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川 小海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長度總計達2萬多千米。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長城被用來阻隔敵騎的行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各國為了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每段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zhàn)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之后的每一個朝代修筑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筑關隘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jié)約人力和材料,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長城上設置大量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tǒng),這是最古老且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修筑城堡或烽火臺要選擇在險要之處。修筑城墻,只有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筑才能達到易守難攻的效果。
烽火臺主要是用于偵察軍情,有敵入侵時,燃燒可燃物,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一個崗提高警惕。
今天看到的長城
隨著制磚技術不斷發(fā)展,明代磚制品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筑材料,明長城不少地方都以巨磚砌筑。在當時全靠人工建筑長城的情況下,以磚砌筑城墻提高了建筑水平。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的。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是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位于北京西北60千米處。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長城的精華,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被稱作“玉關天塹”,為“天下九塞”之一。
八達嶺長城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是長城中最早向游人開放的地段,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
1988年,八達嶺長城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走失的小女孩
今天,參觀萬里長城的游客特別多,長城上人頭攢動,一個小女孩和媽媽走失后急得哇哇大哭。幸運的是小女孩記得媽媽的手機號碼,瑞瑞根據(jù)她提供的號碼打通了媽媽的電話。你能在人海中找到這個小女孩的媽媽嗎?