田區(qū)域,在設計階段,設計人員可將主林帶間距控制在200~250m之間,將副林帶間距控制在400~420m之間,將網格大小控制在8.5~10hm2之間。最后,針對于受風害影響較低,或者灌溉量較高的農田區(qū)域,在設計網格時,設計人員可以參考以下數據:比如,將主林帶間距控制在250m以內,將副林帶間距控制在500m以內,將網格大小控制在10~15kg以內。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得,由于客觀條件的不同,設計人員所設計出的防護林網格大小也會存在一定的數據差異。所以在具體工作中,設計人員一定要做好全面的調查工作以及測量工作,以此加強網格數據的精準性,提高防護林的防御價值。
(三)樹種選擇。首先,在選擇樹種之前,種植人員需要對農田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以及土質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因為,不同的樹種會有不同的生長需求,其在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時,也會形成不同的生長狀態(tài),為了保證樹種的茁壯成長,使之能夠達到良好的防護作用,種植人員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選擇適宜農田區(qū)域生長的樹種,降低資源以及成本的浪費,也能夠有效的對農田形成防護。其次,在選擇完樹種之后,種植人員應對樹種的生長能力以及健康狀態(tài)進行檢查。針對于一些顆粒不飽滿或者存在害蟲問題的樹種,應一律排除,從根本上控制防護林生長的質量。再者,在種植工作開始之前,種植人員需要利用化學藥劑,對樹種進行浸泡處理,增強樹種本身的抗病能力以及防御能力。同時,當浸泡工作結束后,種植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晾曬處理,之后方可對其進行種植。最后,在種植的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防護作用,促使樹木之間能夠形成較為良好的生態(tài)狀態(tài),種植人員可以選擇混交的方式進行種植工作。比如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混交、喬木樹種與灌木樹種混交以及經濟樹種與用材樹種混淆等等。
(四)撫育管理。在防護林造林工作中,對樹木進行撫育以及管理是整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樹種種植完畢后,種植人員應定期對其生長狀態(tài)進行檢查,對存在病害問題的樹種進行及時處理。針對于病害過于嚴重的樹木,種植人員應及時對其挖掘移除,防止病毒快速擴散,影響到其他樹木;其次,在撫育期間,種植人員應貫徹少量多次的原則,對樹木進行農藥噴施處理,以此降低病蟲害問題的產生。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種植人員也可以采取引入天敵的方法,引入一些益鳥,使之能夠有效的對害蟲進行清除,并且也不會對樹木造成質量影響;最后,種植人員應及時對林帶內的雜草進行清除,防止其對林帶中的樹木形成營養(yǎng)分食的影響。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對農田防護林進行種植的過程中,相關的技術人員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對林帶、網格以及樹種進行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以及選擇。除此之外,在種植工作結束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定期對防護林中的樹種進行撫育以及管理,消除病蟲害,保證為其提供一個健康的生長環(huán)境,全面發(fā)揮防護林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國霞.淺析農田防護林的作用及造林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13):137.
[2]藺海濤,胡雙成.興安盟農田防護林造林模式[J].內蒙古林業(yè),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