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高
剖宮產,是如今醫(yī)院的產科常用的醫(yī)療手段。而在遙遠的過去,女人生孩子可以算是“鬼門關里走一遭”。因生孩子丟掉性命的女性不在少數。剖宮產的出現(xiàn),無疑大大降低了孕產婦死亡率,算得上是產科的一場革命、一項壯舉。但最初的剖宮產,情景是血淋淋的,甚至多是在產婦已經死亡或接近崩潰邊緣的情況下實施的,與我們今天對剖宮產的期待相去甚遠。
在胎兒足月或足月前經孕婦腹部切口,從子宮剖取胎兒的手術,是最古老的手術之一,在許多文化中都有記述。剖宮產(Cesarean section)一詞,準確的來源,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最初關于剖宮產的記載,出現(xiàn)在神話傳說中。
古希臘神話說,有一天,太陽神阿波羅正好撞見在湖邊沐浴的人間女子科洛尼斯,便瘋狂地愛上并占有了她,使她懷上他的孩子。雖然如此,科洛尼斯還是不愛阿波羅,而成為她父親為她挑選的凡人伊斯庫斯的妻子。阿波羅感到這是對他的羞辱,就派他的孿生姐妹、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一箭射中伊斯庫斯和科洛尼斯,使他們兩人中箭而亡。就在眾人將科洛尼斯的遺體抬上柴堆、熊熊的火焰快要燒到科洛尼斯身上的時候,阿波羅突然記起,科洛尼斯還懷著他尚未出生的孩子。于是,他便讓豐產神赫耳墨斯將嬰兒從科洛尼斯的子宮中剖出,交給半人半馬怪喀戎養(yǎng)育。在咯戎的教導下,這名嬰兒后來成為一位名醫(yī),即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
有傳說此術得名于古羅馬朱力家屬的一個姓凱撒的分支中,有人系經此法出生。有的學者甚至相信,此人是著名的凱撒大帝朱利葉斯·凱撒。古希臘神話中的阿斯克勒庇俄斯和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凱撒的故事,更增加了這一說法的可信度,因為這兩人據說都是經剖宮產出生的偉人。
1549年的版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誕生。
1509年的木刻:凱撒的剖宮產。
在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麥克白》中,雖然第二幽靈聲稱“沒有一個婦人所生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但是蘇格蘭貴族麥克德夫“是沒有足月就從母親的腹中剖出來”的一個偉人,因而能夠殺死麥克白這個暴君。莎士比亞在《尤里烏斯·凱撒》中,還根據古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名人傳》中所說,“據說凱撒有優(yōu)異的稟賦,可以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和演說家”,把他描寫成光明正大、人格崇高,又意志堅強、行動果斷的英雄——“一尊天神”,雖然他最后死于刺殺。
不過,一些現(xiàn)代史學家對凱撒生于剖宮產的說法表示懷疑。比較可信的是古羅馬第二代國王努馬·龐皮利烏斯的“皇家歷法”中有一項條款稱:“禁止在胎兒被剖出子宮前埋葬孕婦?!边@可以被認為是對剖宮產的首次描述,盡管剖宮產可能是在孕婦死后進行的。
南非開普敦斯泰倫博格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泰格堡醫(yī)院的婦產科榮譽教授彼得·凡·唐根認為:“剖宮產這一術語或源于這一歷法,但肯定不是來自于朱利葉斯·凱撒。凱撒是奧勒利安的長子。奧勒利安生有7個孩子,且在公元前54年去世。又因推測當時產婦剖宮產的死亡率為100%,所以朱利葉斯·凱撒是極不可能經由腹部途徑出生的?!?h3>丈夫給妻子做手術
據信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剖宮產,是在1500年或1500年左右完成的。瑞士閹豬人雅可布·紐弗的妻子第一次懷孕初產,幾天里,她疼痛異常。十幾名助產士和外科醫(yī)師的綜合技能,都不能為她提供幫助。由于不再有其他解除她痛苦的希望了,她丈夫就說,倘若她信得過他,那么求上帝恩典,由他來給她做手術,或許會成功。他妻子回答說,她可以接受任何緩解自己痛苦的方法。
當局起初對紐弗請求允許他做這一手術置之不理,但紐弗是一個聽不進“不”字的人。于是,在祈求神的幫助之后,他將妻子安放在桌子上,切開她的腹壁,然后剖開子宮,迅速取出孩子。產后,婦人傷口愈合,據說后來活到了77歲,還能正常生下幾個孩子,甚至有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孩子成為法官。
生活在16世紀末的薩沃伊公爵的私人醫(yī)生弗朗索瓦·羅塞特,于1581年在巴黎出版了一部著作《論剖宮產,即橫向切開無法以其他方式分娩的孕婦腹部和子宮,不損害母嬰的生命,也不影響此后的懷孕》。在這部著作中,羅塞特述及15例成功的剖宮產手術,并非全是子宮異位的病例。作者說,由于死亡率高,產科醫(yī)生起初普遍反對這項手術。但后來漸漸地,這項手術也就深受尊重了,尤其是對那些不如此幾乎肯定會死的孤苦、凄涼、孤獨的病人來說。
藝術作品中的剖宮產。
還有記載說,1610年4月在德國的維滕貝格,孕婦烏爾蘇拉·奧皮茨出現(xiàn)意外事故,致使一個巨大腹疝經由子宮突了出來。這樣,顯然就不可能自然分娩了。4月21日,三位醫(yī)生與助產士和牧師商量后,由外科醫(yī)生耶利米阿斯·特勞曼為她施行了剖宮產。產婦因感染,于術后25天去世,但孩子馬丁活到了9歲。
法國產科醫(yī)生弗朗索瓦·莫里索認為剖宮產不宜施行。他在1668年于巴黎出版的《論女子妊娠之病》中說,17世紀前半世紀,共施行過24例剖宮產手術,但沒有一名產婦存活下來。
醫(yī)學史家也指出剖宮產的危險性。如一位作者在1934年6月20日舉行的“大都會全科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大會”上宣讀的一篇論文中嚴肅宣稱,雖然16世紀和17世紀的作者描述了(剖宮產)程序,并且常常還詳細說到手術的成功,但并沒有聲言自己施行過這種手術。他們僅是根據通常都是遠地的醫(yī)生寫的或說的,摘錄他們的報告。18世紀曾認真考慮設計出一種為母嬰的生命提供合理機會的手術。但手術的危險性仍然很大,使有些外科醫(yī)生即使在無望的病例身上都不敢嘗試。19世紀中期收集到的一系列病例,死亡率也達50%~85%。
塔尼爾表示,19世紀巴黎沒有完成過成功的剖宮產手術。這種結果,首先是因為膿毒性感染,其弊端在醫(yī)院的實際工作中感覺特別明顯。其次,手術的拖延,一直拖到病人幾乎死去。第三是未能使用子宮縫合線。勒巴斯于1769年最先在子宮創(chuàng)傷中使用縫合線……由于對無菌和消毒的無知,即便有這種改善,對降低死亡率也沒有太大作用。出血、感染和產褥排濕物流入腹腔,仍然會引起產婦死亡。
剖宮產發(fā)展的轉折點是萊比錫的馬克斯·桑格1882年發(fā)表在《婦科文獻》上的專論《改善經典剖宮產手術,外加剖宮產時子宮縫合的歷史》。他提到用銀線封閉子宮切口。第一次封閉子宮切口是1852年弗蘭克·波林在美國進行的,共完成17例,將產婦的死亡率降低到50%。桑格在論文中描述了這些病例,從美國早期的故事中發(fā)展了他的縫合子宮的設想。
降低剖宮產手術死亡率的重要進展,是成功引入美國波士頓牙科醫(yī)師托馬斯·杰克遜和威廉·莫爾頓1846年發(fā)明的乙醚麻醉術,匈牙利產科醫(yī)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1847年提出的無菌技術,和愛丁堡外科醫(yī)生約瑟夫·利斯特1867年報告的消毒法。
此前,孕產婦的死亡率極高。有賴于這些技術的進步,1898年以后,孕產婦的死亡率已經下降到1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抗生素的使用顯著改善了剖宮產術后感染的發(fā)生情況。盡管如此,《不列顛百科全書》仍然告誡說,剖宮產的風險不高,但確實存在。剖宮產是個大手術,而且同陰道產相比會給產婦帶來更大的危險。其他并發(fā)癥,如感染、出血、血凝塊及膀胱或腸道損傷的風險也較大。如果提前做了剖宮產,新生兒可能還不成熟。還有人提出,剖宮產會使胎兒得不到在正常母體分泌的激素和其他物質。
1902年,由博醫(yī)會編輯出版、上海長老會印刷廠排版印制的《博醫(yī)會雜志》上,發(fā)表了麥卡尼醫(yī)生在中國實施的一例成功的剖宮產手術,同時附有產后康復的年輕母親和嬰兒的照片。這應該是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剖宮產案例。
100多年后的今天,剖宮產手術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讓孩子在醫(yī)生的幫助下出生,導致剖宮產的比例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突破50%。但醫(yī)學干預過多,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和長遠負面效應,已經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偠灾蕦m產理應像它產生時那樣,純屬“無奈之舉”,而不該成為生孩子的一條“捷徑”。
剖宮產術后母嬰的合影(摘自《博醫(yī)會雜志》1902年7月號第109頁~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